發表日期 3/10/2022, 10:39:32 PM
雷達財經齣品 文|張凱旌 編|深海
又到瞭地鐵站、公交站牌、寫字樓被在綫招聘網站的廣告“轟炸”的時間。
數據也揭示瞭相似的現象。財報顯示,2019-2021年曆年的一季度,BOSS直聘的銷售費用率都是年內最高,這在某種程度上驗證瞭所謂“招聘淡旺季”的說法。剛剛過去的鼕奧會期間,還有報道稱僅北京望京地鐵站就同時存在BOSS直聘、智聯招聘、獵聘、前程無憂和脈脈五傢平台的廣告。
不過,在綫招聘火熱的同時,套路也伴隨始終。去年的315晚會就曝光瞭智聯招聘、獵聘和前程無憂三傢平台的個人簡曆泄露問題;今年一起“血奴案”又讓58同城身處風口浪尖,雖然後來案情齣現反轉,柬埔寨警方認定該案純屬編造,但卻無法掩蓋58同城虛假招聘泛濫的事實。僅2月下旬,黑貓投訴中就有多位網友對此進行控訴。
在此背景下,互聯網招聘經曆瞭一次又一次迭代,但結果都難言順利。資本市場上,智聯招聘、58同城、前程無憂先後完成私有化,在行業人士看來,估值不高是重要原因。
但故事到此並未結束,今年以來,趕集直招、脈脈又將直播招聘、先看點評再求職等新概念搬上舞台。這會給互聯網招聘帶來新希望嗎?
“人資服務第一股”緣何選擇私有化?
前程無憂,曾是最早在美股上市的中國人力資源服務企業。
21世紀初,中國互聯網行業方興未艾,而中華英纔網、前程無憂、智聯招聘則在看到瞭彼時全球最大的在綫招聘商Monster的發展機遇後,紛紛效仿其商業模式,將人纔市場中的場景搬到瞭綫上。
其中,前程無憂由香港人甄榮輝創辦,在創業前,甄榮輝是貝恩國際策略顧問公司曆史上最年輕的副總裁以及閤夥人之一。時代的紅利,讓前程無憂的營收在1999至2002的三年間增長瞭25倍。
此後,中國互聯網招聘市場幾經變革,前程無憂的股價也經曆瞭大起大落,從2009年時最低僅3美元齣頭,一度攀升至2018年超114美元。前瞻産業研究院數據顯示,2020年按營收計,前程無憂在中國網絡招聘行業中的市場份額達34.2%,穩居第一,幾乎是第二名BOSS直聘的兩倍。
即便如此,前程無憂還是迎來瞭退市的命運。2021年6月,公司曾拋齣每股79.05美元私有化的方案,對應的股權價值約為53億美元;然而本應於2021年下半年完成的協議卻意外延期,直至2022年3月初纔最終落地。
不僅如此,根據前程無憂最新的公告,修訂後與Garnet Faith Limited的閤並協議,每ADS的收購價格將從79.05美元降至61.00美元,降幅29.51%,對應公司的股權價值也降至43億美元。預計該筆私有化交易將在2022年上半年完成。
雷達財經梳理發現,前程無憂私有化背後,也反映瞭公司對目前市場形勢的判斷。
首先,公司的業績增長遇到瞭不小的瓶頸。2010-2018年,前程無憂營收的同比增長幅度一直保持在11%以上,甚至有四年超過瞭20%,但2019年,這個數字卻驟降至5.77%,相對應的淨利潤也齣現瞭腰斬的情況。
從財報上來看,前程無憂的收入主要由在綫招聘服務和其他人力資源相關收入兩部分組成,其中前者於2018-2020年在營收中的占比分彆為64.3%、61.8%和58.2%。
具體而言,在綫招聘服務收入主要來自公司嚮雇主收取的費用,包括在網站和App中投放招聘和廣告、從簡曆數據庫下載信息、關鍵字購買等在綫營銷服務等。而自2018年開始,前程無憂服務的雇主數量就逐年減少,兩年間下降瞭約四分之一。
對此,公司曾在財報中將其歸因為宏觀經濟狀況的疲軟。2020年,受疫情影響,大量中小型企業倒閉,諸多巨頭公司也采取瞭削減人員、人力資源相關服務支齣的方式“過鼕”,這對前程無憂産生瞭較大影響。
前程無憂也曾嘗試通過更激進的營銷手段搶奪市場。2021年前三季度,公司市場、銷售和管理費用達16.87億元,同比增長44.42%,甚至高於此前每一整年的支齣。但結果是同期淨利潤同比下降65.11%。
其次,目前監管對於在綫招聘市場的態度也發生瞭變化。2021年11月時前程無憂就在公告中稱,延遲私有化與監管政策變化有關。
2016年後,國傢不斷齣台相關政策,對互聯網平台,特彆是涉及到大量用戶隱私數據管理的平台的監管力度有所加強。2021年7月國傢審核期間,BOSS直聘一度被停止新用戶注冊。而2021年曾被315晚會點名的前程無憂,想要應對最新的監管力度並不會輕鬆。
事實上,這也是前程無憂成本持續走高的原因之一。有在綫招聘行業從業者指齣,目前在綫招聘平台普遍采用係統審核疊加人工審核的方式,想要減少虛假招聘等錯漏的情況,堆人力幾乎是必須的選擇。
在此背景下,前程無憂對資本的吸引力急速下滑。目前其市值尚不足38億美元,相較巔峰時期齣現腰斬。
在行業人士看來,私有化有利於幫助其擺脫在海外市場被低估、融資能力削弱等狀況,從而更好地整閤行業資源、提升內在價值。
曆經二十餘年摸爬滾打,行業仍存頑疾待解
雷達財經注意到,前程無憂遇到的問題,在整個招聘行業都具有一定的普適性。
2003年,中國青年報曾采訪過第一批擁抱在綫招聘的HR,其中就有HR吐槽:“簡曆收瞭一大堆,信箱常常爆滿,但大部分與職位要求明顯不符。譬如明確要求3年以上工作經驗的,結果大部分簡曆都是應屆生。”
自彼時至今,在綫招聘行業經曆瞭前程、智聯、中華英纔“三國殺”、社交招聘、垂直招聘等多個時代,也湧現齣拉勾網、BOSS直聘等風格迥異的公司,但這個問題,一直到今天仍未得到徹底解決。
有觀點認為,找工作決策,其實是人與老闆,人的技能與崗位,人的期待與發展空間,人的時機與公司的時機這4項因素的匹配。這也從一定程度上,揭示瞭招聘本身的復雜和多樣性。
這樣一門生意,僅靠提供職位發布與展示、簡曆下載這些服務,並不能讓用戶收獲差異化的體驗。與之相對應的是,企業間的同質化競爭愈發激烈,平台隻能靠廣告來提升知名度,從而吸引企業和求職者。
早在2006年,中華英纔網與智聯招聘就曾為占領地鐵和電視台廣告豪擲上億元資金。同年,前程無憂也砸瞭2億元。
後來,廣告大戰演變為瞭代言人之爭。58同城和楊冪、BOSS直聘和“神奇女俠”蓋爾加朵、獵聘和李易峰、智聯招聘和高曉鬆、鬥米和嶽雲鵬,都曾擦齣火花,與此同時,企業也耗費瞭不菲的資金。2020年,BOSS直聘、前程無憂和獵聘網的銷售費用閤計近34億元。
而類似的“戰爭”,會一直打下去。華西證券在研報中提到,在綫招聘身處賽道具備低頻、剛需兩大特徵。這意味著企業要保證持續“拉新”,滿足各種崗位需求。
行業人士指齣,雖然在綫招聘的商業模式經過迭代後匹配效率有所提升,但本質上還是以“賣廣告+服務”為主流。而當招聘網站化身為以流量驅動的生意時,平台中的信息就會不可避免地齣現魚龍混雜的狀況,虛假信息也就隨之而來。
58同城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作為一傢靠廣告費和會員費生存的網站,其口碑已經因虛假信息受到瞭相當惡劣的影響。僅在2018年,58同城就被監管部門點名、約談十餘次,其中北京就約談過三次。各地約談的問題主要集中在虛假信息及違背誠信。
除此之外,雷達財經調查發現,招聘網站背後存在多條灰色産業鏈,有賣傢提供營業執照生成器、各招聘平台不同等級賬號等方便買傢進行招聘,買傢得到賬號後,還可通過招聘代發等途徑散布大量虛假信息進行詐騙,亦或是在獲取簡曆後將其中的求職者信息進行倒賣、推銷等活動。
2021年的央視“3.15晚會”上還提到,隻需要支付7元,就可以買到一份智聯招聘上最新的求職者簡曆。簡曆內容詳盡,求職者的姓名、性彆、年齡、照片、聯係方式、工作經曆、教育經曆等信息一應俱全。賣傢甚至還可以根據用戶的要求對簡曆按照年齡、地域、畢業院校等信息進行精準篩選。
新模式能帶來新氣象嗎?
為瞭破除行業固有的頑疾,後發的新型互聯網招聘平台也想過不少辦法。
2014年,主打“直聊”模式的BOSS直聘上綫,適逢“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一批中小企業如雨後春筍般湧齣,而BOSS直聘也藉助這波紅利成功從競爭激烈的在綫招聘市場中突圍,目前成為瞭行業內僅有的兩傢上市公司之一。
不過,BOSS直聘為行業帶來的更深遠意義,還是在於招聘網站移動化,以及技術驅動下的算法推薦和人纔匹配上。2019年,幾乎所有的在綫招聘公司都完成瞭移動化的轉變,直聊的模式,也提升瞭溝通的效率。
數據顯示,2021年第三季度,BOSS直聘App平均MAU為2882萬,是業內最高,同行們均不足2000萬。同時C端的留存也吸引瞭B端的付費,截至2021年9月30日止的12個月,BOSS直聘付費企業客戶總數達到400萬,同比增長110.5%。
但BOSS直聘也難以避免互聯網招聘營銷費用高企的宿命。2021年第三季度,公司淨利潤實現扭虧為盈,而減虧的最重要原因在於成本的控製。這一季公司營銷成本環比下降瞭64%。
另外,BOSS利潤上漲的背後,或也隱含著對企業的“壓榨”。有報道稱,一傢創業公司的HR曾抱怨,BOSS直聘包括發布崗位、群發消息、搜索曝光、App聊天等在內的各項服務全部需要收費,自己把所有功能都開一遍就花瞭3000元,很多功能還隻有1個月的有效期,相比之下前程無憂、智聯招聘的年費也不過3600元。
直聊過後,還齣現瞭直播招聘。2020年,在疫情的影響下,招聘求職嚮綫上轉移的趨勢愈發明顯,“直播帶崗”一度獲得瞭良好的招聘效果。今年的春招季,獵聘網、智聯招聘、58同城旗下的趕集直招,都將直播招聘納入宣傳中。
“直播招聘能夠完成一對多的批量招聘需求,提高傳統招聘中的效率;並且直播的透明化可以有效地阻斷‘黑産’的侵擾。”一位從事人力資源工作的行業人士錶示。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被外界稱為“互聯網大廠茶水間”的脈脈還稱要做職場的“大眾點評”,旨在通過“點評內容+榜單聚閤+職位”的方式,幫助求職者找到優質工作,優化互聯網人纔市場的供需匹配。
但無論是哪種概念,是否能成為長期存在的商業模式仍有待時間的驗證。有媒體從業者曾指齣,一個沒有通過脈脈身份認證的賬號,依然可以發錶公司點評,且通過審核後還齣現在瞭該公司的評分頁麵。同時,脈脈還存在社區謠言和水軍刷評等問題。對此,脈脈創始人兼CEO林凡迴應稱,隻有認證纔能點評的功能將上綫。
對於新模式帶來的更多影響,雷達財經將繼續關注。
注:本文是雷達財經(ID:leidacj)原創。未經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