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2/25/2022, 11:54:23 AM
“20年前,日本政府大放狂言:‘50年內要拿到30個諾奬!’然而這番話在國際上看來是癡人說夢,就連日本國內也嘲諷政府說話太狂妄。可讓人意外的是,20年來日本已拿到20多個諾奬,難道當年的狂言妄語真的要實現?”
放話50年拿30個諾奬
2021年的諾貝爾物理學奬被美籍日本人 真鍋淑郎 、德國人 哈塞爾曼 、意大利人 帕裏西 共同獲得。
而 真鍋淑郎 今年已 90 高齡 ,早在1960年時就證實大氣中CO2濃度對氣候的影響,這之後“ 全球變暖 ”的概念被提齣,且促成瞭 IPCC 組織 的建立。
為此,真鍋淑郎成為 第 28 個 獲得諾奬的 日本人 ,也是21世紀獲得諾奬的 第二十位日本人 。
其實在上世紀,日本隻有 8 位諾奬獲得者 ,但本世紀20年裏,日本每年都有一人 獲得諾奬 。
這讓人很是疑惑,為何日本人 頻頻拿到諾奬 ?
早在2001年時,日本政府就提齣“ 科學技術基本計劃 ”,且大放 狂言 :“50年內爭取拿到 30 個諾奬 !”但這番話在當時卻被 國際上譏諷 ,認為日本 太過於狂妄自大 。
就連日本諾奬獲得者 野依良治 都吐槽政府“ 說話不經大腦 ”。
可如今纔過去20年,目標就已實現2/3,這引來瞭世界震驚,而日本諾奬獲得人數已位列 全球第二 ,超過老牌大國英法德。
從這一趨勢來看,日本當年“ 吹的牛 ”,現在可能 真要實 現瞭 。
日本為何能“量産”諾奬?
從對這些諾奬人員的分析,發現 這 20 位諾奬獲得者 有 2/3 齣生於二戰結束前,且戰後有 90% 的人 接受瞭高等教育,在日本讀完大學的為 100% ,且8成人員20世紀 後 30 年 完成奠基性成果。
北大教授周程認為,日本之所以能夠“ 量産 ”諾奬,和日本的二戰後 科研經費 日益增長、 教育改革 等因素有很大關係。
科技的發展和經濟發展息息相關,戰後的日本保持 年均 10% 的經濟增速 ,這為該國教育、科研提供瞭基礎。
早在1960年時,日本就提齣將 財政收入的 2% 用到科研身上,而這些資金為日本科研所和大學購來先進的精尖端儀器和奬金,且培養瞭大量 優秀人纔 。
到瞭70年代時,日本 經濟再上一層樓 ,政府又提齣將 財政收入 的3%用於 科研 中。
1975年時,日本的 科研經費 就已比肩 英法 2 國 的經費總和,這也奠定日本的 科技大國 地位。
當然,教育改革也是必要因素。盡管日本隻是“ 彈丸之地 ”,可大學多如牛毛,有些大學甚至沒有操場,隻有 一棟教學樓 。
早在 1963年時,日本就提齣瞭“ 改善大學教育 ”,具體措施是擴大教育規模,增加 理科類教研機構 等。
這一改革對日本教育影響深遠,1960年 高等教學機構 為525所,但10年後就增至 921 所 ,增幅達75%。而大學規模加大,也讓 日本大學生 人數增加 2.4 倍 。
隨著 青年大學生 數量增加,從事 科研 的人也在增多。如1982年時,日本 5 個科學領域 的論文為 12534 篇 ,僅次於美國。
當然,日本大學普遍崇尚自由教育、研究至上的理念,注重 個性化學習 ,旨在培養獨立思考的人纔。
有研究錶明,日本諾奬獲得者受導師的 精神氣質 影響頗深。
日本的“諾奬危機”
近年來,日本的 研究論文 數量逐年減少,且引用 高質量論文 的次數占比從 全球第 4 跌至 第 9 。
而日本的科研預算也 基本停滯 ,2018年的 科研投入 隻有2000年的 1.15 倍 ,在科研大國中增量 占比最低 。
同時,日本大學生對科研的態度也有所轉變,很多大學生首選 提前進入社會工作 ,那些優秀人纔及早被公司搶走。
讀研讀博或留學是大學生 退其次 的選擇,主要是 科研太纍 ,且 待遇不高 。
據統計,日本大學的在讀研究生中,50%是中國學生,20%為其他國傢,日本大學生不到30%。
可見,日本青年人正在 疏遠科研領域 ,這也意味日本 科研環境 的惡化。
日本諾奬得主 �|田隆章 對這一現象給齣瞭警示:資金、時間、研究人纔的數量,是決定論文篇數的主因,而日本這3個方麵都在惡化,恐怕未來將會 遭遇“諾奬”危機 。
諾奬得主 中村修二 也曾對亞洲的 教育製度 進行批評,他認為中日韓的大學入學 考試機製 太糟糕,學生的主要目標是 考上名牌大學 ,這純屬 應付考試 ,浪費瞭太多時間和青春,應該 因材施教 纔能培養更優秀的人纔。
尾言:
日本諾奬獲得者確實很多,他們多年來如一日,默默守在自己的 科研領域 重復性探索。未來的中國,也要加大對科研的投入,培養更多的科研人纔。
相信20年過後,中國也會迎來諾奬“ 井噴 ”的那天。
討論題 : 你認為中國何時能夠一年一個諾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