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4/5/2022, 7:30:20 AM
方言名片
隆都話
範圍:在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中山市,沙溪、大湧儼然是一個有彆於周邊粵語文化的“島”,這裏的居民講著一種有彆於粵語的閩方言――隆都話。
特點:在長期的發展中,隆都話融匯瞭粵方言詞匯的色彩。已故中山大學中文係教授,著名語言學傢黃傢教認為這是一種“粵語化的閩方言”。
晾曬讀為“曝”、鍋讀為“鼎”、人讀為“儂”……在珠三角粵語文化的“包裹”下,廣東中山沙溪、大湧兩鎮流行著一種閩方言――隆都話。即使受到瞭周邊粵語的強烈衝擊,隆都話至今還保留著閩語的核心特徵。有趣的是,當地還衍生齣瞭一種專門用於文教場閤或與外人打交道的“省岐隆”文讀音。
2021年,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二期建設啓動,中山隆都話為廣東設立的5個瀕危漢語方言調查點之一。近日,南都、N視頻記者專訪瞭正在中山市沙溪鎮進行中山隆都話調研的方言學者、汕頭大學文學院講師張堅。他告訴南都記者,當地人對隆都話有著強烈的認同感,很多年輕人至今還在講隆都話。他認為,“隻要年輕人還願意講、還在講,隆都話就會有頑強的生命力。”
當地人嚮彆人介紹父親時會稱“我老子”
隆都話,俗稱西鄉村話。何為隆都?張堅嚮南都記者介紹,清代中期,沙溪鎮與大湧鎮曾被閤稱“隆都”,舊時也稱“龍眼都”,居民們所講的方言即被稱作隆都話。後來,語言學者把講閩語的沙溪、大湧一帶稱為“閩方言島”。
據《香山縣誌》記載,來自福建的漁民常年齣海捕魚,後遷徙至香山,並在這裏留居。這部分福建人,正是隆都人的始祖。隨著時間的推移,方言之間互相滲透、相互交雜、相互影響,隆都話在漫長的發展中吸收瞭粵語的成分,內部也齣現瞭一些差異。張堅嚮南都記者介紹,沙溪、大湧兩鎮都講隆都話,但兩鎮人的聲調略有不同,個彆詞匯的說法也不一樣。
隆都話至今保留著閩方言固有的特色,從其語音、詞匯、語法上皆可體現。
“它具有很多閩語的特徵詞”,張堅以“人”字嚮南都記者舉例,隆都話把“人”讀作“儂”,這是非常典型的閩語詞匯。此外,隆都話稱“曬”為“曝”,稱“筷子”為“箸”,稱“鍋”為“鼎”,都體現瞭隆都話的閩語本色。
沙溪、大湧兩鎮地處廣府,被粵方言區域包圍,在長期的發展中,隆都話不可避免地融匯瞭粵方言詞匯的色彩,吸收瞭不少粵方言詞,如稱“宰”為“�ā薄⒊啤懊饋蔽�“靚”、稱“東西”為“�S”等。
因為華僑眾多,隆都話也吸收瞭外語元素。張堅嚮南都記者談到,隆都話中有一些詞語來自英文單詞的直接音譯,比如扳手(spanner)被稱作“士巴拿”,西紅柿(tomato)用“都嗎打”錶示。
隆都話中,也有一些有彆於周邊方言的有趣說法。張堅在調研過程中發現,在親屬稱謂中,當地人會用“老子”背稱父親,這在嶺南地區頗為罕見。“在嚮彆人介紹自己父親時,他們就會說‘我老子’,但是當麵則會稱呼父親為‘阿爸’。這也可能來源於近代漢語的詞匯,其他方言裏這個說法比較常見,但在廣府還是很少聽說的。”
隆都民歌起源於舊時學堂唱書歌
“行行行,行渡渡,阿婆買豆腐。買唔到,跋跋倒(跌倒),執個金龜母。”
“無杆喇叭――長得把嘴。”
“榖倉麻雀――吃飽等趕。”
張堅在調研中發現,這些富有生活氣息又生動有趣的隆都童謠、歇後語在當地流傳,男女老少多少都能說齣上幾句。
自六百多年前就流行於沙溪鎮申明亭村的隆都鶴歌更是彆具一格。《香山縣誌》記載:“元宵燈火裝演故事,遊戲通衢。舞者擊鼓以三為節,歌者擊鼓以七為節。又春宵結對彼此酬��,曰唱燈歌,又曰唱鶴歌。”刻畫的正是節日慶典時當地盛大的鶴歌鶴舞錶演之景。
南都記者瞭解到,鶴歌最早起源於舊時學堂的唱書歌,為學生們讀詩書的一種方式,後發展為風格獨特的民歌。更值得一提的是,鶴歌演唱者所使用的語言,融閤瞭廣州話、石岐話和隆都話於一體,當地人也稱之為“省岐隆”。
張堅介紹,早期的隆都人隻會講隆都話,但一旦走齣“傢門”,去到臨近其他地方做生意或學習,就必須得學習可以跟外人交流的語言,這時“省岐隆”可能就應運而生。
“省岐隆”的存在,也是隆都話被周圍的強勢方言所影響的有力證明。張堅發現,沙溪、大湧地區很多年輕人,已經逐漸難以明確區分母語隆都話和粵語的邊界。盡管他們也會講一些隆都話,但越來越多的字音、詞語被粵方言所取代。
很多年輕人至今還在講隆都話
2021年,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二期建設啓動,中山隆都話為廣東設立的5個瀕危漢語方言調查點之一。幸運的是,張堅在調研中遇到瞭不少熱愛鄉土的年輕人,至今還在講隆都話,他們踴躍報名參加此次調研的發音閤作。在他們身上,張堅看到瞭年輕一代對母語隆都話強烈的認同感與親近感。
“此行尋找發音閤作人的過程意外地順利,聽說我們來,很多人都踴躍報名。有海外的隆都人,也有很多年輕人,他們不僅不願意放棄自己的母語,更願意為之齣一份力。我認為,隻要年輕人還願意講、還在講,隆都話就會有頑強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