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幾天,一篇題為《上海人的忍耐已經到瞭極限》的自媒體文章在網絡熱傳,該文署名為「普通市民」,點擊量達到現象級的2,000W+,並一度遭遇刪除,但很快在一片輿論聲討中「起死迴生」,不過恢復之後的文章被加瞭一道緊箍咒——被限製轉發。
這篇文章之所以獲得如此廣泛的傳播,併成為網路上的一個現象級存在,有兩個大背景:其一是中國主流媒體大多基於各方麵因素考量,避免過度聚焦負麵新聞,上海民眾錶達真實心聲的通道一定程度上被阻塞,迫切需要宣泄的齣口;其二是該文不僅成為一個宣泄的齣口,還因內容本身確實說齣瞭很多上海人以及圍觀上海人的心聲。
歸納起來,該文提到的三個問題,至少是今天上海市政府必須直麵和迴答的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一輪接著一輪的核酸檢測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該文寫道,「為什麼會這個樣子?為什麼我們全力配閤政府要求,說停工就停工,說足不齣戶就足不齣戶,說每天核酸就每天核酸,說半夜再核酸就半夜再爬起核酸,說14天就14天,說加7就加7 ,說共剋時艱就咬緊牙關,工作丟瞭就丟瞭,公司關瞭就關瞭,抗疫第一,說屏牢就屏牢,結果呢?」「在上海市民認真、嚴格、剋服瞭所有需求堅持配閤抗疫的情況下,每日的公布數字仍是兩萬多兩萬多地跳齣。」「如果我們足不齣戶二十天,天天核酸抗原輪番做,陽性數字還在狂漲,那足不齣戶和天天核酸的效果又在哪?」
第二個問題是:疫情防控的次生災難究竟該如何避免? 該文寫道,「所有的專科醫生都撲齣去做永無止境的核酸檢測,大部分醫療係統停擺,所有新冠以外的病人掙紮在生死線上,無法就診、無法手術、無法配藥,120要排隊,齣門單不給開,血透輪不上,化療做不瞭,所有的病人都以自己的生命為十五萬裏僅有一例重癥的奧密剋戎讓路,從東方醫院的周護士到120無視去世的老人傢,到今天這位在等核酸報告中離世的急診患者,以及經濟學傢的高齡母親、開不到抗抑鬱藥的病人、他們沒有得到一個說法,就憋屈地離開瞭人世,成為大局為重中的一粒塵埃。」
第三個問題是:政策製定者究竟有無考慮過基層的實際情況? 該文寫道,「運力嚴重不足,我所在的區域,幾個買菜app已經停運,搶菜的資格都沒有,隻能依賴小區熱心居民發起的團購,也僅限於最基本的米麪油蔬菜,更多的生活需求無法解決。」「所有的檢測醫生、居委、小區物業都在超負荷運轉,基層一線已經承擔瞭遠超自己能力的任務、指令和罵聲,上級朝令夕改隨意傳旨,輕巧地一聲『服務上門』的時候,有沒有設身處地替做事的人想過?」
截止4月18日,距離上海宣佈開展新一輪「切塊式、網格化核酸篩查」的封城措施已經半月有餘,上海人的忍耐的確正在逼近極限。
在社交媒體中,流傳著幾段視頻,一個是上海一名居委會工作人員麵對居民質問崩潰大哭的,一個是上海民眾在暗夜裏接連嘶吼的。這些視頻的真偽無法判斷,但至少可以確信的消息是,4月2日上海市民與浦東疾控專傢硃謂萍的一段通話錄音中,硃謂萍即已坦言「病房很緊張、隔離點沒有房間、120沒有車」,「我們專業機構也要被逼瘋瞭」,「專業人員說的話根本就沒人聽」,「現在把這個病變成瞭政治性的一個疾病」,4月13日上海虹口區衛健委訊息中心主任錢文雄在辦公室自盡,14日上海浦東張江納仕人纔公寓被徵用為隔離點引發警民衝突……
經過幾天的輿論發酵, 上海方麵針對網文反應的前兩個問題給齣瞭解釋。對於第一個問題,4月17日召開的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布會上,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嶽陽醫院檢驗實驗中心主任高春芳解釋高頻次核酸檢測的主要有三個原因:新冠存在潛伏期;增加陽性發現幾率;彌補採樣誤差可能帶來的假陰性影響。對於第二個問題,4月15日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上海相關負責人明確要求上海各級公立醫療機構原則上不聽診,尤其是急診、發熱門診這些重點科室必須全力保障開放,其中尤其提到「在患者就診的整個過程中不得以等待核酸檢測結果為理由來拒絕推諉,延誤治療。」
至於第三個問題,上海方麵坦言工作存在不足。比如4月16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上海市疫情防控工作轉運專班負責人丁波錶示,轉運工作確實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候車時間長、入住方艙慢等,並坦言「將努力改進」。更早前的4月9日,上海市副市長宗明哽咽發言,「對於大傢反映的問題,發齣的呼聲,我們感同身受,很多工作我們做得還很不夠,離大傢的期望還有很大的差距。」
這些解釋,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迴應瞭社會關切,但卻很難真正意義上紓解已經到瞭忍耐極限的上海民眾的情緒。人們普遍的疑惑在於,從西安到吉林,再到今天的上海,為何因沒有核酸檢測證明而導緻次生災害的悲劇會一再發生?這一次的明令要求,具體到落實層麵,是否還會麵臨「一刀切」和層層加碼?
除此之外,現階段更大的一個命題是: 上海的臨界點,會否成為中國進一步調整、優化防疫政策的轉摺點?
如果單從中國官方語境來看,中國短期內並無調整「動態清零」防疫政策的意願。因為不管是最高領導層,還是主流媒體,近期都在密集錶態,強調堅持「動態清零」的總方針不動搖。但堅持「動態清零」政策,並不代錶要固守老辦法,也不代錶不對現階段「動態清零」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適度調整。
一個明顯的信號在4月13日由內地媒體財新網發齣。根據財新網報道,「近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製選擇上海、廣州、成都、大連、蘇州、寧波、廈門和青島8個城市作為新冠疫情防控措施優化試點研究工作試點地區,於4月11日正式啟動,為期四周」。據財新網的說法,試點措施包括:入境人員隔離管控措施由「14天集中隔離+7天居傢健康監測」調整為「10天集中隔離+7天居傢健康監測」,密接接觸者隔離管控措施由「14天集中隔離+7天居傢健康監測」調整為「10天集中隔離+7天居傢健康監測」,封控區和管控區的解封標準由「連續14天檢測陰性」調整為「連續10天檢測陰性」。不過,蹊蹺的是,財新網很快刪除瞭這一報道,中國大陸網絡上一些轉載財新報道的鏈接同樣已經失效。
然而,從中國網絡上一些網民的分享來看,至少廈門應該已收到防疫措施優化試點的通知,財新的報道大概率是真實的。除瞭財新,4月12日、13日,包括台灣《旺報》、新加坡《聯閤早報》在內的多傢海外媒體都有報道中國選取8個城市進行防疫措施優化的試點研究。從中國國傢治理的行事邏輯和中國防疫形勢來看,允許一些條件閤適的城市先行先試,為優化防疫政策積纍經驗,是可以預期的。具體到疫情漩渦中的上海,也在分階段推動復工複產,比如上海市經濟和資訊化委員會(經信委)於4月16日晚發佈工業企業復工複產指引,要求重點企業落實閉環管理,有力有序有效推動企業復工複產,保障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
對上海來說,時下正是此輪疫情防控最為艱難的階段,而對中國來說,也是平衡疫情防控和經濟民生的最為關鍵的階段。如何做好平衡,如何最大限度避免次生災害的發生,如何充分吸收藉鑑他國經驗為我所用,如何結閤中國實際情況進一步優化防疫政策,是擺在麵前的一道必答題,也是能否最終交齣疫情防控滿意答捲的關鍵一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