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2/24/2022, 9:00:19 AM
哥們義氣隻能適用於江湖,廟堂得有廟堂的邏輯。
非但樊噲要歸屬呂後勢力,就是張良,那個愛劉邦愛得眼中隻有你的美男子張良,也早就歸屬瞭呂後勢力。
樊噲最高做到大漢的左丞相,真正是位極人臣瞭。
所以,大漢立國之後,樊噲和劉邦之間就不是簡單的兄弟關係,而是皇帝與重臣的關係。
這個關係非常復雜,也非常敏感。皇帝會猜疑重臣造反,何況樊噲還是那種領兵的重臣。而樊噲如果不是傻子,就肯定能參透皇帝劉邦的這種猜疑,自然會顧慮劉邦的猜疑。所以,君臣之間就是一對你猜疑我、我猜疑的你的關係。
所以,真得不能再用什麼“仗義每多屠狗輩”來理解。
01.樊噲憑什麼立足大漢朝堂?身為重臣,已經說不上是劉邦的人
憑忠誠嗎?
大漢皇帝劉邦,手底下真心不缺忠臣。
隻要有足夠的權勢,就能收買到忠臣,而且忠臣很廉價。
國難顯忠臣,國難之時,忠臣和忠誠纔是稀缺資源。國傢無難、國傢無事,忠臣和忠誠一點兒都不值錢。
所以,樊噲所憑藉的,不是什麼忠誠而是比忠誠更硬的通貨,就是軍功以及其所屬的軍功集團。
皇帝劉邦斬白馬,與群臣立約:
非劉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約,天下共擊之。
這就是白馬之盟。
但是,白馬之盟說齣來就是一句話、寫齣來就是一張紙,要把說齣去的話和寫盟約的紙變成大漢憲法,就得有人維護,而且這個人必須得有力量。
劉邦所期望的這個人就是功臣集團。而功臣集團又憑啥去維護呢?
憑的就是後半句話:非有功不得侯。而且,還有一個大漢不言自明政治規則:非列侯不得拜相。所以,閤起來就是:非有功不得候,非列侯不得拜相。
劉邦與劉氏皇室要與功臣集團共治天下,而劉邦開齣的價碼就是大漢帝國的二把手、政府領袖丞相。皇帝是國傢領袖,丞相是政府領袖,丞相背後是一眾兩韆石的朝堂高官。這就是漢初的政治邏輯。
漢初曆任丞相都齣自功臣集團,如蕭何、曹參、王陵、陳平、周勃、灌嬰、張蒼等。特彆是張蒼之後的申屠嘉,這個人最初就是劉邦手底下的一個材官蹶張,也就是弓弩手。當真是要能力沒能力,要文采沒文采,唯一有的就是暴脾氣,連皇帝都敢懟。但是,論資排輩就能排到他當丞相,因為他有功臣集團的標簽。真實世界從來都沒有什麼唯纔是舉,隻有更閤適和不得以。第一輩的功臣死光瞭,還不算完,大漢丞相還得從功臣集團的子嗣中選。以後的大漢丞相,功臣集團的子嗣,仍舊屢拔頭籌。
所以,無論是劉邦時代還是呂後時代,以及後來的文景之治時代,功臣集團都是一股細思極恐的強大力量。
而樊噲就是功臣集團的元勛級人物。可以說,他的排位甚至就在蕭何、曹參之後。所以,樊噲能在大漢朝堂立足,憑的就是軍功以及自己所屬的功臣集團。
劉邦最恨的是雍齒,但雍齒功多,所以不僅不能殺而且還要封為什邡侯。皇帝劉邦,連仇人雍齒都奈何不瞭,就更不要說樊噲瞭。
因此,給樊噲插上一個標簽,第一個標簽絕對不是“劉邦的人”,而是功臣集團的核心人物。到這個時候,就真得不能再用仗義屠狗輩來定位他瞭。
02.樊噲為什麼要投靠呂後集團?立足朝堂,就得加入呂後
劉邦大封諸侯王的目的是讓老劉傢坐穩大漢江山,因為打仗親兄弟、上陣父子兵。
但是,親兄弟和父子兵,也會為瞭利益而翻臉,更何況是皇帝的位子。所以,就得讓繼位的嫡子有力量來看住這些兄弟諸侯王,而這個力量就是功臣集團。
但是,這就造成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未來的大漢皇帝肯定不會有自己人。
大漢朝總共兩股最有權勢的力量;一股是地方的同姓諸侯王;一股是朝堂上的功勛集團。但是,這兩夥人都不是皇帝培植的
功勛集團靠功勛而建立、靠蔭庇而生長,跟皇帝沒關係。地方上的同姓諸侯王呢?都是皇帝他老爹封的。所以,皇帝必然會成為孤傢寡人。要扭轉這種局麵,皇帝就得發展一股自己可以信賴的力量。那自然就是外戚。
劉邦之時以及劉邦死後,漢朝最大外戚是誰?當然就是呂氏傢族,也就是呂後集團。
所以,呂後大封諸呂,要麼封王、要麼封侯、要麼封高官,其目的就是在以外戚集團鞏固皇室,抗衡功臣集團和同姓諸侯王。
但是,站在漢初朝堂上的,全是功臣集團。
因為開國功臣實在太多,劉邦都得封,所以把能封的土地、能封的位置都給封滿瞭。這時候,外戚集團要新起爐竈另開張肯定是來不及瞭。於是,呂後就從功臣集團中挖一批人過來,幫著組建外戚集團。
這時候就清楚瞭:功臣集團和同姓諸侯王,跟皇帝都不會走得太近,因為除瞭劉邦這個開國之君,這兩夥人跟新皇帝以及皇室都不會有太多的關係。而能夠拱衛皇室的,就隻有外戚集團瞭,因為姻親就是納投名狀的結盟。
鴻門宴前,項伯入漢軍與劉邦會麵。第一次見麵,還沒說上兩句話,劉邦就跟項伯約為兒女親傢。兒女親傢的實質就是結盟。而結盟之後的項伯是相當給力的。鴻門宴上,項莊舞劍、意在沛公,而擋著項莊的就是劉邦的兒女親傢項伯。所以,絕不能小瞧姻親的作用,外戚必須得高度重視,完全不能用現代視角來解讀古代的姻親關係和廟堂外戚。
這時候,樊噲該怎麼站隊?他既可以是功勛集團,又可以是外戚集團。因為樊噲娶瞭呂後的妹妹呂��。
想都不用想,樊噲必須是鐵杆的呂後集團。有三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樊噲畢竟與劉邦有屠狗之交,所以維護皇室,樊噲有忠心。
第二個原因,是個遞進關係,劉邦死後,能鞏固皇室的,就是呂後要組建的外戚集團,所以,樊噲必須加入。
第三個原因,呂後是能夠連接皇室與功臣集團的樞紐,因為老呂傢也是功臣集團,他哥哥呂澤是大漢的開國大功臣。所以,樊噲就是代錶功臣集團,也要跟呂後閤作。
關鍵是跟著大姨子有肉吃,加入呂後勢力,樊噲立即就是能要風得風、要雨得雨。如果不是死得早,樊噲絕對是不亞於蕭何和曹參的大漢重臣。
03.功勛集團為什麼跟呂後鬧翻瞭?樊噲不死,他將何去何從
後來的曆史,就是在呂後剛死,功勛集團就立即與劉姓諸侯王閤作,乾掉瞭呂氏外戚。
為什麼會齣現這樣的局麵?
沒有那麼多的道德推理,說什麼忠於漢室、忠於劉氏、忠於劉邦,到最後都是利益之爭。
一個是呂後做得太過火,這個女人太狠辣。
能把自己的親兒子漢惠帝給嚇成廢物,你就說呂後這個當媽的有多彪悍吧。再有就是在對待劉姓諸侯王的問題上,呂後是能殺的就殺、不能殺的就廢。而更過分是大封諸呂直接分割瞭功臣集團的利益。而非劉氏不能封王,你呂後玩封王諸呂,也真正的是授人以柄瞭。
另一個是呂後死後,功臣集團與大漢皇室之間就沒瞭樞紐人物。
皇室就是外戚,因為連皇帝都被呂後摺騰得不是劉姓子孫瞭。所以,本來平衡的朝堂上就剩下外戚和功臣這兩股力量,皇室已經沒有瞭。當然,朝堂之外還有劉姓諸侯王。然而,這夥人還隻是一股不成熟的勢力。因為他們太年輕,鬥不過朝堂上的這群老傢夥。但是,劉姓諸侯王做同盟、搞事情,還是可以的。而非常要命的,就是這夥人裏麵可以齣皇帝,他們都是劉邦的子嗣。
所以,功臣集團加諸侯王就把呂後集團給乾翻瞭。然後,大傢就得坐下來開個會,到底選誰來當皇帝。
從這件事上,就能看齣功臣集團的強大。因為換誰當皇帝這麼大的事情得由功臣集團說瞭算。
同時,還可以看齣功臣集團的最在意什麼,也就是他們最怕什麼。他們最怕外戚。
再也不能允許外戚分割他們的利益,更不能讓外戚騎在自己的脖子上,還不能容忍外戚與皇室閤作一起欺負功臣集團。
所以,薄太後的娘傢最弱,這股外戚最不能成勢,於是薄太後的兒子劉恒,就成瞭功勛集團的要選的皇帝。
如果樊噲活著,他能扭轉這種局麵嗎?
樊噲肯定會很尷尬,因為他既是功臣又是外戚。到時候,樊噲就需要抉擇一個問題:是聽老婆呂��的,還是跟老戰友們一起搞事情。
很難說。
這就要看樊噲的能力瞭。功勛集團之所以要乾掉呂氏集團,就是因為外戚動瞭自己的利益,而且外戚還要騎在功臣集團的脖子上。而還有一個很直接的原因就是呂後這個外戚勢力與功臣集團的樞紐人物不在瞭。如果樊噲真有本事能取代呂後,擔當外戚與功臣之間的樞紐,或許能夠實現二者的和平相處。但是,樊噲很可能沒有這個能力。
所以,他必須在呂氏外戚與功臣集團之間做齣抉擇。當然是誰有力量就聽誰的,因為不聽真得會死。
呂後死後,呂氏傢族就沒有能擔當大事的人纔,全是一群不著四六且被呂後慣壞的毛孩子。而功勛集團呢?全是跟劉邦一起打天下的人精和戰神。那樊噲怎麼選,也就很清楚瞭。他隻能加入功臣集團,並成為功勛集團的領袖級人物。因為樊噲的威望,怎麼也比周勃強大的多。
總結一下:
樊噲與劉邦曾經是同袍兄弟,但之後的關係是君臣,廟堂之上就不能再論什麼“仗義每多屠狗輩”瞭。所以,樊噲和劉邦的關係,就是功臣集團與大漢皇室的關係縮影。
呂後以及呂後外戚勢力,不是在瓦解劉氏皇室而是在鞏固劉氏皇室,呂後是劉邦之後的重要樞紐人物,她能夠連接劉氏皇室與功臣集團。樊噲加入呂氏外戚,非常自然。
後期卻是呂氏外戚發展的太過凶猛,不僅位尊於功臣集團,而且直接要侵奪功勛集團的利益,呂後死後,這兩夥人乾起來就很正常。樊噲如果還活著,會很尷尬,但權衡之後還會站在功勛集團一邊。
至於劉邦為什麼想也不想就要殺瞭樊噲,這個問題比較復雜。
從大格局來分析,就是劉邦與樊噲已經是君臣關係,所以君要殺臣,而且殺一個認為不忠的臣,也沒啥奇怪的。
當然,還可以從小細節分析。
劉邦在垂危之際已經腦子不好使瞭,於是就衝動瞭一把。因為殺樊噲真得沒啥道理。敲打呂後以及呂後集團,殺樊噲沒啥大用。
再有就是劉邦被燕王盧綰給氣傻瞭。盧綰這個東西,要本事沒本事、要軍功沒軍功,就因為是劉邦的狗腿子纔被封為燕王。但是,這傢夥居然造反瞭。盧綰這個人真是傷透瞭劉邦的心,盧綰造反這件事也真是氣傻瞭劉邦。滿世界都是要造反的,連盧綰都造反瞭,這時候有人告密說樊噲要造反,劉邦做齣這個舉動,也就沒啥奇怪的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