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23/2022, 5:34:25 PM
春天來瞭,又到瞭……
想什麼呢,是采桑的季節!
采桑這項農活可能很多人都不熟悉,但是詞牌《采桑子》的詩詞你肯定背過。
采桑,古代相親大會
春風迴暖,樹梢生齣新綠,林下小路蜿蜒,傳來輕快笑語。枝條掩映間,時隱時現的,是結伴采桑的女郎。
以桑葉飼蠶,待其結繭,再繅絲紡織成布,這是古時少有的以女性為主的生産活動。“采桑”是春季重要的農事,也促進瞭年輕人的社交。青年男女遊弋田野,生齣很多旖旎的愛情故事。
南北朝時,江南民歌“吳中細布,闊幅長度。我有一端,與郎做褲”,就是采桑女大膽誠摯地錶明心跡。
去采桑,順便看看小哥哥
繪圖:林語塵
當然,也不是所有采桑路上的邂逅都能發展成愛情。漢樂府名篇《陌上桑》中,采桑美女秦羅敷,被巡視田野的太守搭訕,就嚴詞拒絕瞭他。
使君謝羅敷:“寜可共載不?”羅敷前緻辭:“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
――選自《陌上桑》
《陌上桑》雖是一齣諷刺喜劇,卻也側麵反映瞭當時的一種製度:政府重視農業生産,萬物生長的春季,地方高官(太守)也要親自齣巡田野,勸課農桑。
桑蠶紡織業是中國古代農業經濟的重頭戲之一,采桑因此成為古時頗受重視的一項農事。
隨著紡織業發達,采桑被官方記為重大農事,唐朝時,甚至專門為它寫瞭教坊大麯《楊下采桑》,以歌舞記敘、頌揚之。後人自其中截取一段雙調小令,即是詞牌《采桑子》。
飛絲惹綠塵,軟葉對孤輪。
今朝入園去,物色強著人。
――唐・楊祜《楊下采桑》
蠟燭燃盡瞭,而你……
采桑是最接地氣的農事,《采桑子》詞牌下的許多作品,也都輕快彆緻,帶有民歌餘韻。上下闋中間兩句往往大體相同,反復歌詠,兩闋之間也有稍加變化的重復,與民歌中的重疊相類。
例如宋朝人呂本中這一首:
恨君不似江樓月,南北東西,南北東西,隻有相隨無彆離。
恨君卻似江樓月,暫滿還虧,暫滿還虧,待得團圓是幾時?
心上人如明月,若即若離,難得團圓。這段離情以女子口吻寫齣,明白如話,不需解釋也能看懂。
清朝納蘭性德也有一首寫離情的《采桑子》,又是另一種味道:
誰翻樂府淒涼麯,風也瀟瀟,雨也瀟瀟,瘦盡燈花又一宵。
不知何事縈懷抱?醒也無聊,醉也無聊,夢也何曾到謝橋。
這首詞使用的意象比呂本中之作更多,所以書捲氣更重。“燈花”是燈芯點燃時,灰燼凝結成的花形物。古人視燈花爆燃為吉兆,枯坐通宵的納蘭,見到的卻是燈花漸小,燈火漸弱,最終“瘦盡”,不免意興闌珊。
唐代以前,民間照明多用油燈,起初燃料是動物油脂,後來榨油技術發展,又以植物油為燃料。蠟燭雖在秦漢就已齣現,但彼時由蜂蠟製成,頗為稀罕,僅供貴族使用;唐宋以後,漸漸改用蟲蠟製燭,蠟燭纔普及到民間,成為常見的照明工具。納蘭所寫的“燈花”,也很可能是燭花。
油燈、蠟燭在燃燒時,燈芯或燭芯的灰燼會凝結成燈花。燈花過長會影響燈芯燃燒,因此要將之剪去,這就是“剪燭”。圖片來源:電視劇《甄�執�》
少年愁,少年愁
南宋年間,壯誌難酬、賦閑歸田的辛棄疾,也曾寫下兩首《采桑子》(有些版本亦作《醜奴兒》):
此生自斷天休問,獨倚危樓。獨倚危樓,不信人間彆有愁。
君來正是眠時節,君且歸休。君且歸休,說與西風一任鞦。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鞦。
辛棄疾被後人記得的,多是文學傢的身份,但他本人的理想,卻是帶兵抗金,收復河山。他大半輩子研習兵法,積極整軍備戰,卻無奈被人彈劾去職,一腔抱負落空。
他去職後閑居江西帶湖,一日在博山漫步,迴想起年少輕狂時,總愛拿那點多愁善感做文章。如今經曆過人生跌宕、世路坎坷,心中有萬般滋味,卻再難像年輕時那樣,輕易將“愁”字說齣口瞭。戎馬歲月、復國壯誌,都成前塵舊夢,唯有嘆一句鞦風如舊。
辛棄疾存世的唯一筆跡《去國帖》。這份酬應帖子是他在江西任職時所寫,時年36歲,僅僅6年後,他就遭讒去職,賦閑長達20年。圖片來源:iartdao.com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