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9/2022, 10:10:14 AM
來源:視覺中國
文/硃啓臻 編輯/石東
編者按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再次提齣當年糧食産量目標仍要在1.3萬億斤以上,實際上2021年中國糧食産量已經達到1.37萬億斤,此前中國糧食産量已經實現“18連豐”。為什麼2022年還要把目標製定在1.3萬億斤?這個産量對中國糧食安全意味著什麼?
中國農業大學農民問題研究所名譽所長硃啓臻解釋說,1.3萬億斤是確保中國口糧安全的底綫。“中國作為一個人口大國,經不起糧食的波動,糧食必須絕對安全,少一點也不行。”
以下為正文。
“連年豐收”仍要強調糧食安全
近幾年來,我國糧食産量連續增收,年産量一直在1.3萬億斤以上,2021年實現1.37萬億斤産量。 之所以強調1.3萬億斤,是因為這是一個我們必須守住的底綫。
今年依然將目標定為1.3萬億斤以上,這是中國口糧安全的底綫。《政府工作報告》中沒有提齣更高的指標,既考慮糧食需要,也考慮農業生産現狀。隻要實現這個目標,就能確保口糧安全。
無論是在之前的一號文件,還是人代會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都著重提到瞭糧食安全。到2021年,我國糧食生産已經實現瞭連年豐收,在此基礎上,我們依舊需要強調糧食安全。
首先,這是齣於國際形勢的考慮, 因為我國糧食對外依賴度還有不小的比例 ,比如對大豆、油料進口的依賴,對飼料糧的依賴,以及對禽畜、蔬菜種子的依賴等等。
國際形勢具有不確定性, 像最近的俄烏戰爭如果持續,會嚴重影響全球糧食價格,甚至影響到糧食的供給。 中國作為一個人口大國,經不起糧食的波動,少一點糧食也不行,在這方麵要絕對安全。有人說我們就少5%,少1%也不行!少是什麼意思?少就意味著有人吃不上飯。
這些年來,我們通過各方麵的努力,實現瞭這樣一個目標:中國人的飯碗要端在中國人自己手上,自己的飯碗裏要裝中國人自己的糧, 因為我們這樣的人口大國,不能指望任何國傢解決我們的吃飯問題。
另外一個背景就是突如其來的新冠病毒疫情,衝擊瞭我們社會的方方麵麵,疫情嚴重乾擾瞭人們的正常生活,也影響到農業的生産。之前在麵對突如其來的疫情時,多個國傢宣布糧食不再齣口。從這點上考慮,我們必須高度重視糧食生産,確保糧食自給。
國際形勢的不確定性,疫情防控的需要,以及依然存在的卡脖子技術等,都要求中國必須把糧食安全問題放在突齣位置。
現如今,中國在農業方麵取得瞭巨大成就。 在這樣一個人多地少的國傢,糧食作物做到瞭豐年有餘。嚮全世界證明瞭中國人可以自己養活自己。 在作物育種、耕地保護、栽培技術方麵,很多均處於國際水平,有些處於世界領先的地位,比如小麥育種、玉米育種、雜交水稻等,都有一係列成果。
但必須看到,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油料、肉、蛋、奶的需求也越來越多,而這些東西都需要消耗糧食來轉化。所以,為瞭滿足日益增長的對高品質生活的需求,我們必須提高糧食生産能力,逐漸減少對進口的依賴性。
發展種業和保護耕地都重要
保障糧食安全和實現穩增穩産,發展種業和保護耕地都很重要。
今年“一號文件”特彆強調瞭18億畝紅綫的保護。這些年耕地保護存在一些問題,突齣錶現在占用瞭大量糧田、肥沃的耕地,搞房地産、大工廠、大公園、大馬路、大開發區,緻使優質農田數量減少。 為瞭滿足中央對耕地總量的要求,一些地方讓基本農田“上山”“下灘”,把本來不適閤種糧耕地的土地“調包”,這樣的偷梁換柱,實際上使農田數量打瞭摺扣。
如何保護耕地?中央提齣來要用“長牙齒”的硬措施,確定基本農田到地塊,任何人都不能隨意調規。基本農田主要種糧食,高標準農田全部種糧食。而且要層層簽訂責任書,黨政同責,一票否決,終身追責。確保18億畝耕地紅綫不打摺扣。今年要建設1億畝高標準農田,最終要建成12億畝旱澇保收的基本農田。
要藏糧於地,藏糧於技,糧食安全一靠政策,二靠技術,特彆是種業發展十分重要,被稱為農業的“芯片”。 我們必須下大力氣補短闆,解決“卡脖子”技術。要有我們自己知識産權的突破性成果,這樣纔能不受製於人。 種業受製於人很麻煩,一旦被斷種,會帶來災難性後果。在糧食、肉雞育種方麵,我們已經獲得瞭巨大突破,相信用不瞭多久,卡脖子技術問題會得到解決。
隻有農民纔能保護耕地
耕地數量的保護通過壓實責任可以得到解決,但是耕地質量的保護卻要依靠農民。 中國農民種地越種越肥沃,得益於中國種養結閤的農業智慧,得益於老百姓用地養地的可持續理念。中國老百姓很早就發明瞭輪作、休耕,發明瞭種植業和養殖業之間的有機循環,秸稈還田,用秸稈做飼料,禽畜排泄物作有機肥,又迴到瞭田間。這樣的智慧,全世界都在嚮我們學習。但是由於錯誤的發展理念,由於缺少對優秀文化的理解,一些地方消滅或削弱瞭這種循環,使農業上瞭一條不可持續的道路。
有人說土地越種越瘦,其實包含兩層含義:一是可耕作層的肥沃的土壤越來越薄,黑土地原來有50厘米左右厚,由於水土流失,現在變得隻有20厘米、30厘米厚瞭。另一層含義是有機質含量在下降。一位土地專傢說,10年以前,黑土地的有機質含量是12%以上,現在隻有3%瞭,需要大量使用化肥、農藥,再過幾年黑土地可能就毀壞殆盡。所以國傢非常重視黑土地的保護。今年政府要實施保護性耕作8000萬畝,就是要保護黑土地,給子孫後代留下一片永續利用的土地。
那麼,誰來保護耕地,除瞭政府的責任,必須發揮農民主體作用。常言道,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農民是土地的保護神, 隻有強化土地和農民的關係,培養農民對土地的感情,賦予農民對保護耕地的責任,農民纔能自覺保護耕地,除瞭農民,誰都保護不瞭耕地,因為農民是土地的使用者。 我們認為必須沿著傢庭經營的路徑,發展適度規模的傢庭農場。傢庭農場有很多好處, 以農民為主體,繼承瞭農戶經營的全部優點,是高素質農民的有效載體,也是農業後繼者得以産生的重要條件。
傢庭農場規模可大可小,適應性十分廣泛,可以是適度規模農場,也可以是“小微農場”;可以容納任何科學技術的運用;可以實現就地就近充分就業,農民不離開傢鄉,便於照料老人和兒童;可以有效激發農民對科學技術的需求和對閤作組織的需求,為閤作社發展提供微觀動力。
此外,傢庭農場穩定性的特點有助於培養農民珍惜土地的感情,激發人們保護、愛惜耕地的熱情和動力。“農民是土地的保護神”,隻有在傢庭農場的環境下最容易實現。無論是藏糧於地,還是藏糧於技,傢庭農場都是最有效的實現路徑。
有人說,現在的農民不愛惜土地瞭,那是因為沒有很好貫徹中央長久不變的政策,不斷摺騰土地的結果。如果農民不愛惜土地瞭,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這些年有些地方不斷摺騰農民的土地,給農民灌輸土地是國傢的,不是農民的,想收迴來就收迴的觀念,還宣傳一些把土地收迴集體的典型,這些亂象嚴重破壞瞭農民對土地關係的認知,使農民失去瞭保護耕地的熱情和信心。
穩定和激發種糧積極性,必須靠讓農民增收
在今年的“一號文件”中和“兩會”上,都提齣要提高糧食收購價格,讓農民種糧有閤理的收益。還要繼續穩定實施農資補貼、農機補貼,適當提高糧食價格,讓種糧農民的收益能夠得到保障。
隻有農民們的收益得到瞭保障,纔會有人願意種地,國傢糧食安全纔能夠得到保障。中央在這點上講得很清楚。 如何緩解糧食增産和農民增收之間的矛盾,要找到國傢糧食安全和農民增收的結閤點,要做到糧食增産就是農民增收,而不是增産不增收,更不是榖賤傷農。 通過政府支持,收入保險,價格保障等一係列措施,維係農民種糧的積極性,不讓老實人吃虧。通過發展特色農業、融閤農業,鼓勵發展農傢樂、鄉村旅遊等,提高農民的收入。
理論和實踐早已證明,隻有農民是最適閤經營農業的,沒有高素質的農民,不可能有農業的現代化,不可能有國傢糧食安全的保障。高素質農民的培育環境,最關鍵的不是給他們知識和技術,而是要讓他們對土地投入有長遠預期,不能一年一摺騰,五年一摺騰。 不摺騰農民土地,是激活農民對土地、對農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的最重要條件,是培養高素質農民的重要政策保障。
騰訊新聞齣品內容,未經授權,不得復製和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