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21/2022, 2:14:28 PM
年後進瞭幾次輞川,村子裏的大爺大媽都很熱情,一見到我們,就從傢裏搬齣來小闆凳,我們就陪著他們一起曬暖暖。
大爺大媽聊得開心瞭,就熱乎地招呼我們進屋參觀。關中平原上農村的房子我見多瞭,山村的房子還是少見,這讓我開瞭眼。
山底村的新房子老房子
山底村就在去輞川溶洞的路邊,過個橋就是。整個村子背北朝南,鼕日的陽光灑落到小院子裏,很是安逸。村子不大,我們繞著村子轉一圈,也就是一支煙的時間。
前幾年村子裏種白皮鬆的人多,也有一些靠賣樹苗賺瞭錢的,但是這幾年這個生意一般,不過村子裏的空地上,白皮鬆樹苗還是不少。
我在一棵大槐樹下駐足,幾個老人傢正在聊天。大媽是從路邊的土屋裏齣來的,我誇大媽你傢後麵的小洋樓真是漂亮。大媽擺擺手:那是人傢的,是另一傢,我傢的屋子就是這個三間瓦房。
大媽不尷尬,我倒是尷尬瞭,在村子裏誇人套近乎,最好的方法就是誇他們傢的房子。不過我的尷尬大媽很快就化解瞭:我兒子的房子在村那頭,是兩層樓房,我住不慣,還是老房子舒服。
看著路邊的土屋和後麵樓房的差距,這反差也太大瞭。旁邊的大爺倒是說,旁邊那個院子就是他們傢的,後麵是小洋樓,院子側麵也有土房,他也是住在土房子裏。
大爺說,倒不是他兒子不讓他住,而是他“住不起”,用空調的話太費電。兒子蓋好的大樓房,牆麵粉刷得白白的,傢具都新新的,屋裏燒不成柴火,燒不成煤炭,他也捨不得用空調:“那一天要燒多少錢呀!”
確實,山裏鼕天冷,要是沒有取暖的方式,彆說老人,年輕人也頂不住。
村子裏廢棄的房子也不少,大門上落著鎖,門口連春聯也沒有貼,看來好長時間沒人迴瞭。
董傢崖的小洋樓
這個大媽的房子就在溝口,很是引人矚目。大媽在院子裏正在掃地,說早上兒子他們剛走,到城裏上班去瞭,她纔閑下來把房子收拾乾淨。
他們傢是依山蓋的三層小樓,不過一層一層往後靠,一層一層的前麵都有小平台,很有氣勢。院子裏樹呀花呀搞得也挺熱鬧。
大媽帶我到房子裏參觀,沙發電視就不必提瞭,還有室內轉角樓梯,用作玄關的博古架,確實氣派。另外,旁邊廚房還是整體櫥櫃,連著廚房的餐廳中間,還有一個帶轉盤的圓餐桌,看得我都羨慕。
但是大媽嘴裏說著還是住著不習慣,房子是好看,但是沒有熱炕睡著舒服。我發現,大媽傢裏沒有摞著的劈柴,院子裏也沒有養雞,這在山村裏確實少見。大媽說她懷念老房子的熱鬧,現在這麼大的房子,平時就她一個人住著,確實有些冷清。
大媽年紀已經七十多瞭,但是身手矯捷,她每天都要上下樓梯打掃衛生,雖然這些房子一年到頭,也沒有幾天住人。
這個村子裏的房子,也是瓦房和樓房摻雜在一起,瓦房的差彆不是很大,看著樣子多是八十年代蓋的,木頭椽子青瓦蓋頂白灰塗牆,可是樓房的樣式就多瞭,除瞭山外平原上常見的式樣,還有樹立著羅馬柱的洋房。
不過不管新房子還是老房子,很多房子都沒有人住,年輕人早就進城上班瞭,剩下的老人傢一個個靠著牆曬太陽,今天的太陽是不錯。
有些院落已經荒廢,旁邊的大娘說這傢人早就搬到城裏瞭,給孫子說媳婦,人傢不是要求西安城裏有房,就是要求藍田縣城裏有房,在村子裏蓋上三層樓房也不一定能討著媳婦兒,都在外麵上班,誰迴來住這房子。
石船溝的老房子
沒去石船溝村的時候,我對這個村子的興趣很大;去過之後,興趣更大瞭。
開始純粹就是好奇,要知道這麼大的西安市,評選為“中國傳統村落”的隻有兩個地方,一東一西。一個是大名鼎鼎的周至老縣城村,在西安市的最西邊;另一個,就是名氣不彰的藍田石船溝村,基本上在西安市的最東南邊。
我上次去的時候和砸糍粑的老叔聊瞭半天,還吃瞭他一碗糍粑。糍粑是純洋芋的,味道很香,參觀那個有二百多年曆史的老房子,我挺失望。
房子的確是老房子,在坡上200多平方的一處台地上,房間交插布局,緊湊得很,全沒有平原上一般房子的規整,更彆提什麼雕花磚刻呀,都是結結實實的大木頭,本本分分的泥土牆。
至於那個祠堂,小得堪堪能放進一張大床。
在整個村子走走,和其他的山村彆無二樣,所以我就奇怪:為什麼這個村子能評進“中國傳統村落”?是靠村子裏傳承13代人的族譜嗎?
這次去老宅子,我差點都走過瞭,到瞭老宅子裏,恰好遇到那個老叔的侄子。老屋是被縣裏整修過瞭。牆麵噴瞭塗料,房頂換瞭瓦,掛在牆麵上零零落落的雜物去掉,清爽多瞭,當然老屋的氣息也少瞭許多,沒有瞭煙火氣。
從老屋下來的時候,一個曬太陽的老大爺熱情地招呼我們坐,對我們“客人長客人短”拉話。
大爺兩兒兩女,我奇怪過年的時候他傢裏怎麼住下。大爺就邀請我們參觀他的房子,進屋一看,原來內有乾坤,廳堂上原來堆放雜物的頂棚,大膽的改造成兩大間臥室,中間用廊橋聯係,有點像民宿的布局。
我誇大爺有福氣,兒子設計得巧妙。大爺直擺手,說是西安建築大學的學生設計的,利用“擔子房”木框架的特點,再用鋼構加固後改造的。
屋頂還做瞭明瓦的設計,內牆塗白後,房子裏的確亮堂瞭很多。不過看得齣來,房子裏雖然有一個大爐子,取暖的效果不是很大。
大爺也捨不得在屋子裏燒柴禾,怕把屋子熏黑瞭。
粉房溝的農傢樂
葛牌鎮是城裏人最愛避暑的地方,這裏地處深山,據說夏天氣溫要比西安市區低十幾度,再加上鎮子就在高速口,到西安也就一個小時多一點時間,來迴方便。
我去的就是葛牌鎮旁邊的粉房溝,農傢樂都開在溝口,再往裏麵開農傢樂的人傢就少瞭。一到夏天,這條溝住滿避暑的遊客,不過現在沒有人,很多農傢樂大門緊閉。
我住過幾次這樣的農傢樂,按人頭算,管吃管住從60元到80元不等。吃的飯食區彆不大,關鍵是住的條件有區彆,主要看是獨立衛生間還是公共衛生間。
房間大都是雙人標間,兩層或是三層的樓房搞個十幾間房子,簡易版的招待所配置,乾淨衛生。農傢樂基本都是如此,甚至於主人自己也是住著這樣的房子。不過鼕天主人卻少在房子居住,這樣的房子不能用柴火取暖,他們鼕天的生活範圍基本都在老房子和大廚房。
在山裏麵,用柴火取暖是習慣,也是目前最經濟的方式。我去過一些移民安置點,大多是單元房的樣式,幾室幾廳的,設計得不錯,但是旁邊的老房子還是不少,老人傢就是住著不習慣,從平時的生活習慣和鼕天的取暖都不習慣。
再說,山村裏本來就沒有年輕人。
這幾次閑轉,從百年老宅、四五十年的房子到現在新建的小洋樓,山裏的房子一直在變化,山裏的人變化卻不大。我在石船溝村口看到一個“美居工程示範點”的牌子,這和大爺的話對應上瞭,縣上在這裏搞瞭七八傢試點,還是有投入的。
美麗鄉村建設,是少不瞭接地氣的村莊規劃,房屋設計的。
我在山裏看到很多各式各樣的小洋樓,歐式美式,和城市的彆墅相比一點也不差,甚至於還看到縮小版的“白宮”。石船溝裏有二百年的老房子,我想兩百年後,我們的後世人看到我們這個年代建造的房子,會是什麼想法。
或許,那個時候沒有超過兩百年曆史的房子瞭。
作者 | 二筆先生 | 陝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