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28/2022, 3:17:37 PM
平涼,曆史悠久、物華天寶。
在漫長的曆史歲月中,平涼曾先後被稱為“烏氏、安定、月支、都盧、渭州”等,但稱謂時間最長且至今仍在使用的行政建製名稱,卻是“平涼”之名。
東晉時期,匈奴、羯、氐、羌、鮮卑等少數民族,陸續在中國北方建立多個國傢和政權,曆史上稱之為“五鬍十六國”。他們與南部漢族政權之間長期發生戰亂,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曆史上稱為“五鬍亂華。”
氐族部落酉長、略陽臨渭(今莊浪縣南)人苻洪趁亂起兵反晉。經過32年的徵戰,他的兒子苻健在公元351年(即東晉永和七年,也就是王羲之寫著名的《蘭亭序》的前兩年)正月稱天王、大單於,國號“大秦”,次年即皇帝位,建都長安,史稱“前秦”。
前秦皇權動蕩更迭頻繁。公元357年,苻健侄子苻堅奪取皇位,成為新任皇帝。
苻堅文韜武略兼備,重用漢人王猛等能臣,嚴肅法紀、優化治理,社會風貌煥然一新。他還重視農業生産和立學興教,輕徭薄賦,減輕農民負擔,提倡節儉,移風易俗。經過數年光景,前秦國力日漸強盛,逐步統一瞭北方大部地區。
見時機成熟,前秦準備攻打另一個強大的對手――烏氏(今平涼)人張軌建立的“前涼”。
張軌在擔任涼州(今武威)刺史、護羌校尉等職務時,依靠河西豪強、地方勢力支持,建立瞭割據一方的前涼政權。張軌死後,經過數代子孫治理,前涼國富民安、生産興旺,成為西北邊塞舉足輕重的邦國。但後來內訌不斷,國力日衰。至苻堅攻伐之時,前涼已傳9世曆76年。
公元376年,苻堅在今平涼北紅河川誓師,苻堅全身披甲,召開軍事會議,帥眾將發兵西徵前涼。一時間,紅河川旌旗獵獵,戰馬嘶嘶,苻堅把齣師地陽晉川改名為平涼,設立平涼郡,以錶示平定涼國的決心。
苻堅誌在必得,13萬大軍浩浩蕩蕩嚮西開進,在今臨夏境內黃河岸邊,和前涼主力軍團血戰,滅其3萬餘人。8月,前秦大軍兵臨姑臧(今武威)城下,張天賜自知在劫難逃,投降國亡。
苻堅設置平涼郡後,任命休屠族酋長金熙為第一任平涼太守。所轄範圍大緻為今平涼西北崆峒區、寜夏彭陽縣和慶陽市鎮原縣一帶,
平涼――苻堅平定涼國置平涼郡而得名,“平涼”正式登上曆史舞台。
前秦在苻堅的治理下日益強盛,太元三年(378年),前秦徵南大將軍苻丕率步騎7萬人南攻東晉,晉軍在交戰中處於劣勢。
秦晉交戰數年後,公元383年,苻堅親率70萬大軍南下進攻東晉,意欲一統全國,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戰”爆發。
當時軍情危急,建康一片震恐,可是東晉名相謝安依舊鎮定自若,以徵討大都督的身份負責軍事,並派謝石、謝玄、謝琰和桓伊等率兵八萬前去抵禦。謝玄手下的北府兵雖然勇猛。但是前秦的兵力是東晉的十倍多。
謝安(公元320年―385年),字安石,陳郡陽夏(今河南省太康縣)人。東晉時期政治傢、軍事傢、名士,齣身名門世傢陳郡謝氏,太常謝裒第三子、鎮西將軍謝尚堂弟。
齣發之前,謝玄特地到謝安傢去告彆,請示戰法。但謝安神情泰然,毫無懼色,迴答道:“朝廷已另有安排。”過後默默不語。謝玄不敢再問,便派好友張玄再去請示。謝安於是駕車去山中與親朋好友聚會,到晚上纔返迴,把謝石、謝玄等將領,都召集起來,當麵交代機宜事務。
同年11月,謝玄遣部將劉牢之以五韆精兵奇襲,取得洛澗大捷。12月,雙方決戰淝水,謝玄、謝琰和桓伊率領晉軍戰勝瞭苻堅大軍。
淝水之戰中,謝安坐鎮後方,運籌帷幄,以八萬兵力打敗瞭號稱百萬的前秦軍隊,為東晉贏得數十年的和平。
張舜徽贊其為:“中國曆史上有雅量有膽識的大政治傢”。
一代梟雄苻堅,不僅慘敗留下瞭“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的典故,而且北逃途中被羌族首領姚萇絞死在今陝西彬縣境內。
之後,平涼之地戰火連年,平涼也成為姚萇建立的後秦領地。
再說之前那個末代涼王張天賜,降前秦後,先是隨苻堅大軍迴到長安,被授予侍中、北部尚書、歸義侯等爵位,後在淝水之戰中趁亂投奔東晉,受到孝武帝禮遇。13年之後,孝武帝駕崩,張天賜告老還鄉,韆裏迢迢迴到祖籍地涇州,過起瞭息影林泉、悠然自得的生活,直到多年後悄然去世。
直到1500多年後的1976年,涇川縣玉都鎮太陽墩村(東漢烏氏縣故地)齣土瞭一批文物,其中就有被鑒定為國傢一級文物的“華蓋鎦金銅佛和歸義侯印”――正是張天賜在歸降前秦政權後所用印鑒。
這些文物的齣土,揭開瞭前涼末代帝王迴歸故裏的真相,也給瞭那段曆史一個清晰的注腳。
參考資料:
1.[唐]房玄齡《晉書・捲七十九・列傳第四十九》(1974年中華書局齣版)
2.景顥《平涼史事》(2016年西北大學齣版社)
3.李世恩主編《春鞦逸譚》中呂軍強《前涼末代帝王張天賜歸隱故裏》(2018年人民文學齣版社)
來源:市文旅局宣傳推廣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