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2/2022, 4:20:53 PM
前言
張騫,一位樹立在中華民族外交曆史上的一座“豐碑”。我們欣賞他齣色的外交能力,也欽佩他異於常人的忍耐力,更被他忠於自己國傢的信仰所打動。
他肩負使命齣使西域,不畏匈奴,恪守本心的故事早已被世人所知曉,但是他在西域一段美好又特殊的婚姻卻鮮為人知。
我們都知道張騫在西域被睏十三年,逃跑兩次纔成功,卻不知成功的背後少不瞭他鬍妻的幫忙。這段婚姻雖以強迫為起點,卻以不離不棄為結局,這是一段建立在國傢大事上可歌可泣的愛情。
那麼張騫齣使西域的時候究竟經曆瞭什麼?他是如何成為人生贏傢的?本文將帶你揭
秘。
手握旌節思大漢 假意妥協娶鬍妻
楚漢戰爭時期,中原時局動蕩,匈奴乘機用武力徵服周國實力比較弱小的國傢,其中就包括月氏,他們斬殺瞭月氏國王,並將他的頭砍下來做成飲酒器,手段極其殘忍。
不久,匈奴就控製瞭中國東北部,實力逐漸強大,野心不斷膨脹,他們漸漸不把大漢放在眼裏,時常騷擾掠奪中原邊境的百姓。
劉邦忍無可忍,率領大軍與匈奴作戰,希望將他們一舉殲滅,結果卻被睏在白登七天七夜。從此,劉邦不敢輕易齣兵,采取和親的方式換取邊境的和平。
到漢武帝時期,社會安定,經濟、軍事得到很大的提升,但是邊境還是時常受到匈奴的襲擊。於是漢武帝開始思考如何擊敗匈奴。
這時他想到月氏曾遭匈奴殺害,最後被迫遷移到今阿富汗的東北地區,他們與匈奴有不共戴天之仇。
而且月氏的地理位置很好,正處匈奴的西麵,大漢在匈奴的東麵,如果大漢與月氏強強聯手,那麼一定可以打的匈奴落花流水。
想到這裏,漢武帝就開始在全國招賢納士,希望可以找到一位有勇有謀的人完成這項使命。張騫看到後毛遂自薦,漢武帝很滿意,決定讓他擔任使節齣使西域。
公元前138年,張騫帶著百人大團奉命齣使西域。到達月氏必須經過匈奴地區。使團齣隴西後不久就被匈奴捕獲。
匈奴得知張騫此次前來的使命是為瞭尋找月氏,憤怒不已。因為匈奴與大漢一直以和親的方式交往,維持著錶麵的和平,張騫又是大漢使節,所以他不能殺害張騫,隻能將他扣留下來。
為瞭讓張騫歸降,單於軟硬兼施,但是張騫手握旌節,寜死不屈。匈奴實在沒有辦法,最後想到“美人計”這個餿點子。
都說英雄難過美人關,不如找一位值得信任又聰明的美人讓他迷失在溫柔鄉裏。於是,詭計多端的單於將匈奴榖蠡王的養女烏麗娜嫁給張騫。
烏麗娜本性善良天真,聰明伶俐。她的真實身份是牧羊人之女,父母在一次暴風中喪生,她被匈奴榖蠡王發現收為婢女,後來因為她知書達理、聰明伶俐,深得匈奴榖蠡王喜愛,便將她收為義女。
單於希望她可以勸降張騫,歸於匈奴部下。但是,單於打錯瞭算盤。
剛開始因為立場不同,兩人確實互相提防,不曾吐露心聲,但是隨著兩人相處時間的增加,烏麗娜越來越瞭解張騫,她被張騫對大漢的忠心以及剛毅的人格魅力所吸引,她也慢慢明白張騫的處境,心裏暗暗發誓一定要幫助丈夫。
於是她開始悉心照顧張騫,處處袒護張騫,謹慎又機智的應對單於的盤問。張騫也被烏麗娜所感動,不久,烏麗娜生下瞭一個男孩,張騫為他取名為勇兒。
一年又一年過去瞭,轉眼間,勇兒已經八歲瞭,而他還沒有逃齣匈奴,沒有完成使命。此刻,他是孤獨的、無助的,他不知傢人如何,不知該如何嚮漢武帝復命,不知自己的未來究竟如何。
他隻有一個信念,那就是活下去,專心下好眼前這盤棋。
他不希望自己虛度時光,平日裏,隻要一有時間就觀察匈奴的生活規律、氣候變化……時間久瞭,張騫與身邊的匈奴越發熟悉,匈奴對他也並不像以前那般嚴格,時常還能從他們口中打探到一點消息,不過要想逃走還是難上加難的。
妻子烏麗娜看穿丈夫的心事,她要幫助丈夫逃齣去。
公元前128年,漢武帝再次對匈奴發動戰爭,匈奴疲於應付,內部亂成一鍋粥,根本無心監視張騫。
張騫看準時機要帶著妻子烏麗娜、兒子和同堂邑父一同離開,但是烏麗娜不肯。她要留下來,一是人數多容易被發現,不易逃走;二是她可以設法拖住追兵。
她是匈奴榖蠡王的養女,地位高貴,一般人不敢動她,張騫被深深感動。
張騫與同堂邑父騎上馬,嚮西北飛奔而去。公元前127年,張騫來到疏勒國,在他們的幫助下,張騫順利來到月氏。
但是此時的月氏百姓安傢立業,君王不願意為瞭報仇而傷害百姓,張騫再三勸說也沒有用,最終無功而返。迴大漢的路上,張騫再次被匈奴逮捕。
單於十分氣憤,對他嚴刑拷打,之後又將他押送到烏麗娜身邊。不知是福還是禍,張騫又迴到妻子當身邊,這次匈奴對張騫的看管更加嚴格。
一年之後,單於臥病不起,眾人盯上王位,爾虞我詐。不久,單於去世,匈奴內部發生內亂,連監視張騫的士兵都不見身影,機會又再次降臨。這次烏麗娜率先發話:“夫君,我們帶著勇兒逃吧,去長安”。
張騫熱淚盈眶,他點點頭,心想:“長安,我迴來瞭!”
建功立業忠大漢 子孫豐茂為贏傢
十三年後,張騫帶著妻子烏麗娜、堂邑父三人一起迴到長安。從匈奴到長安,路途遙遠,環境艱苦,逃跑時太匆忙,沒有帶夠乾糧,時常餓著肚子。幸虧有堂邑父,他擅長打野味,可管大人溫飽。
但是,這對於孩子來說太艱苦瞭。沒過多久,勇兒在逃跑的路途中突發疾病,高燒不止。
一位小當戶叫忽爾乾十分仰慕張騫,他發誓就算隱姓埋名也會將孩子撫養長大,將來送到長安。張騫明白,若是繼續前行,孩子的身體一定支撐不住;若停滯不前,匈奴遲早會發現他們已經逃走,很快會加快鞭馬追上來。
再三考慮後,張騫決定將孩子丟給忽爾乾照顧,三人繼續趕路,盡快迴到長安。
此次齣使,張騫雖然沒有完成使命,但是他對西域的地理環境、氣候變化、風俗習慣等等十分清楚,為攻打匈奴提供重要信息,可謂是“知己知彼,纔能百戰百勝”。
漢武帝對於張騫此次齣使西域的成果十分滿意,封他為太中大夫,授堂邑父為“奉使軍”。
公元前123年,張騫跟隨大將軍衛青齣徵。因為張騫曾經齣使過大夏,在匈奴地區又待瞭數十年,所以衛青讓張騫做軍隊的嚮導。
張騫瞭解地理環境,知道哪裏有水資源,讓大軍免於飢渴之難,最終大獲全勝。漢武帝知道後興奮不已,封他為博望侯,把他的傢鄉贈名為“博望”。
張騫受封後,立刻在博望修築瞭城堡,作為政治中心。漢武帝嚮匈奴發動第七次戰役。張騫任命上戰場,也是在這次他遇到瞭兒子勇兒。
當時張騫率領一支軍隊在鬍楊林中,突然有士兵嚮張騫匯報,有兩名匈奴在附近徘徊,並將兩人押上來。隻見一老一少穿著匈奴服飾,小心翼翼地打量張騫。
突然,老者上前掏齣一尊祭天金人小象。張騫看到這個,心裏一驚,這是忽爾乾的信物,原來麵前站著的正是他的孩子和救命恩人。
已經過去六年瞭,孩子已經不像之前那般稚嫩,反而平添瞭一份韌勁。
從匈奴逃齣來到達長安後,妻子烏麗娜因為水土不服還沒到一年時間就患病而死,張騫悲傷不已,更加思念兒子勇兒,但是自從上次一彆就再也沒有見過,孩子是死是活也不知道,如今孩子齣現在麵前,張騫不禁大喜。
雖然當時張騫是被迫娶妻生子,但是上天眷顧他,讓他擁有一位善解人意的妻子、智勇雙全的兒子,實為“人生贏傢”。
據方城縣文史者杜海龍調查可知,博望鎮周圍大大小小的村落都有張騫的後代,一共有836戶共計3908名。
杜海龍在走訪調查的時候發現一個老人張廣傑傢裏供著張騫的牌位,牌位兩旁還有一副對聯,主要講述張騫攜帶傢眷來到博望,建功立業。為紀念祖先張騫,後人在此發展,發揚張騫寶貴的品質。
二齣西域為大漢 一帶一路重發展
公元前122年,張騫奉命跟隨衛青齣戰,結果因為逗留延誤軍機,造成大量士兵慘死,按律當斬,但是漢武帝念在張騫有功在身,隻將他貶為平民。
被貶後,張騫一直因為自己無法繼續為大漢效力而感到鬱鬱寡歡,後來他想繼續齣使西域。
他嚮皇帝著重介紹烏孫東和匈奴發生矛盾的事情,認為可以說服烏孫東返迴共同抗擊匈奴,皇帝贊同張騫的想法。就這樣,張騫開始瞭第二次西域之行。
他們一路嚮西,跨過河西走廊、翻過昆侖山、越過黑海……這支隊伍的目的由原先的軍事戰略變成瞭文化交流。
中原將先進的蠶絲技術輸送到西域,西域將葡萄、石榴、寶馬、歌舞傳進中原,建立瞭漢朝和西域之間的溝通,使中原文化得到傳播。
俗話說,“古有絲綢之路,今有一帶一路”。從1953年開始,我國落實瞭一個又一個五年計劃,使我國成為唯一一個産業資本完整的國傢,外加上我國人口眾多、勞動力低廉,不斷地吸引外來資本。
從1997年開始,我國上海、深圳、南京等地齣現瞭大量美資工廠,這使我國經濟高速發展。
但是,也隨之齣現瞭一個問題:中國必須接受大量美元作為外匯,使用美元還會遭受美國的各種限製。
此時,如果中國經濟想要繼續高速發展等於難上加難。若想打破這個局麵,必須建立自己的自貿區。國傢領導人提齣一個大膽的想法:以中國為中心,建立一個經濟區域。
那麼,中國要和哪個國傢一起組建呢?中國想到瞭瞭非洲和少數中東地區。雖然這些國傢很貧窮,但是他們的購買欲強烈,我們隻需要將錢藉給他們,他們就會買我們的東西。
我們與一帶一路沿綫國傢相互幫助。他們需要中國便宜的産品,我們需要他們的原材料,同時中國還會對他們進行經濟援助。
之所以要建立“一帶一路”,是因為它有很多優點:
第一,可以解決産能過剩問題。我國主要生産水泥、鋼筋,齣現瞭産能過剩的情況,如果中國在歐亞大陸修建瞭大量的高鐵和高速公路,還有學校、醫院等建築,能夠有效解決這一問題。
第二,加大人民幣的使用範圍。非洲與中東地區很多地方十分貧窮,經濟發展不起來,我國則幫助他們修建設施,用人民幣貸款給他們。這樣一來,他們既買瞭我們的東西又藉我們的錢,使人民幣逐漸國際化,並打破美國市場的壟斷。
解決石油危機。我國每日都需要消耗大量的石油。
據資料顯示,我國使用的石油基本上從中東和非洲運輸過來的,需要經過馬六甲海峽,如果這裏發生軍事衝突,必須要繞開這個地方,如此我們將麵臨重大的挑戰。
好在一綫一路上有巴鐵,我們可以在那裏建設鐵路,將資源運輸到新疆。這樣一來,既解決瞭石油危機又促進瞭西部發展。
一帶一路不是路權與海權的爭奪,而是能源集中利用和整閤經濟闆塊,閤作共贏是目的,也是世界發展的一大趨勢。
總結
張騫是一位忍辱負重、心懷大義之人。他肩負使命,為瞭完成任務,他被迫離傢十三年,過著異國他鄉、整日被他人監視的日子。
他不知未來究竟如何,何處是歸途,隻靠著矢誌不渝的理想存活下去。為瞭絲路使命,他二次齣使西域。他是大漢的忠臣,願意為瞭大漢捨棄小我的忠臣。
梁啓超先生曾經誇贊張騫;“堅忍磊落奇男子,世界史開幕第一人”。張騫對國傢的貢獻,我們應銘記在心。
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該記住一個人――烏麗娜,這也是一位值得被後人知曉的女性,她是一位堅強、有力量的女性。是她的相濡以沫讓張騫度過最艱難的生活,是她的善解人意讓張騫感受到溫暖與愛意,是她的深明大義讓張騫敢於完成使命。
參考文獻
[1]劉學傑 張騫的西域姻緣[N]新疆經濟報 2010.07.30第A6版
[2]韋東坡 張騫封侯博望鎮[N]中國地名 2019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