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2/25/2022, 6:42:39 PM
虎年轉眼已過半個月。新年似乎並沒有帶來新氣象,房企人事動蕩還在繼續中。
自去年下半年以來的這場減員風波,房企集團及區域平台的職能人員首當其衝。一些房企直接按百分之幾十的比例裁撤人員,一些房企則給員工兩個選項,拿賠償金走人,或者降薪去一綫。
動蕩之下,一綫似乎反而成瞭避風港。隻要還有項目可做,人員不會有太大變動,有的甚至還在招人。開年以來地産招聘信息寥寥無幾,所招崗位也基本都是在項目或城市公司。
一些房企沒減員,也在動員員工主動去一綫。下一綫,注定要成為地産人今年繞不開的一件事。
01
組織瘦身、管理下沉
地産職能人員下一綫
最近,萬科集團董事會主席鬱亮在2022年會上的總結發言火瞭,作為行業老大哥的萬科,其所言所行一嚮被視為行業風嚮標。這份發言提到瞭許多概念,其中一個就是“管理人員下沉”。“所有原集團閤夥人全部下沉到所在單位……如果你作為總經理不下項目現場,不親自去瞭解情況,隻坐辦公室那是肯定是不閤格的。”
眾所周知,地産裏麵絕大部分的崗位都偏管理屬性,集團更是如此。而現階段,顯然房企老闆已經不滿足於員工隻會“做管理”。
1、房企總部大瘦身,冗餘人員隻能離開
過去,房企由於規模擴張,團隊也跟著膨脹。尤其是房企布局城市增加,管理半徑拉長之後,管理層級越來越復雜,管理人員也在不斷增加。組織臃腫、人力浪費、職能重疊,房企這一輪組織調整,正是直指這些問題。
比如一些房企裏麵,不同部門之間職能有重閤,兩者之間分工不明晰的情況下,就容易齣現一個活幾個人乾的情況,不僅浪費人力,也製造瞭協同難度,工作卻不一定做得好。
在萬科年會上,鬱亮就質疑,“各區域真的需要建設那麼多的産品綫,那麼多産品負責人嗎?”“我們還需要每個公司單獨建立一支投拓團隊專門負責研究城市嗎?”
他還舉瞭個例子,萬科集團以前共65位首席客戶官。現在精簡到14個人。雖然人數大大減少,但從專題報告質量來看,比65個人好得多,因為更專業瞭。
三個和尚沒水喝。在企業裏麵,同一件事負責的人越多,推諉甩鍋就越嚴重。隨著地産進入管理紅利時代,房企的組織瘦身,也是先從集團職能動手。冗餘的人員,要麼走,要麼下放到一綫,除此之外似乎無第三條路可選。
2、管理做減法,一批職能人員被分流
過去幾年,房企紛紛投入巨大人力物力財力搭建自己的管理體係。從目前來看,房企的管理體係已經相對完整,甚至齣現管理過度的情況。
以工程管理為例,有些房企管理製度數以萬計,而現場真正能落地的不足五成。管理演變成為數字遊戲,書麵遊戲,到瞭無以復加的地步。在2019年,和一些房企高管交流,對方就已提齣,現在房企要對管理做減法,對執行做加法。
有地産人就指齣,這些年房企熱衷於標準化建設,産品標準化、管理標準化。而現在發現,標準,似乎也沒想象中那樣包治百病。行業變化太快瞭,過去經驗沉澱所形成標準,跟不上外部的變化,也解決不瞭實際問題。相反的,人,纔是最根本的,人的能力、人的意願在現在更為重要。
組織層級也將隨著簡化。碧桂園去年全口徑銷售額7588.2億,組織層級隻有2.5級。而另外一些韆億級彆的房企,管理層級達到四、五級。加之去年以來業務收縮,房企不想簡化組織架構都不行。無論是體係繁冗,還是組織臃腫,都要做減法,嚮管理要效率,想效率要效益。這意味著,集團及平台層麵所能容納的人變少瞭,一批人必然被分流或齣局。
3、管理下沉,讓聽得見炮聲的人決策
碧桂園集團總裁莫斌曾在內部會議上提齣,要“消滅隻知道專門寫漂亮PPT和專門為上麵寫報告的高薪階層”,據說公司曾經有領導為瞭讓自己的年終述職看起來更漂亮,專門建群讓項目搜集他去項目的照片。事實上,這個領導就是個甩手掌櫃,沒參與項目實際工作。
類似情況在其他房企也不少見。很多的管理人員對一綫的情況知之甚少。在項目層麵是這樣,在平台層麵更是這樣。仍以工程為例,一些房企的工程管理製度基本都是照搬同行的,根本不知道是否符閤自身情況。坐在辦公室裏編寫管理製度的員工,一部分人可能連完整項目經驗都沒有 ,就開始有模有樣的編製技術標準和管理製度。
決策鏈條太長、決策人員遠離一綫,信息傳達不暢、失真,決策齣現嚴重偏差,在低利潤、高風險的地産時代,是不允許繼續存在的。下一綫、乾實事,將是地産人不得不接受,也應該直麵的趨勢。
02
下一綫、乾實事
房企需要能創造價值的人
“下一綫”對地産人來說,意味著什麼?
對管理人員來說,首先必須要有實戰經驗,不能坐而論道;其次,要與一綫同頻共振,下一綫的頻率要比以前高,天天坐在辦公室遠程遙控已經不現實。
對於執行人員來說,領導都已身先士卒,員工還能翹著二郎腿不成?以前那種什麼事都外包,自己隻管指指點點的情況將不復存在,“二傳手”將被消滅,地産人要學會“”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可以預見,接下來地産人將麵臨著職場競爭規則改變及個人價值的重塑。
1、平台和一綫之間,人纔流動將更頻繁
一些細心的地産人可能早已注意到,近幾年越來越多房企推行總部及一綫輪崗製。也就是說,其實房企並不是現在纔意識到,集團決策層離一綫太遠,實操能力不足的問題。
招商蛇口就認為,總部和一綫人纔要雙嚮流動。一綫骨乾員工到總部職能部門輪崗,總部人纔也要去一綫。而且要求,總部職能部門要有幫一綫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僅僅是發現問題。為此,公司在工作機製方麵都製定瞭相應的措施,比如,督辦幫扶、雙背雙考等。
類似的輪崗製度,接下來可能越來越普遍。
2、管理層躬身入局,親自下一綫解決問題
萬科2022年會上,鬱亮錶示,萬科已經取消瞭原集團閤夥人的層級,所有原集團閤夥人全部下沉到所在單位。作為管理層要身先士卒,一級帶著一級乾。
精細化管理,不是喊齣來而是做齣來的。
房企不需要甩手掌櫃,需要的是躬身入局的管理者。
組織簡化之後,決策鏈條短瞭,領導與一綫之間不再隔著好幾層,而且每個管理人員都要與一綫業務深度掛鈎,到一綫去,為一綫解決問題。比如某50強房企要求所有副總裁都兼任一綫或集團職能中心的總經理,沒有專門的集團專業中心的總經理,這樣的目的也是為瞭審批層級更短,決策更高效。
碧桂園所采取“小區製”,也是讓區域總“躬身入局”。
實行極簡組織以後,碧桂園各個區域平台一般隻有10個人左右。區域總要自己帶著區域平台的人聯閤作戰,高頻率地深入項目一綫現場解決問題,處理各種事情。
碧桂園認為,如果區域比較大,那麼區域總的工作,可能還是坐在辦公室裏開會、進行各種審批。而“小區製”下,區域成瞭集團的基本經營單元。
“隻有連長沒有師長,區域總要‘脫下皮鞋穿草鞋’,衝到一綫去打仗。”碧桂園集團副總裁黎曉林去年指齣。
當管理層對項目、對員工有足夠瞭解,纔能縮小管理盲區。領導以身作則,對下麵的員工來說無疑是最好的示範。
3、不當二傳手,基層人員要有過硬的專業能力
“今天黑鐵時代瞭,我們自己不乾誰乾……我們過去的大手大腳、做二傳手、假手於人,層層轉包的方式一定是不可行的。”在萬科年會上,鬱亮這樣批評二傳手文化。其實,萬科在去年那封節衣縮食的倡議書中就已指齣,能自己做的不外包,此番再度強調,可見其對這種現象的反感程度。
在房價承壓,成本上漲,利潤空間越來越薄的情況下,房企將不得不從過去賺快錢,賺慢錢的思維走齣來,學會賺慢錢,賺小錢,把以前給中間商賺的那部分差價也自己賺瞭。
對基層人員而言,工作將不再是動動嘴皮子或者做做PPT,還必須有過硬的專業能力,動手能力,能乾活,乾好活。
這對從業者是一種挑戰。要知道,在過去許多地産人並不太重視專業能力培養,認為凡事都有供應商,自己隻要會管理能溝通就行瞭。
投機取巧者將麵臨齣局的風險,而那些實力過硬,做事踏實的地産人,無疑到瞭嶄露頭角的時候瞭。
本文轉載自明源地産研究院,感謝作者授權轉載本文
本文僅代錶作者個人觀點,部分圖片來自網絡,不為商業用途,如果侵犯,敬請作者與我們聯係
你點的每個 “在 看” ,我都當成瞭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