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2/25/2022, 6:58:48 AM
李宇嘉(廣東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
近日,地産業內紛紛轉發萬科董事會主席鬱亮在萬科集團2022年會上的總結發言,文章講到行業內外部形勢及2022年將采取的一係列動作及方嚮。特彆是,鬱亮提齣的地産行業進入“黑鐵時代”、組織結構“做減法”、縮錶齣清、管理人員下沉等有關行業未來運行的判斷,企業應對空前嚴峻局麵的戰略策略等,在行業內引發關注。我們需要對行業前景和企業的機遇挑戰進行再審視。
房地産開發行業正在迴歸一般行業
首先要澄清的是,鬱亮是基於萬科這傢企業業務競爭、長遠發展、戰略轉型等而提齣有關行業的上述論調,僅僅是從企業利益角度做齣的判斷,甚至可以說是一傢之言。但無論鬱亮還是萬科,由於其行業領袖地位,觀點或論斷曆來都會引起巨大關注。比如,2014年股東大會提齣地産業的“白銀時代”,2018年鞦季例會提齣“活下去”,以及這一次提齣地産業的“黑鐵時代”“背水一戰”等。從提齣這些論調當時及隨後的市場演變來看,萬科是一傢危機意識比較強的企業。
其實,不僅是萬科,具有危機意識的企業有很多,甚至已經成為企業文化。比如,任正非曾在一本書中說到:“華為稱不上卓越, 我們天天想的就是如何避免死亡。”再比如,微軟的創始人比爾・蓋茨有一句至理名言:“微軟永遠離破産隻有18個月。”這條著名的微軟破産論,一直都被企業管理界引為經典,它旨在提醒每一位管理者,在進行企業管理的過程時,應將培養與樹立下屬的危機意識放在首位。
企業具有危機意識,自然就會讓員工感知到危機,激發拼搏、競爭並戰勝對手的勇氣和決心。總之,我們不能把基於企業戰略的言論作為對整個房地産行業,或住房領域未來前景的判斷。鬱亮講的地産業“黑鐵時代”,其實是開發商利潤攤薄的代言詞。過去,地産行業是造富的行業,從業人員的薪酬動輒幾十萬、上百萬,甚至韆萬。但其另一麵,就是資産過度繁榮下社會資金大規模往地産走,實體企業“被虹吸”,貧富差距拉大以及當下麵臨的金融風險擔憂。隨著“房住不炒”深入落地,土地供應、住房開發、地産金融、住房銷售和持有等全鏈條推進長效機製,其目的就是“去杠杆”“去金融”,住房迴歸居住屬性。當前端限製土地炒作、中間限製加杠杆運營、後端限製房價上漲,開發企業的利潤自然就會下降。根據華西證券研究所統計,開發行業地産上市公司整體銷售淨利潤率從2018年的12.42%下降至2021年前三季度的6.48%。房地産開發行業正在迴歸一般行業,房産從投資品迴歸一般耐用消費品。
但是,無論是一些地産從業人員,還是普通老百姓,很多仍抱著救市和托底扶持下,地産還會迎來新周期,地産仍是最賺錢的行業,房子仍是投資首選等觀點。往中長期看,隨著長效機製落地,杠杆炒作不復歸、“租購並舉”的住房新製度形成,房地産迴歸一般行業的趨勢不可逆,開發行業進入鬱亮所講的“賺小錢”時代。當然,在穩字當頭的長效目標下,房地産規模還會在高位徘徊,但淨利潤下降倒逼開發商在人力資本、業務模式、組織架構上革命。
比如,鬱亮所講的管理層降薪(其實就是糾偏過去的“人纔泡沫”),主要靠機製和平台激勵人纔(而非主要靠薪酬);組織架構“做減法”,業務此消彼長、取締“二傳手”崗位,管理層下沉一綫;文化上練就全能型人纔,以輸贏論英雄,倡導營造節衣縮食的戰時氛圍等。本質上,這是開發行業觸頂、淨利潤下滑倒逼下,微觀企業基於經營和發展的本能應對。但是,如果從行業發展的角度來看,迴歸居住屬性以後,支柱産業定位下房地産將迎來新生和新空間。
住房消費仍有較大增量空間
房住不炒其實是“房住”和“不炒”兩個方麵。抑“炒”的另一麵就是揚“住”,這一領域還有巨大的發展潛力。“衣食住行”方麵,城鎮百姓在“衣食行”方麵已解決得較好瞭,唯獨“住”還有巨大的發展潛力。無論是城鎮化,還是都市圈化,抑或新市民和年輕人“先租後買”“先小後大”梯度升級的多元住房消費模式,都意味著住房消費的增量空間還很大。特彆是,“人房地”匹配的新模式下,存量人口往大城市、都市圈遷徙,將帶來巨大的需求。
過去“十二五”、“十三五”前期,一綫及熱點城市供地計劃平均完成率不足60%,土地供應沒有跟隨人口遷徙的空間格局,導緻熱點城市、核心城市、都市圈供地少,房價上漲壓力更大,而內地非熱點城市和三四綫城市則供地比較多,導緻去庫存和房地産下行的壓力也很大。未來,這一錯配的局麵將全麵糾偏。以深圳為例,年度住房供地占新增建設用地的比重,已從過去的15%左右,提高至2020年以來的近30%,未來會保持不低於30%的水平。
這就是供給側改革和結構性糾偏後,挖掘齣的增量機會。未來,隨著都市圈建設步伐加快,特彆是圈內城市互聯互通、資源要素良性循環,類似的增量住房需求還很大。從存量來看,基於美好生活訴求、公共服務均等化、提高居民幸福感和獲得感,促進共同富裕的發展戰略,存量盤活的空間也很大。比如,城鎮老舊小區改造、保障性租賃住房籌集和城市更新等。目前,全國還有近100萬個老舊小區待改造,涉及30億平方米、3000萬戶居民。另外,保障性租賃住房是“十四五”住房發展的重點,這一期間40個重點城市將籌集建設650萬套該類房源,並主要通過集體土地或企事業單位自有用地建設、存量商業辦公改建、産業園區配套建設等存量渠道籌集,與城市更新一道,所涉及到的存量空間盤後和再造,將帶來房地産的新發展模式。這種新模式除瞭空間再造,還包括配套補短闆,比如“水電管氣路”修復、智能社區建設和適老化改造,補足基礎或服務和便利設施的完整居住社區建設等。
這也將帶來巨大的改造供應體量。當然,政策和長效機製作用於房地産,旨在打造住房消費健康發展的模式,從製度建設層麵維護市場秩序,而非簡單打壓或刺激地産。除瞭新房供應和銷售,存量利用方麵,無論是老舊小區改造、保障性租賃住房籌建,還是以改造和保留為主(而非拆遷)的城市更新等,都有助於我國2億多新市民、年輕人能在大城市、都市圈紮根下來,夯實“租購並舉”的住房健康消費模式,後續也將帶來商品住房可持續的發展動力。
同時,新增房屋建設以及存量盤活,以及社區治理、公共服務補短闆,都將一改過去高舉高打、高杠杆和高周轉運作的舊模式,建立圍繞住房健康消費、行業良性循環的新模式。由此,除瞭新房開發行業以外,涵蓋住房交易、租賃運營、物業管理、城市更新、規劃設計、房屋裝修、保潔搬傢等勞動密集型的住房與傢庭服務行業也將大發展,帶動更多人群分享行業發展的紅利,並帶動更多的住房需求,而房地産也將真正成為與實體經濟協同發展的支柱産業。
改變過去大項目開發和“賺大錢”思路
2021年全國商品房銷售麵積17.9億平方米、銷售金額18.1萬億元或許就是行業的天花闆。未來幾年,新房開發空間無疑將減少、拾級而下,而行業競爭和演化的格局也將更加清晰。在鬱亮提到的低利潤率、激勵爭奪有效需求的競爭紅海下,除瞭少數擁有“大糧倉”(前期底價購置大塊地),能通過“吃老本”賺到白銀時代利潤的企業外,大部分企業不得不麵臨行業規模下降,競爭更加激烈,需求更加“刁鑽”,運營難度加大,導緻利潤率降低。
這將會倒逼企業在戰略方嚮、激勵機製、組織架構、專業能力、人力資本等開展全方位的調整、再造,很多方麵都得先做“減法”和瘦身體,然後做“乘法”和長肌肉。凡是無法忍受再造陣痛並實現降本增效,並能長齣適應競爭新態勢和以專業能力、工匠精神精細化地滿足市場需求的肌肉和骨骼,必然會被市場“齣清”;凡是能夠實現自我革命,推進鬱亮講的所謂“五位一體變革”(即戰略―機製―文化―組織―人),不僅能夠存活下來和獲得高於平均值的利潤率,還能夠通過兼並收購、閤作開發、小盤操股獲得其他企業清退齣來的資源。
行業利潤的“黑鐵時代”,指的是過去的新房開發模式和粗放經營而言的。房地産領域20多年的快速發展,很大程度上是規模擴張,針對的是“要買房”和“有房住”,而針對老百姓居住需求和社區生活的服務圈打造,即“住好房”“住得好”等方麵的需求,還有非常大的空間。比如,裝飾裝修、社區養老和托幼、智能傢庭和社區、綠色建築等物業運營和管理,在存量時代的發展空間迅速擴大,細分領域還有巨大的紅利可挖掘,也有望打造齣領軍企業。
而且,無論是老住戶的居住改善需求,還是新市民對於體驗式和個性化的居住服務的美好訴求,都有巨大的潛力可挖掘。對於開發商來講,關鍵是要在思想上改變過去大型項目開發和“賺大錢”的思路。就像鬱亮講的,要下沉到一綫掌握業務,要開發、經營、服務並重,要有做專業高手、全能冠軍、長跑勝將的魄力。記住,永遠不要低估中國老百姓改善美好生活的動力。“賺小錢、賺辛苦錢”的同時,鍛煉自己“長肌肉”,從滿足居民美好生活訴求中“賺大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