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4/11/2022, 6:38:37 AM
崇禎十一年,大明帝國在崇禎的苦心孤詣的治理下不僅未見一絲好轉,相反如同行駛在巨浪中的顛簸大船,險象環生。此後崇禎迅速提拔楊嗣昌齣任兵部尚書,負責整體戰略的協同。麵對大明的日益衰敗與被動,崇禎認為歸根到底是“倚任非人”,說白瞭就是始終沒能選好將領,纔最終導緻“虜猖寇起”,而後金也無非三次打進來,而“寇則七年”,在他的潛意識裏已經清晰認識到所謂”流寇“問題的日益嚴重性。
一、攘外還是安內,崇禎拋齣試題,楊昌嗣洋洋灑灑給齣明確答案
為此他給群臣齣瞭一道考題,迴答麵對如此危局,將如何兼顧安內與攘外,進而實現破局。其實在任用楊昌嗣齣任兵部尚書時,崇禎依舊在“攘外還是安內”左右搖擺。因為一旦首先“安內”這就意味著要與清朝議和,纔能騰齣手對付內亂。但是,官僚集團是整個大明的風嚮標,而他們則想一掃邊防威脅,集中所有優勢兵力對清朝進行全麵齣擊,堂堂大明國怎麼能和偏居一隅的“蠻夷”議和呢?至少,地方起義最多算是“內部矛盾”,“一緻對外”纔是符閤天道人心。
崇禎畫像
崇禎拋齣議題後,楊昌嗣洋洋灑灑在答捲中嚮崇禎交捲。雖然深知這一言論必將如同一股逆風被大明這官員們所反對,於是楊昌嗣不得不迂迴從曆代“天人感應”繼續嚮“安內”上引題。從東漢談起各種上天“上天示警”,但是並未齣現什麼後果談起。並且第二年匈奴人主動在五原塞嚮漢求和,光武帝把這件事拋齣來叫大傢議論,結果公卿們認為不能輕易答應。而五官中郎將耿國則力排眾議,參照漢宣帝遷徙匈奴於陰山故事主張答應議和請求。接下來楊昌嗣又列舉唐憲宗接受議和以及宋朝連年滅北漢、徵契丹,連戰連敗,宰相總結說:“聖人舉動齣於萬全,必先本後末,安內方可攘外。”
明末戰爭形勢圖
情況還是超乎崇禎和楊昌嗣的預料,群臣激烈反對楊昌嗣,片片飛雪般帶著激烈的唾沫批判楊昌嗣,他們站在道德最高點猛烈抨擊楊昌嗣的不負責任的“歪理邪說”。楊昌嗣對此迴應說:“前年鞦天清兵進入內地,那時焦勞者隻有皇上,死事者隻有張鳳翼。邊鋒深入,生靈塗炭,大傢都冷眼旁觀。如果策劃一事,局外人懷疑,局內人也懷疑,還有什麼成功的希望?”
由於楊昌嗣的“攘外必先安內”的言論甚至一度齣現群臣阻止崇禎擬提拔他進入內閣參預機務。盡管崇禎全力重用楊昌嗣,卻麵對如此反對聲浪錶現齣缺乏定力,繼而開始搖擺不定。
二、“恨用卿晚”和楊昌嗣的“十麵張網”,從卓有成效為何滑嚮失敗。
楊昌嗣的崛起得益於崇禎的親自發掘,此前兵部尚書張鳳翼畏罪自殺,於是崇禎起用在傢守喪的前宣大總督。雖然以守喪為由,楊昌嗣終於還是被崇禎的三次下書徵招所感動,頗有諸葛亮之於劉備的“受恩感激”。齣山前,楊嗣昌涉獵廣泛,對大明興衰戰略問題頗有研究。當崇禎召見他時,看到楊昌嗣談吐從容,纔思闊達,深度嚮崇禎匯報瞭大明的戰略問題,這些對於崇禎來講非常新奇,每次詔對都延長時間,對楊昌嗣所提言聽計從,有時聽到激動處為之拍案叫絕,感嘆說:“隻恨遇到愛卿太晚瞭。”
相關畫麵
對於崇禎的知遇之恩,楊昌嗣自然也是感激涕零,願意為大明平定天下竭心盡力。他最終嚮崇禎提齣目前大明存在的戰略問題和如何針對解決內外交睏的三大方針:
第一,必先安內然後纔能攘外;第二,必先足食然後纔能足兵;第三,必先保民然後纔能蕩寇。這三大戰略正是這個大明麵對的首要問題,麵對內部齣現的“流寇”,與關外虎視眈眈的滿清,到底先主要對付誰一直成為帝國的最大搖擺。在崇禎起用楊昌嗣的原因“安邊蕩寇”的四個字後,楊昌嗣以此進行闡述。此時崇禎與大部分臣僚基本一樣,認為安邊第一要義,而“蕩寇”是次要情況。他頗為形象生動地對此描述為什麼要將“攘外必先安內”作為帝國重心。他將大明比作人身,京師是頭腦,宣大薊遼邊鎮是肩膀,黃河以南大江以北中原大地是腹心。現在的形勢是,邊境烽火齣現於肩臂之外,乘之甚急;“流寇”禍亂於腹心之內,中之甚深。所以急者固然不能緩圖,而深者更不容忽視。一旦腹心流毒,則元氣盡失,徒有外錶肌膚。所以安內方可攘外,並非緩言攘外,正因為攘外至急,纔不得不先安內。
張獻忠
隨即楊昌嗣提齣應該增兵增餉銀,集中優勢資源,對“流寇”進行速戰速決,以此爭取時間再對大清用兵。按照楊的設計,包括陝西、河南、湖廣、鳳陽是四個主戰場,並派巡撫擔任圍剿任務,同時加上防守,以延綏、山西、山東、應天、江西、四川為六隅,加起來正是他的“十麵之網”。崇禎聽後贊賞地對楊嗣昌說:“非卿末能辦之也。”此後楊昌嗣推薦熊文燦配閤主持招撫大局,在人事安排上得到瞭崇禎的全麵支持。安排妥當後,楊昌嗣嚮崇禎提議,限定剿滅日期,嚴格執行十麵張網計劃,計劃“三月平賊”。按照楊昌嗣估計“流寇”的優勢在於流動作戰,而夏鞦兩季是他們最大優勢時期,東春兩季天寒地凍不便行軍,所以他選擇今鼕明春作為圍剿之期。並且把戰場控製在河南、陝西兩地,分彆包圍,各個擊破,絕不能再讓盤踞陝西的李自成部與其他地方“流寇”匯閤。他嚮崇禎保證:“下三個月苦死功夫,瞭十年不結之局,是在我皇上赫然一震怒間!”於是崇禎下令總督及各巡撫遵照執行。盡管這一計劃未能在三個月內迅速奏效,但是在十個月後逐漸顯示齣巨大威力,大明王朝露齣瞭多年不見的曙光,仿佛一張巨大的天網成瞭撈起帝國大船的最大可能。
三、“十張大網”為何被最終撕破,背後隱藏深刻原因。
張獻忠雖然反復,但是不久與劉國能全部投降大明,並掀起一陣投降潮。盡管以張獻忠為代錶的投降者多是權宜之計,卻說明熊文燦早期的招降效果明顯。而洪承疇與孫傳庭在陝西境內對李自成圍剿雖然幾度挫摺,終有重大進展,使得李部“大半患病死亡,逃散甚多。”最後到瞭與十八人騎馬逃入老林的窘境,如果洪承疇可以進一部追擊而不被崇禎迅速調迴,那麼曆史將被徹底改寫。然而就在“十年不結之局”即將完成之際,崇禎為什麼突然八十度大轉彎對戰略進行轉移呢?原來就在這一年的九月,皇太極命睿親王多爾袞、貝勒嶽托聯絡濛古,分兵兩路,中協青山口突破長城要塞,頗有大舉南下之勢。
皇太極畫像
其實這種對大明的持續騷擾儼然成瞭皇太極的戰略,皇太極的戰略智慧很大程度來源於戰場的磨礪,與其他兄弟不同的是,他不光隻會打打殺殺,更多的是他能統籌全局,甚至將目光投射到另一個方嚮。甚至皇太極的軍事行動完全與努爾哈赤不同。“三年無改父之道,可謂孝矣”,為此他不得不做齣解釋說:“山海關,錦州防守甚堅,徒勞我師,攻之何益!惟當深入內地,攻其無備城邑可也。”《清太宗實錄》這種避實就虛的策略從根本上來講是區彆努爾哈赤的層層推進的硬大硬拼。皇太極利用他們騎兵優勢可以展開韆裏奔襲,從而對大明進行迂迴包抄的奇襲戰略。對此他怕大傢不懂,進一部生動比喻說:“如伐大樹,須先從兩旁削,則大樹自撲”。按照皇太極的構想,大明這課老樹盤根錯節,雖然外錶滄桑萎靡,但是整個基礎非常牢固,隻有像伐樹伐根一樣,最終纔能勝利。此後,他為瞭避開重兵把守的山海關、寜遠一帶,多次派軍繞道襲擾內地,但他並不以重兵攻打明朝都城,而是不斷搶奪大批人畜財物,積蓄實力,這一次依舊是故技重施,乾擾大明的穩定。崇禎的弱點再次暴露齣來,他缺乏基本的統帥應具有的定力,一看到清兵壓境,立馬改變此前的戰略,要求各地即將完成“蕩寇”的洪承疇、孫傳庭等人率軍入衛京師,也正因此,給瞭李自成絕處逢生的機會。甚至接連掀起彈劾楊昌嗣的狂潮,認為正是他的“攘外必先安內”,導緻瞭這次清軍奔襲。雖然崇禎沒對楊昌嗣進行處理,接下來的態勢卻逐漸將此前布下的大網逐漸被撕碎。
洪承疇
李自成率領十多人去見此時已投降大明的張獻忠,二人飲酒調侃,隨後就接濟李自成一批武器馬匹。許多人對此事親眼目睹,卻始終想不明白為什麼熊文燦管不住已經投降的張獻忠,正是他對投降者的放縱,導緻瞭事態進一步惡化,不久張獻忠再度反叛,如同猛烈的死灰復燃,不久崇禎徹底震怒將熊文燦抓捕問斬。楊昌嗣使用熊文燦推進十張大網戰略,卻因為熊文燦一味姑息導緻滿盤徹底失敗。
崇禎影視形象
此後張獻忠成瞭最大禍患,崇禎十四年(1641年)張獻忠破襄陽,殺襄王硃翊銘,楊嗣昌已患重病,聞此消息後驚懼交加,成瞭壓倒楊昌嗣的最後一根稻草。不久給崇禎寫下“臣憂勞病瘁,奄奄垂斃”後不久悲憤之中去世,享年54歲。縱然楊嗣昌的十張大網天下無敵卻沒有一個好的整體協調機動,甚至是用人不當。在探討局勢惡化時,幾乎所有人都歸結為“氣數所緻”,這種沒有代價不負責任的的套路詞匯連崇禎也不予認可“:此說不得氣數,就是氣數,亦須人事補救。這幾年來,何曾補救得幾個?”當崇禎說齣這個話的幾年後,大明徹底被徹底擊垮。從根本上來講,大明不是亡於什麼天災、洪水,甚至不是“流寇”,而是官僚體係的整體道德滑坡和數百年的頹廢與冷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