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4/9/2022, 11:56:43 AM
初見大改款晶銳,第一時間吸引我的不是外觀,而是這如同夕陽般耀眼的橘色,原廠為它取名為鳳凰橘,而一些地方將其列為選配,價格則待正式上市纔會公布,預料未來也會提供雙色車頂的選擇。大改款晶銳換搭集團MQB平台,光用肉眼看就明顯大一號,據官方數據顯示,車身尺寸相比舊款拉長111mm、增寬48mm,同時軸距也拉伸94mm,視覺上更顯修長、綫條也更加利落,一改先前圓潤豐腴的既定印象。
追隨傢族設計的腳步,新一代晶銳換上更加立體的水箱護罩,加粗的鍍鉻外框、更有綫條的保杆造型,搭配開闊的下氣壩,雖說乍看下車頭還是熟悉的配方,但細看麵容已精緻許多,頗有晶銳登大郎的感覺。配閤拉長的身形,與不再圓潤的前臉,新款晶銳的頭燈也修飾得更加縴細且有棱有角,視覺上明顯協調許多。試駕車頭燈全為LED光源,支持光感應啓閉、遠近光自動調節、轉嚮輔助照明等功能。
試駕車腳踩18寸鋁製輪轂,與舊款頂規版不過搭載16寸相比,一下子長大不少,撇除主觀的造型美醜不談,光是滿版的視覺效果就十分過癮,配胎為215/40R18馬牌CSC5定位是一款略帶運動氣息,訴求全天候抓地錶現的胎款,對應其150hp/25.5kgm的動力實屬綽綽有餘!加大的擾流尾翼、嚮內延伸的雙C型LED尾燈、斯柯達字樣銘牌以及後保杆的立體摺痕等設計,都讓車尾的層次感更加明顯,若能換成鯊魚鰭天綫的話就更加美觀瞭!
新晶銳維持一貫簡單的水平綫條,除瞭兩側齣風口是圓形外,其他並沒有太多著墨,不過全麵部署的數字化座艙就非常有感,不僅視覺上科技感十足,原本單調的車艙也頓時增色不少,光用看的確實很難與入門小車聯想在一起!
雖說車內大部分摸得到的地方仍是硬塑料組成,但新晶銳整體看來卻不會有廉價的感覺,舉凡鍍鉻車門把手、空調齣風口的飾環、儀錶台上的車名字樣設計、中控台的絨布襯底、亮棕色飾闆等等都很有記憶點,雖然隻是不起眼的小設計但卻很加分!
新款三幅方嚮盤造型利落、質感細膩,雙手握持處采用打孔皮革增加透氣性,立體化盤幅綫條能增加不同握持位置的穩定性,握持感受齣色,兩側按鍵甫以滾輪滑動,可以減少視綫下移的次數,使用上便利安全,唯獨可惜的是後方缺少換擋撥片,多少影響瞭駕馭時的熱情。10.25寸數字儀錶堪稱是晶銳內飾的一大亮點,具備Classic、Modern、Reduced、Extended和運動五種顯示模式,完全可依心情做調整,整體信息判讀十分輕鬆寫意。
不過一些地方部署的版本未選配原廠導航,因此數字儀錶無法連動投放導航,稍顯有些小遺憾。新晶銳搭載8寸多媒體觸控屏幕,相比舊款的6.5寸大上些許,雖然功能大同小異,但信息判彆更加容易,畫麵流暢度也沒話說,除瞭空調界麵、車輛狀態等內容顯示外,亦可支持蘋果CarPlay與安卓Auto,沒有無綫連接大概是唯一可以雞蛋裏挑骨頭的缺點。排檔座前方的置物空間相當寬敞,平放兩部手機不成問題,前方另備有手機無綫充電闆,擺放手機時會自然卸下固定,並不會在開車過程中因左右晃動而沒充到電。
前座除瞭中控台下方的兩組USBTypeC外,閱讀燈後方也設有獨立USB插孔,方便替加裝的行車記錄器供電。一般而言,入門小車因成本考慮都配置單區恒溫空調,舊款晶銳亦是如此,不過大改款晶銳跳脫這個框架,不隻全麵標配雙區恒溫空調,還部署AirCare抗過敏源及濕度調節係統,在車門及窗戶完全關閉的狀態下,便能一鍵啓動該功能,此時屏幕上會有類似Loading的進度條,當齣現打鈎勾圖示時就錶示車內已完成空氣。
過往需要選配的中央扶手,在新晶銳上也成瞭標配,盡管內部深度一般,植物功能也普普,但無魚蝦也好,重點是還能方便饋手,塞車時也能稍作放鬆!排檔座後方設有多功能置杯架,可容納地下兩大一小的寶特瓶。
如圖所示,不用時也能將其拆卸下來,轉變為可靈活運用的開放式空間,擺放小件雜物或鋁箔包類飲料都很好用。斯柯達在設計上一直強調原廠稱為SimplyClever的小巧思,而新一代晶銳在這部分也有著墨,舉凡駕駛側A柱、手套箱內都設有票夾,可用來放置停車票、悠遊卡等。
行李廂則增設掛鈎,方便附掛湯湯水水的食物,不過最令小編滿意的是椅背的地圖袋上,另有設計一個深度適當的小口袋,專門用來收納手機,如此一來再也不怕手機消失在地圖袋內找不到!全車雖采織布座椅。
但觸摸手感上並不差,雙色的拼接也很有新意,泡棉設定上軟硬適中、椅麵也夠大,乘坐上算是舒適無壓力,唯一的小缺點是座椅兩側包覆性稍顯不足,山路激駕時難免滑動,另外雙前座均為手動調整,比較纍人的是椅背需靠轉盤慢慢轉,但好處就是可無級調整至最適當的角度。
晶銳的後座空間在同級小車一嚮有口碑,大改款軸距拉伸94mm之後,又把這部分的優勢放大,如圖所示,以身高172cm的成人入座後,膝部空間相當寬敞,搭配適當的椅背角度設定,乘坐感受比舊款更為舒適,唯獨椅墊長度略有不足,稍微影響大腿的支撐力,久坐下來可能會比較纍人。
除瞭標配雙區恒溫空調外,新一代晶銳也不輸同級小車少有的後座齣風口,這在夏天經常濕熱難耐的一些地方用車環境尤其加分,大幅增加後座的乘坐舒適度,此外後座也設有兩組USBTypeC,無需擔心手機充電的問題。
以往收納於副駕駛座下方的摺疊傘,在大改款後也嚮品牌旗艦速派看齊,改移到駕駛側前座車門內,開門拿傘一氣嗬成,使用上也更加直覺!據原廠數據,新一代晶銳行李廂容積為380L,這數據甚至比中型掀背福剋斯(375L)稍大一些,後座躺平後可再擴大至1190L,深度錶現與平整性都值得贊許。新一代晶銳也新增行李箱雙層底闆的設計,如圖所示,底闆上掀至一定高度後可巧妙地卡在飾闆兩側,無需用手持續撐住,可說是相當省力,下方另有些許空間可用來放置私人物品或雨具。
本次試駕的版本為晶銳頂規車型,搭載一具1.5升四缸渦輪動力,其賬麵數據為150hp/5000~6000轉速最大馬力,與25.5kgm/1500~3500轉速最大扭力,搭配7速雙離閤手自一體變速箱,另有ACT氣缸休止係統輔助,可於引擎低負載時,關閉引擎引擎二、三缸供油點火,一整天試駕下來,發現隻要鬆開油門,就有高幾率進入二汽缸模式,節能模式時更會開啓滑行功能,對油耗更有幫助,但要不是儀錶有兩起節能的符號,幾乎難以察覺其作動!
這台動力其實已經廣泛應用於斯柯達其他車係,包含Scala、柯珞剋皆有配置,原以為搭載在尺寸小一號、重量僅1.2噸的晶銳會更有衝勁,實際驅車上路後卻不如預期,一般道路順順開時,起步雖算輕快,循序漸進也能跟上車流,但當需要大腳油門時,就會明顯有落瞭一排的感受,整體動力釋放屬於溫和派,難與賬麵數據有所聯想,不過仔細想想,這樣的設定似乎更適閤城市代步!
真要體驗晶銳與這台1.5升渦輪動力的真性情,那建議可以直接切入運動模式,此時變速箱便會延遲換擋,將轉速Hold在2000轉速以上的輸齣甜蜜點,動力的給予更加直接、加速也更為暢快,唯獨自防火牆傳入的引擎聲響也會越發明顯,是美中不足之處。晶銳雖然是入門小車,但卻配置瞭同級少有的駕駛模式選擇,提供有節能/一般/運動/個人四種行車模式,各種模式之間差異還算顯著,個人則能針對轉嚮手感、傳動、空調乃至ACC模式進行細部調校。
短捷的車身、搭配輕盈車重,晶銳給人的第一印象還是靈活好上手,不過或許跟尺寸拉長有關,總覺得殺彎少瞭以往的利落,反倒是呈現更沉穩的底盤調性,雖然沒有太多樂趣與鮮明的性格,但作為一輛城市小車可說是恰如其分。
晶銳維持小車常見的前麥弗遜、後扭力梁的設定,懸掛設定仍以舒適為主,麵對坑洞的濾震能力,前座沒有太大問題,後座的彈跳感就會較為直接,試駕車腳踩18寸鋁製輪轂也是一大主因,使得傳遞進車內的衝擊感也會相對明顯,雖然大尺寸圈胎視覺上就是帥,但相對也得犧牲一部分舒適瞭!
一些地方部署的上一代晶銳就以標配6氣囊、ACC、AEB作為主打,在當時即被視為安全小車的標杆,而大改款後再將標準嚮上提升,不止全車係標配9氣囊,時下流行的Level2駕駛輔助也沒有缺席。
以當天的使用心得來看,啓動跟車後加減速都算綫性,穩定與前車保持車距,並能持續修正方嚮盤以維持在車道中,即便偶遇小幅度彎道,亦能做齣小角度轉嚮輔助,給人十足的信賴感,特彆要提的是ACC的撥杆設在方嚮盤後方,使用上需要稍花時間纔能適應。
大改款晶銳這次真的是大有來頭,不僅帶來1.0/1.5升的雙動力布局,外在修飾得更加精緻,內飾也透過用料補強、設計點綴,擺脫以往的廉價感,一嚮視為強項的空間,也在軸距拉伸下更有優勢,數字儀錶、Level2駕駛輔助係統、手機無綫充電等流行配置給好給滿,無論汽車風格或産品定位都有嚮上拉升,對手已不再局限Swift、Polo這一類小型掀背車,越級的尺寸確實也有本錢挑戰馬自達3、福剋斯等入門版本的,相信接下來的正式售價將會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