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2/24/2022, 6:13:43 AM
電視劇《漢武大帝》展現瞭一個漢奸中行說的嘴臉,因為漢民族從漢朝算起,所以,有人稱中行說是中國曆史上的第一位漢奸。
中行說,姓“中行”,名“說”(音“月”)。中行是個古老的姓氏,起源於西周的姬姓。晉文公時期改三軍為“三軍三行”(所謂的六軍),其中“三行”之一的中行,主將叫荀林父。荀林父姬姓荀氏,因為官居中行主將,後人以“中行”為氏。荀林父死後的謚號叫“桓”,所以後人稱其為“中行桓子”,是中行氏的第一代先祖。
所以,中行說的先祖有著輝煌的曆史。中行說本人的身世不明,他齣身於燕地,因何被閹入宮史書未交待。從後來的錶現看,他算得上有見識的讀書人,所以他很可能是士族子弟。
跟電視劇不同,正史中的中行說,生活在漢文帝時期,他的事跡也是在這個時期。
漢文帝六年,冒頓單於去世,老上單於即位。按照匈奴人的貪婪秉性,又找到藉口勒索大漢瞭:為瞭重申漢匈友好,老規矩,嫁一位公主過來和親吧。
自高祖劉邦遭遇白登之圍後,漢廷與匈奴達成和親協議,雖然公主嫁瞭,可事實上匈奴人的劫掠就沒停止過。如果不嫁,匈奴人立刻興兵,嫁瞭,能安寜一段時間,大漢被迫飲鴆止渴,不斷地給匈奴人送“公主”,送賞賜品。
當然,所謂公主不可能是真的,一般都以宮女冒充。匈奴人也不在乎,他們更看重的是“嫁妝”。大概為瞭錶示誠意,這一次漢文帝下瞭點血本,將公主的“成色”提高瞭許多,以宗室女封公主,比宮女提高瞭好幾個檔次。
公主齣嫁就得由一群陪嫁人員,包括保姆、宮女和宦官。當然,這些人跟公主一個命運,以後終生不得迴漢朝。所以,誰也不願意陪嫁,草原的生活環境,哪是長安的繁華可比,何況他們住慣瞭富麗堂皇的皇宮。
中行說不幸就在名單中:
“使宦者燕人中行說傅翁主。說不行,漢強使之。說曰:‘必我也,為漢患者。’”
中行說明確錶示不想去,可這種事那容得下一個宦官挑挑揀揀,你不想去彆人也不想去呐。麵對強製命令,中行說放齣狠話:“如果一定逼我去,我一定會成為大漢的麻煩。”
他的話也沒引起任何人的重視,估計也沒人想象得齣,一個宦官,能掀起多大浪?發泄發泄心中不滿而已,都要上路瞭,也沒人跟他計較瞭。就這樣,中行說陪嫁到瞭匈奴。
沒想到,中行說一到匈奴,立刻投降瞭匈奴,從此走上瞭與母國為敵的漢奸生涯。可見中行說報復心很強,他覺得自己被祖國拋棄瞭,所以,就選擇投靠敵國,從此終生報復母國。
在漢宮中,像中行說這種讀書的人不少見,所以顯現不齣他的纔能,但是匈奴不一樣,這是一群成天跟野獸打架的野蠻人,從來沒近距離領教過文化的魅力。中行說一齣現,老上單於一看,哇!哥哥你太有纔瞭,I服瞭U。
中行說到底展現瞭哪些纔華,以至於老上單於對他信任有加呢?
匈奴人落後到讓人笑掉大槽牙。舉個例子,比如你問負責放牧的,咱們有多少隻牲畜,他會張口報給你。你要是再問,有多少頭羊,多少頭牛?他就得又是手指頭又是腳指頭地扒拉半天,也算不明白。你如果還想問,牛有多少頭公的,多少頭母的?一歲牛幾頭,二歲牛幾頭......他就得敲碎腦袋。
當然,如果你讓他們記錄下來,他們更是大眼瞪小眼。
這些事對中行說是小菜一碟,從他來瞭以後,匈奴人學會瞭分類管理,學會瞭數學計算,並由此建立瞭人口、牲畜、財産的檔案管理。
今天我們知道,這些分類管理是生産作業,和生活安排的基本工具。那時候的匈奴人活得就那麼“實誠”,連自己傢的餘糧夠活幾天都算不過來賬。
匈奴人看到漢人送過來的布帛、美食,眼睛都綠瞭。那衣服既精美又柔軟,穿在身上舒服貴氣。林林總總的美食,對吃慣瞭牛羊肉的匈奴人來說,真是大飽口福,他們哪見過這麼多品種繁多的美食。
中行說對他們當頭棒喝:扔掉這些東西,韆萬彆丟瞭本民族的東西!
中行說告訴他們,匈奴所有人口加起來上不足漢朝的一個郡,匈奴人所有的資産加起來,也不低漢朝物産的十分之二。如果匈奴人習慣瞭漢人的生活方式,離不開漢人的服裝和食物,那就糟瞭,漢朝隻需要十分之二的物産,就買瞭整個匈奴。
中行說用這種最樸素的例子,告訴單於,本民族的東西不能丟,丟瞭就要滅亡。咱們騎馬穿獸皮,是因為皮衣服適閤草原馬背民族,我們吃牛羊肉,是老天賜給草原民族強健的肌體。失去這個傳統,匈奴人還叫匈奴人嗎?匈奴民族還能存在嗎?
為瞭幫中行說建立自信,他采取瞭兩個措施,一是在“國際交往”中妄自尊大,壓人一頭;二是汙衊踐踏漢文化,抬高匈奴文化。
1.“國際交往”中妄自尊大,壓人一頭
漢朝給匈奴的國書,竹簡長度一尺一寸,中行說讓單於給漢朝的“國書”,竹簡要長一些,一尺二寸。信函所用印封,也比漢朝大一圈。
漢皇給單於寫信,開頭會用一句:“皇帝敬問匈奴大單於平安”,中行說讓單於迴信的開頭,加上一堆修飾詞:“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單於敬問漢皇帝平安”。你們漢朝不是所天命所歸嗎,我們也是。
漢朝會在信中說,饋贈匈奴多少禮物,中行說也很“大器”,也要加上饋贈漢朝“幾條羊腿,幾個牛角”。
總之,我大匈奴不比你漢朝低,還要壓你一頭。
2.汙衊踐踏漢文化,抬高匈奴文化
漢朝使節曾經跟中行說,就漢匈文化問題進行過爭辯,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麵。
關於孝順
漢使說匈奴人不尊敬老人,有好吃好穿的不給老人享用,是為不孝。
中行說說,我們之所以把最好的留給青壯年,是因為老人年老體弱,不能承擔保傢衛國的責任。年輕人吃好穿暖,是為瞭保護自己的傢園。你們漢朝的士兵齣徵前,父母不也會把傢裏最好的衣食,拿齣來給上前綫的男人嘛。這怎麼能說是不孝順呢。
關於亂倫
漢使指責匈奴人父親死瞭兒子娶後母,哥哥死瞭,弟弟娶嫂嫂,是為亂倫。
中行說理直氣壯,我們這個習俗是為瞭保證種姓純潔,看著亂,但是一個種姓血脈的純潔性卻得以保留。不像你們漢人,假正經,是不娶父兄的妻子,但是親緣關係疏遠,自相殘殺,甚至經常改姓。
他一個宦官,說這事不知道哪來的這麼多感受。
關於禮節
漢使指責匈奴人不戴冠服,沒有君臣上下尊卑。
中行說再次指責漢人虛僞假正經,說匈奴人講求簡易,沒有繁文縟節。漢人雖有禮節,往往禮儀凋敝,上下埋怨,還不如匈奴人管理起來方便。
關於耕戰
中行說還說,你們漢人老百姓平時耕種,修建城郭以自衛,可事實上一到戰事爆發,卻都不會打仗。在土房子裏住慣瞭的人,哪比得上逐水草而居的匈奴人善戰?
總之,中行說有理嗓門大,無理辯三分,使勁給匈奴人打氣,鉚勁貶低踐踏漢文化,仿佛隻有這樣,他那身漢人的皮囊,纔可以徹底蛻殼。
中行說最可恨之處,就是他不斷唆使匈奴單於劫掠漢境。他曾經惡狠狠地對漢使說:你們給我們送來的棉絮布帛、稻米糧食,數量一定要夠,質量一定要好。如果齣現數量或質量問題,你們就等著鞦天莊稼成熟後,我們的騎兵去踐踏你們的莊稼!
完全一副心理扭麯的奴纔相!
漢文帝十四年,匈奴在中行說的挑唆下,發動十四萬大軍入侵朝那、蕭關一帶,他們殺害地方官員,劫掠漢民,大肆掠奪人口和牲畜,烽火直逼甘泉宮。這次入侵為時一個多月。
此後數年,匈奴人年年入侵,從遼東到北地,數韆裏漫長邊境,橫遭塗炭,光代郡、雲中一帶,百姓傷亡一萬多人。
一直持續到漢文帝後元二年,漢匈雙方再次和親,總算又爭取到瞭四年的和平期。
四年後,老上單於死,其子軍臣單於立,漢朝與匈奴再度和親,中行說又侍奉在軍臣單於身邊。至於這個漢奸後來的情況,史書未作交代,從此這個小醜消失在草原的馬糞堆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