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2/24/2022, 6:44:15 AM
抗日戰爭是中國最艱難的時期,即使這樣也打贏日本侵略者。而我黨抗日部隊在此時被分為三部分,一支陝北紅軍被整編為八路軍,一支南方遊擊隊被整編為新四軍,以及一支獨自抗戰的東北抗聯。
要說我黨革命時期最艱苦的部隊,就是長徵時期的戰略轉移,還有留守南方的遊擊隊。但最為艱苦的就是抗聯,其沒有毛主席領導的長徵軍英明領導優勢,也沒有南方遊擊區的地利優勢。在沒有支援且中斷與中央聯係的情況下,進行艱難的獨立抗戰。
最終在日軍的軍事打壓,經濟封鎖,補給斷絕的情況下,部隊內部齣現分歧,最終麵臨解散的危機,周保中頂住壓力進行艱難抵抗。最後實在無力的情況下,退往蘇聯進行休整,保留革命有生力量。
當毛主席問道:“如果抗聯不撤去蘇聯會怎樣”?周保中沉默一會兒,說道:“可能一個人也不剩”。可見當時的抗聯,形勢已經很危急。否則不會輕易脫離自己的根據地,去往異地他鄉躲居。抗聯就是在這種絕境中,通過轉移蘇聯,纔保住自己的革命火種。
一、抗聯成立是對東北起義低榖的一劑強心劑
東北抗戰形勢自九一八事變後,東北軍不抵抗導緻東北被日軍輕易奪下。這時不甘心當亡國奴的東北人民,纔開始奮起抵抗。但由於沒有統一指揮,力量分散,被日軍逐個剿滅。東北的起義力量被打壓,成為日本的穩固後方。
在反抗進入低榖期時,東北抗聯在1936年開始組建,統一指揮革命力量,進行對日軍的打擊。當時抗聯軍隊有三萬人,後經過戰鬥與發展,達到10萬人。對於日軍後方的破壞,起到一定的牽製作用。
減小正麵戰場的壓力有不小幫助,使得關東軍主力不敢輕易入關作戰。也對當時東北的抗戰形勢起到正麵宣傳與鼓舞的作用。這也是我黨對於日軍侵占東北唯一的抵抗力量。相對於國軍的不重視與害怕,我黨卻是迎難而上。
二、敵我差距懸殊彈盡糧絕下的被動轉移
但是抗聯有自己的先天劣勢,那就是太過深入敵後,沒有後方支援。東北的形勢已經被日軍嚴密把控,經營得很是穩固。在1938年正麵戰場進入戰略相持階段,日軍開始對全國占領區進行後方掃蕩清剿工作。
日軍通過軍事武力優勢,進行分區圍剿。又斷絕抗聯的補給通道,製造大量的無人區。把抗聯軍隊逼入深山區,進行全力殲滅的目標。並不斷實行政治誘降的策略,使得很多感到局勢不利的不堅定分子,紛紛叛變投敵,以贏得生存的希望。
抗聯的損失開始加劇化,不得不躲避風險,開始進行遊擊戰。但是在與中央失去聯係時,又被切斷補給的情況下。內部還有不穩的因素,尤其缺乏彈藥武器的睏境中。唯有轉移纔能有反擊的希望,否則隻能全部被圍剿。
這時在被逼入絕境的各小支部隊,被逼得不得不進入蘇聯時,部隊纔得以擺脫危險。在38年鼕,一個團轉移。39年鼕,一個殘軍轉移,到40年鼕,周保中率領司令部進行轉移。此時抗聯軍隊已經銳減至韆人。可見當時的凶險與危機,慢一步可能就會有全軍覆滅的危險。
三、蘇聯方麵的閤作與被動波摺
抗聯退往蘇聯方麵,受到蘇聯的接待與保護,並接受蘇聯各方麵的補給,這樣抗聯有瞭一個安全的空間。這纔使得抗聯有瞭休養生息的地方,開始恢復自己的實力。但是蘇聯方麵也不是平白相助,其也是利用抗聯的遊擊戰,牽製關東軍對於蘇聯的威脅。
雙方可以說是互惠互利,但也有一定的衝突。那就是對於這支部隊的領導權與指揮權的歸屬問題,蘇聯想要收編這支部隊,打亂分散各軍區。以便日後進入東北準備,但被周保中堅決拒絕,保留部隊的編製。
後來蘇日簽訂密約,互不侵犯。蘇聯要應對德國的危機,開始穩定日本的行動。就像限製抗聯的行動,隻不過被阻止。後來允許有限度的情報收集工作,纔得以解決問題。到蘇德戰爭勝利,蘇聯威脅解除。纔開始加大與抗聯的閤作,繼續收集日軍的軍事布防情況,纔使得雙方關係緩和。
四、保留有生力量成為東北戰場的主力軍
抗戰勝利後,抗聯經過蘇聯現代化軍隊的整編,戰鬥力還是很強的。周保中更是在解放長春戰役中,取得不錯的成就。成為東北保衛軍的骨乾力量,為後來決戰勝利作齣不小的奉獻。如果當時不撤往蘇聯,不接受先進的軍事化訓練與武裝。可能這支生力軍已經被日軍殲滅,成為曆史塵埃。
結語:抗聯的貢獻無疑是巨大的,尤其是最艱難的東北敵後區,傷亡9成的代價,僅有韆人得以保留。但是即使在艱難,也沒有忘記自己的使命。更沒有丟掉部隊的指揮權與領導權,保持自己的獨立性,沒有被蘇聯拆解。最終成為東北解放戰場的主力軍,發揮著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