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2/24/2022, 6:37:38 AM
田單復齊,單從軍事上分析,就是一頭霧水。
除瞭英雄主義的贊歌就是小人多作祟的權力遊戲,但這些根本不能解釋一支即墨城中軍是怎麼擊潰燕軍、光復齊國的。
田單復齊,一句話、四個字。然後,齊國韆裏之地、七十餘城就光復瞭。
燕戰國雖然是七大戰國中最弱的,但也是七雄之一,經曆燕昭王改革,已經錘煉齣瞭一支薊北精兵。國力正上升、軍力正彪悍,而且是舉國傾兵,在其他四國的配閤下已經滅瞭齊戰國。
而此時的齊國,就剩下即墨(今山東平度)和莒城(今山東莒縣)兩座城池,連齊�⊥醵急簧彼懶恕�
PS:《戰國策齊策》:燕將懼誅,遂保守聊城、不敢歸;歲餘,士卒多死而聊城不下。田單復齊,齊國七十餘城皆已光復,但聊城始終攻不下。燕國的聊城守將擔心歸國後被燕王殺掉,所以賴在這裏不走。聊城燕軍最難打,因為這夥人有國不能迴,所以隻能跟田單死磕。因此,可以判斷燕國早就占瞭聊城,齊國就剩下即墨和莒這兩座城池,一座由田單堅守、一座由齊襄王堅守。
所以,什麼反間計、什麼火牛陣,都是在講故事而不是在講道理。故事雖然精彩,卻解釋不瞭問題。但講故事的成本低,而且最能被普遍受眾信以為然,一聽是這麼迴事,然後就信瞭,於是故事就成瞭曆史。而講道理的成本太高,你得對比燕齊兩國、兩軍,還得仔細叮問各種細節,甚至還要結閤當時人心形態,關鍵是你得邏輯自洽給齣說法。史書就是寫簡略的記敘文,根本就容不下多少文字揭示這些東西。
但是,我們卻必須得追問這些,否則就理解不瞭曆史的本來麵目。雖然細節已經淹沒難查,但大勢中還是能夠為簡略曆史做齣注解。
要解釋齊國為什麼能以兩城復國,就必須先解釋樂毅為什麼用瞭五年時間都沒能攻破齊國剩下的這兩座城池。
原因就是樂毅犯瞭三個錯誤:
第一個錯誤是在濟西之戰後遣散瞭五國聯軍。
以燕國的實力,隻能被齊國吊打,燕昭王明君、樂永霸名將,也沒用。戰國戰爭就是死纏爛打,而競爭越殘酷、打法就越相似。所以,戰爭競爭就是拼國力、拼戰士、拼戰心凝聚力,所謂的名將、兵法都是鬍扯,或者是幸存者偏誤。
但燕國之所以能夠滅齊,不是玩戰爭手段而是玩外交手段。但前提是齊國得極為配閤,而偏巧齊�⊥蹙褪且桓鐾�人,把能得罪的人全給得罪瞭。最不要臉的就是:趁著五國伐秦(齊、燕、韓、趙、魏)的時候,他把宋國給占瞭。於是,燕昭王、樂毅和蘇秦這個君臣鐵三角一通捭闔操弄,就組織瞭五國聯軍,沒啥可說的,就是要揍齊國而且還要猛揍。公元前288年還是五國伐秦,公元前285年就是五國伐齊瞭,你就說齊�⊥跏竊趺賜嫻陌傘U飧齬�程中,楚戰國一直沒露臉,本來可以做齊國盟友的,但也被齊�⊥醺�得罪瞭。所以,後來就是坐山觀虎鬥,你們中原人套路深、我們楚國人玩不瞭。等五國把齊國打殘瞭,楚國就趕緊收割淮北之地這個碩大果實。
燕國滅不瞭齊國,但五國就沒啥問題瞭。沒有名將稱雄、沒有兵法精妙、更沒有什麼英雄故事,我就是人多,我人多就是欺負你人少。於是,在濟西決戰中,五國聯軍就消滅瞭齊國的主力部隊。齊國不是秦國,要實力沒實力、要天險沒天險,所以一戰之後就國門大開,然後等著被滅。
但此戰後,樂毅開始刷滑頭瞭,認為齊國已經成不瞭什麼氣候瞭。於是,他就把其他四國給忽悠走瞭,當然得給錢、沒錢人傢肯定不走。其他四國當然不會見到肥肉不搶,所以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秦國。秦國這傢夥看你們已經打亂瞭,就趕緊摺騰三晉。齊國對秦國是越國以鄙遠,遠交近攻摺騰不到齊國,但三晉就不一樣瞭,能揍死就不會留他們一口氣。在樂毅殖民齊國的這段時間裏,秦國是拳打三晉、腳踢楚國,把燕齊以外的其他戰國打瞭個遍。所以,樂毅能夠把其他四國給忽悠走,也能在齊國殖民五年。這是曆史給樂毅的機會。
但,這個機會有問題,那就是燕戰國自己滅不瞭齊國。因為燕國的體量太小,而齊國的體量太大,給樂毅一個齊國、他也消化不瞭。而在當時,這個問題還不嚴重,因為齊國已經被打拉稀瞭,隻能挨揍、不能還手。
樂毅的這個失誤說得有點兒多瞭,主要是得交代清楚一個問題,那就是:齊國滅宋招來五國聯軍,燕國滅齊為什麼沒人搭理。
樂毅的第二個錯誤就是分兵攻打莒城和即墨。但這個兩個地方都不好打,因為實力非常強。齊國五都,分彆是臨��、平陸、阿、即墨和莒。齊國但凡齣兵打仗,就是五都齣兵。齊國滅燕的時候,就是五都主力會同燕齊邊防軍的組閤,五都兵當然是最硬王牌。所以,五都不是簡單的五座城市,而是齊國的五大軍區,是能夠齣重兵集團的地方。
王(齊宣王)因令章子將五都之兵,以因北地之眾以伐燕。
於是,簡單概括當時形勢:樂毅雖然占瞭齊國七十餘城,齊國就剩下兩座城池瞭,也就是即墨和莒城,但是,這兩座城市卻擁有齊國五分之二的軍事力量。齊國雖殘破,但即墨和莒城的力量肯定更強,因為被打潰的齊軍也要往這裏跑。而楚國在這個時候已經發兵援齊瞭,楚兵進入莒城。但楚軍也不咋地,這時候齊國就是破鼓萬人捶,於是楚軍把齊�⊥醺�玩死瞭。但是,沒事。後來莒城父老又立瞭齊襄王。齊襄王好壞不論,但齊國不可能再齣比齊�⊥醺�差的國君瞭,齊�⊥蹙褪腔杈�的底綫。
你樂毅把即墨和莒城捆在一起打,就一個也打不下來。主力燕軍怎麼就打不下來瞭?原因就是占瞭齊國七十餘城,城城都要派軍鎮守,而燕國本身的兵力就不夠。而這兩座城市至少能夠集中齊國五分之二的兵力。所以,兩個一起打,根本就打不動。
樂毅的第三個錯誤就是輸齣暴力還沒結束就開始輸齣秩序瞭。燕國要吞並齊國,就必須輸齣秩序,否則就建立不瞭統治。於是,樂毅在遭遇阻力之後就放慢瞭對即墨和莒城的進攻,開始搞攻心之術。樂毅經略齊國五年時間,其主要工作不是攻城而是化民,具體操作就是輸齣秩序。這個思路是對的,但問題是齊國一直就沒死,不僅有兩座堅城而且還有瞭新國君。這就是輸齣暴力不徹底,樂毅自己給自己挖坑瞭。
然後,再討論田單是如何復齊的。
趁著五國滅齊,楚國搶瞭淮北之地,可以說是收益巨大。但接下來楚國就能踏實呆著嗎?這個不可能,秦國和三晉都顧不上燕齊之爭,而楚國卻完全顧得上。公元前284年,齊�⊥躑斐潛簧保�楚國勢力被趕齣齊國。公元前280年,秦國開始摺騰楚國,但楚國立即割讓漢北及上庸地,然後秦楚就不打瞭,秦國又去收拾三晉。而公元前279年,燕國換將、田單復國。在公元前284年到公元前279年,楚國就沒啥事。戰國是大爭之世,誰也不會沒事閑著。所以,楚國在乾預燕齊相爭這件事上,不僅有時間而且有能力,關鍵是有動機。楚齊交界而楚齊交惡,鄰國就是仇敵。但楚國寜願麵對一個羸弱的齊國也願意麵對一個嶄新的燕齊大戰國。這是楚國所不能容忍的。因此,楚國一定對田單和齊襄王進行瞭物質上的援助,楚國可以不齣兵,但一定齣糧、齣錢、齣輜重,不會眼睜睜地看著燕國徹底吞並齊國。
所以,樂毅滅齊不是單純的軍事問題,田單復齊也不是單純的軍事問題,甚至都不是兩國之間綜閤國力的較量。一定要把戰國時代看成一個關係復雜且爾虞我詐的關係網。否則,很多戰爭問題就根本沒法解釋。
還有一個就是得結閤當時的時代背景,這個時代背景就是人心。這是最重要的問題。
秦始皇攻滅六國,但大秦帝國短命而亡。陳勝吳廣振臂高呼,然後就是六國復闢,根本就沒有陳勝吳廣這支農民軍什麼事。原因是什麼?
大秦之所以迅速解體,是因為六國人心尚在;陳勝不能為王,也是因為六國人心。六國百姓隻認六國的王,既不認大秦皇帝也不認陳勝吳廣。
公元前221年,始皇帝統一六國。而六十年前呢?六十年前,這個人心就更強。這裏就要交代一下百姓人心到底是一個什麼邏輯瞭。簡單說,就是天下百姓是怎麼對待忠誠這個問題的。
還是通過一個故事來看待這個人心問題吧。因為你用現代人的人心根本就無法類比探求古人的人心。
春鞦之時,晉國大將中行穆子率軍圍攻鼓國。鼓國肯定是打不過,於是鼓人就要獻城投降。但是,中行穆子不同意,讓鼓人好好守城、迎接晉軍辣手摧花。中行穆子這個沒道理的舉動,到底是什麼道理?投降不行,非要攻城,他到底在想什麼?
原因就是:鼓人投降,肯定要與中行穆子做交易。接受城池,答應瞭他們的交易,就是與奸人為伍;接受城池,卻拒絕瞭他們的交易,就是失信於人。無論怎麼做,都是道德睏境。這就是所謂的“非事君之禮也”,都對不起國君。
這是中行穆子的邏輯,那麼鼓國就沒有中行穆子這種事君以禮的人臣嗎?當然有,這個人就是夙沙��(lí),而且這個人講的道理纔真正揭示瞭古之人心的底層邏輯。
中行穆子攻下鼓國,然後在鼓國新立瞭國君,告誡鼓國百姓好好輔佐新國君。之後,中行穆子就帶著鼓國原來的國君鼓子鳶,準備迴晉國瞭。這時候鼓國大臣夙沙��卻非要帶著族人跟著鼓子鳶一起去晉國當俘虜。中行穆子就質問夙沙��:鼓國還在、鼓國也有瞭新國君,你這個鼓國大臣為什麼不留下來輔佐新國君治理鼓國?為什麼非要跟著鼓子鳶呢?夙沙��則言:
我君是事,非事土也。名曰君臣,豈曰土臣?
這句話的意思是我夙沙��忠於的是鼓國國君,而不是鼓國土地,自古從來隻有君臣而從來沒有土臣。“委質為臣,無有二心。委質而策死,古之法也”,我把我自己交給瞭國君鼓子鳶為臣,就不會有二心,我的名字已經被國君記錄在策,就必須以死相報,這是“古之法也”。
從夙沙��的迴答中,我們就能夠推理齣古之人心的底層邏輯。精英士大夫,忠誠的是國君而不是國土,也就是可以忠於某人而不是忠於某地。所以,齊國田單的忠誠邏輯就是忠於國君齊王而不是忠於齊國土地。這是士大夫,那麼普通百姓呢?他們忠誠的是齊國田氏傢族,而不是齊國土地。
在古之人心中,忠於君還是忠於國,不是一迴事,是分開講的,而且忠於君要強於忠於國。這個邏輯肯定不是絕對的,而且以後則是忠於國要勝與忠於君。特彆是的孟子的觀點占瞭上風以後。但,就當時的齊國百姓而言,他們更忠於齊國國君而不是齊國土地。所以,燕國殖民齊國就會非常睏難,即便輸齣瞭暴力也輸齣瞭秩序,卻始終不能收復齊國人心。
於是,田單復齊,隻要擊破圍攻即墨的騎劫所部,就能引發整個齊地七十餘城的光復大戰爭。原因就是這個人心的邏輯,纔是齊國得以兩城復國的關鍵所在。
最後總結:
戰國戰爭就是死纏爛打,實力說瞭算,而燕國的實力不僅吞不下齊國甚至也滅不瞭齊國。
戰國戰爭也是錯綜復雜,戰爭之外還有各種外交捭闔,於是集中五國之力的樂毅就能滅掉齊國。
但樂毅卻不能化齊為燕,齊國雖然僅餘兩城,但這兩城至少可以提供五分之二的齊國軍事力量。
在滅齊與化齊的過程中,樂毅在戰略上遣散瞭五國同盟、在戰術上左右開弓、在手段上提前結束瞭暴力輸齣。這是樂毅所犯的錯誤。
齊國殘存兩城而不死,楚國的乾預是必不可少,其他戰國也應該乾預,因為列國競爭太激烈。所以,秦與三晉顧不上,這四個國傢還在死纏爛打。
齊國之所以能夠復國,一個外部支持就是楚國,但關鍵是一個人心的邏輯。齊國百姓忠於齊國田氏傢族,而不是齊國土地。所以,燕國以暴力輸齣加秩序輸齣的方式占瞭齊國土地,也沒用,因為改變不瞭齊國民心。
而田單但能解除即墨之圍、擊潰騎劫所部,就會引發韆裏齊地的光復大戰爭,齊國人心所嚮,燕軍隻能狼狽歸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