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2/24/2022, 6:22:08 AM
漢武帝搞的五銖錢,在市場上彆提多受歡迎瞭。主要原因就是這玩意兒質量和價錢相當,老百姓拿在手裏,心裏踏實!
和到瞭東漢末年,情況就不同瞭。這幫完犢子的貪官汙吏們,開始瘋狂地鑄小錢。簡單來說,就是錢幣的重量和它的價值,嚴重不匹配。
過去一個銅錢可以買一碗麵,可這麼一搞,兩個銅錢纔能買一碗麵。 你手裏的等價五銖錢,花齣去容易,再掙迴來的時候,就變成小錢瞭。
這日子沒法過瞭啊!因此就齣現瞭“蒼天已死,黃天當立”的黃巾起義。 時間來到三國時期,這時候大傢都為錢發愁,董卓又玩瞭一次鑄小錢活動,直接把三國經濟搞崩瞭。
一、三國君主各齣奇招,希望改變自己的現狀。
第一,蜀漢鑄大錢。
蜀漢率先齣手,劉備手裏沒錢,所以他在劉巴的幫助下,開始犧牲老百姓的利益,鑄大錢!也就是大傢熟悉的直百五銖。
啥意思?簡單來說,一枚直百五銖,可以換取100枚五銖錢。劉備再用換來的100枚五銖錢,熔瞭鑄造100枚直百五銖。
好傢夥,這買賣太劃算瞭!劉備用這辦法立刻就把府庫堆滿瞭。可憐蜀漢老百姓倒瞭血黴,辛辛苦苦幾十年,一朝迴到解放前。
第二,東吳有樣學樣。
孫權發現這辦法好以後,他有樣學樣,而且更誇張,直接搞齣瞭大泉五百。也就是1枚大泉五百,可以換取500枚五銖錢。
後來他覺得不過癮,又陸續搞齣瞭大泉當韆,大泉兩韆,大泉五韆等誇張的貨幣。 東吳差點被這哥們給搞垮瞭。
第三,曹魏最實在。
曹丕倒也不傻,這種斂財的方式簡單粗暴,他也完全可以學。不過人傢那邊是士族當傢做主,不敢亂來,所以這事兒沒怎麼辦。
那麼曹丕是怎麼挽救曹魏經濟的呢?很簡單,放任自流。市場會解決市場的所有問題,這是硬道理。
曹丕並沒有發行什麼新貨幣,而是繼續沿用漢武帝時期發明的五銖錢,這玩意兒的口碑是最好的,難怪漢武帝被稱為韆古一帝,不光會打仗,還懂經濟,你上哪兒說理去?
但是五銖錢的數量嚴重不夠,因此曹魏內部一度齣現瞭以物易物的原始習俗。貨幣本身也就是一種商品,以物易物,本身也沒毛病,隻要雙方覺得閤理就行。
蜀漢搞剝削,結果老百姓窮睏潦倒,因此第一個宣布滅亡。孫權的野蠻剝削行為,遭到瞭地方士族的強力抵抗,因此也不得不宣布終止。否則老孫傢可就要被趕下台瞭。可孫權已經嚴重傷害瞭東吳的經濟,這是不可逆的。
隻有曹魏,把一切都交給瞭市場,因此曹魏地盤上的經濟,反而是最好的。這也是司馬傢為啥能夠在曹魏的基礎上,建立大一統的晉王朝的原因。
二、西晉時期,沿用曹魏的貨幣政策。
一般大一統王朝,建立以後,第一件事就是鑄造屬於自己的新錢。這也有一元復始,萬象更新的道理在裏麵。
可西晉王朝建立以後,偏偏沒有這麼乾,他們依舊沿用過去的五銖錢。 當初曹魏的魏明帝曹�保�重鑄五銖錢,這些錢幣也就繼續在西晉王朝流通使用瞭。
為啥西晉要這麼乾呢?有很多理由,當然不是因為懶。
第一,保障士族們的利益。
士族們在西晉王朝根深蒂固,從兩漢時期,到三國,再到西晉,這些士族們已經混跡瞭幾百年時間。
這幾百年裏,這些士族傢庭,早就聚集瞭龐大的財富。 除瞭各種不動産以外,錢幣絕對是最重要的財富,畢竟這玩意兒可以隨時流通啊!
因此如果鑄造新錢,隨時會傷害士族們的利益。隻有保證原有的狀態,纔能讓士族的原始積纍發揮其最大的價值。
第二,不會搞啊!
這是真不會搞,換句話說,就是缺乏相關的經濟人纔。搞經濟,可謂是牽一發而動全身,壓根不能讓不懂的人插手。
當時西晉府庫之中,全部都是曹魏時期的五銖錢,再加上市場上老百姓手裏,也存有大量的五銖錢。
如果你要更改幣製,首先得考慮一下怎麼處理這麼多五銖錢。五銖錢好使啊,如果不好用也就算瞭,可老百姓個個隻認這玩意兒。
所以說,更改幣製,對西晉來說,是一件十分艱巨的任務。在五銖錢的缺點沒有體現齣來的前提下,西晉還是彆操這個心比較好。
第三,商品經濟嚴重倒退。
三國是一個非常可怕的時期,彆看文臣武將們多熱鬧,看看底層老百姓,就知道這日子壓根就沒法過瞭。
東漢巔峰時期,天下至少也有6000萬人口。可到瞭三國結束的時候,天下隻剩下瞭800萬人口。足足有5000多萬人在三國時期消失瞭。
人口紅利沒瞭,商品經濟自然也就跟著嚴重倒退瞭。社會過分依賴自然經濟,那麼金屬貨幣本身的作用,也就嚴重削弱瞭。
三、那麼東晉為啥要用東吳的貨幣呢?
這就有點兒無語瞭,以前的五銖錢,用得好好的,難道不香嗎?到瞭江東以後,居然開始啓用東吳的貨幣,這點誌氣都沒瞭嗎?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那時候晉元帝司馬睿作為外來戶,非常希望能夠爭取江東士族們的支持。而這幫江東士族手裏,則擁有大量東吳時期遺留下來的錢幣。
為瞭討好這幫士族,東晉王朝的高層,隻能選擇承認東吳貨幣的閤法有效性。這麼一來,這幫士族手裏的死錢,瞬間就成瞭活錢。在一段時間內,他們可以將手裏的無效資産,轉變成良性資産。
後來桓玄打算建立屬於自己的桓楚王朝,因此開始打擊這幫士族。 打擊他們最好的手段,就是讓他們手裏的錢,都變成廢銅爛鐵。所以桓玄提齣瞭“廢錢論”。啥意思?也就是要廢棄目前正在流通的錢幣,恢復以物易物的狀態。
這事兒遭到瞭孔琳在內的各路大臣們的抨擊,人傢理由很充分,認為這是桓玄無能的體現! 在士族稱霸天下的東晉,保護不瞭士族的利益,你還治理個錘子呢?
至於東晉十六國時期的北方,那就更亂瞭。隔幾年就要換一批統治者,你說這些地方的百姓該用什麼樣的貨幣呢?
北方當時基本沒有哪個政權有功夫鑄造新幣,因為他們還忙著收拾周圍的鄰居,壓根就靜不下心來搞經濟。
所以說北方當時基本上處於以物易物的狀態,頂多就是使用過去的五銖錢充數。除此以外,就算你發行瞭貨幣,老百姓們也很難認可。畢竟誰知道第二天皇帝會不會換個姓氏呢?
四、南北朝,似乎都處理不好貨幣問題。
北魏王朝建立以後,在太武帝拓跋燾的帶領下,逐漸完成瞭北方的統一。這個時候貨幣的問題,也就擺在瞭他們跟前。
拓跋傢族是鮮卑人,這幫人當時能學習漢文化,已經是很不容易的事情瞭,你讓他們來搞經濟?這不是為難人傢嘛!
首先,北魏沒有鑄錢經驗。其次,北魏缺少鑄錢所需要的材料。 所以說北魏一開始鑄造的錢幣,質量相當差。而且模仿起來十分容易。這直接導緻地方上私鑄成風,你還查不齣來個所以然,真夠要命的。
後來官府有瞭鑄錢經驗以後,沒想到民間的鑄錢經驗也跟著起來瞭。 好傢夥,孝莊帝元子攸時期鑄造的永安五銖,在市麵上齣現瞭十多種不同的款式,簡直讓人笑掉大牙。北魏的經濟也就這麼垮掉瞭。
北魏分裂成瞭東魏和西魏以後,基本還是延續北魏的貨幣政策。那些個半吊子貨幣,居然在這兩個王朝,繼續沿用瞭下來,真是活見鬼瞭。這段時間真的沒有一個靠譜的經濟學傢嗎?
東魏成瞭北齊,西魏成瞭北周以後,情況發生瞭變化。北齊還是過去那個老樣子,不過北周在經濟方麵有瞭突破。
首先,北周開始重點打擊民間私鑄錢幣的事件,抓到一筆,不是殺頭就是充軍。 而且花瞭大力氣去追查這類經濟案子。
其次,北周重點抬高瞭銅的價格,一旦銅價上去瞭,民間的存銅量自然就少瞭。 這麼一來私鑄之風也就減輕瞭。
再者,北周的鑄幣技術有瞭重點突破,比如說著名的翻砂鑄造工藝, 就首次在北周鑄幣時得到瞭使用。
此外,北周武帝鑄造五行大布。其實就是一種大錢,這玩意兒隻在內部流通使用,不允許流齣北周。 可北齊、南陳的錢,卻可以進入北周。這麼一來北周鑄錢資源越來越多,短時間內的確解決瞭鑄錢的問題。
所以說,北周在鑄錢方麵取得瞭短暫性的勝利。正是利用這種勝利,使得北周有瞭滅亡北齊的資本。
南朝就更彆提瞭,由於各種通貨緊縮,外加銅礦稀少,直接導緻五銖錢製度崩潰瞭。 宋齊梁陳四大王朝,全都隻有幾十年時間,還沒醞釀齣一個切實可行的貨幣政策,這一王朝就垮台瞭,你說他們怎麼發展經濟?
總結:良好穩定的貨幣政策,纔是製勝之道。
很多人研究曆史,把眼光隻放在瞭軍事層麵。認為打贏瞭勝仗,就是決定王朝興盛的關鍵。豈不知,在勝仗背後,有若乾成功的經濟政策在支撐著。
一個良好的貨幣政策,會讓本土老百姓對自身貨幣有著強大的自信。 這麼一來老百姓纔有乾勁兒。畢竟掙來的票子,是很耐花的!要是貨幣一天比一天不值錢,誰還願意拼死拼活地為那碎銀幾兩呢?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社會動蕩的重要時期,同時也是貨幣不斷減重的時期。朝廷為瞭自身利益或者為瞭士族利益,要麼不鑄錢,要麼就減重鑄錢。嚴重傷害的老百姓們的利益。
因此這一時期的老百姓,絲毫沒有安全感可言。越是這樣,就越容易造成不穩定。我認為正是這種惡性循環,纔造就瞭370年混亂的魏晉南北朝。
參考資料:《三國誌》、《魏書》、《晉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