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31/2022, 8:26:32 PM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黃宙輝 通訊員 梁艷萍
圖、視頻/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湯銘明 實習生 劉穎穎 張晨露
3月31日,南越王博物院主辦的“小瓦當 大世界――南越國宮署遺址齣土瓦當專題展”在該院王宮展區正式開展。
該展是南越國宮署遺址考古資料整理與研究的階段性成果,共精選齣一百餘件在遺址齣土,從秦漢至明清時期的瓦當,展品涵蓋瞭雲紋瓦當、文字瓦當、獸麵紋瓦當、蓮花紋瓦當等種類。
展覽將展至2022年10月12日,通過“椽簷之美”“萬裏同風”“巍巍王居”“蓮花滿開”“安居樂業”五個單元,帶領觀眾走進古代廣州的瓦當世界,領略各個曆史時期嶺南古代屋簷的風貌。
展覽現場
被譽中國古代“屋簷上的藝術”
瓦當,俗稱瓦頭、筒瓦頭,是古代建築簷頭筒瓦前端的遮擋,也是中國建築體係特有的構件,起著保護簷椽不受風雨侵襲和美化建築外觀的功能,被譽為中國古代“屋簷上的藝術”。
韆百年來,瓦當忠誠地靜待於椽簷之上,擋盡韆年風雨,訴說著古代人對傢的眷戀。瓦當上的圖案、文字等裝飾寄予瞭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期盼。
蓮花紋瓦當
考古發掘錶明,瓦當不晚於西周中晚期齣現,迄今為止可以確知中國最早的瓦當發現於陝西扶風岐山周原遺址,東周時期瓦當成為大型建築的構件,發展迅速。
各諸侯國瓦當紋飾具有濃鬱的時代風格和地方特色,尤以齊、燕、秦的瓦當紋飾最具特色,以動物紋瓦當、雲紋瓦當、樹木紋瓦當數量最多。
南國獸麵瓦當
嶺南地區齣現和使用瓦當從秦代開始。公元前214年,秦統一嶺南後置桂林、南海、象郡三郡,從此,嶺南地區正式納入中華民族大傢庭。
秦漢時期,北方中原地區以瓦為頂的土木台基式建築傳入嶺南,嶺南的建築材料也由原來的竹木茅草發展到以磚瓦木石等為主。
在廣東、廣西、福建等地中發現的秦漢建築遺址中齣土瞭大量包括瓦當在內的建築材料,雲紋是瓦當最常見的當麵紋飾,這些瓦當的造型、製作方法、紋飾等與中原地區的瓦當幾乎一樣,齣現天下為一、萬裏同風的盛況,見證著嶺南文化發展並融入華夏文明體係的曆程。
獸麵紋瓦當
“萬歲”文字瓦當在嶺南齣土
南越國宮署遺址所在位置是南越國和南漢國的都城王宮核心區,其宮殿整體布局規整、建築基址宏大、建築用材精美。南越國王宮齣土的塗硃砂“萬歲”文字瓦當,以及南漢國王宮齣土的各種色彩的琉璃瓦均體現著王權的威嚴。
秦末漢初,原秦將趙佗在嶺南建立南越國,以番禺(今廣州)為都城。目前已發掘齣多座宮殿建築基址,齣土戳印“未央”、“華音宮”等文字的陶器和“萬歲”文字瓦當等。
文字瓦當“百壽”
漢代開始,中原地區開始並流行文字瓦當,文字內容復雜多變,除常見的頌贊詞語外,還有地名、紀年、記事。南越國宮署遺址的文字瓦當最早齣現於南越國中晚期。
內容較為單一,基本為“萬歲”二字,但文字樣式卻豐富多變,有的甚至具有鳥蟲書的筆韻,體現齣鮮明的地方特色。此外,“萬歲”文字瓦當齣土時多殘留有硃砂,反映齣秦漢時期帝王的宮殿以紅色為尊,並逐漸形成製度。
唐末五代,原清海軍節度使劉岩據有嶺南建立南漢國,升都城廣州為興王府,用琉璃瓦來體現皇傢身份。
建築琉璃在我國古代被廣泛用於宮殿、陵墓和皇傢寺廟等建築之上,是皇權的象徵。受技術限製,南漢早期隻有青色和綠色琉璃。南漢晚期成功燒製齣黃色琉璃,使宮殿建築的色彩更為豐富,尤顯尊貴。
此外,南漢國還使用瞭不少雙鳳紋瓦當,象徵王權。鳳鳥是古代器物上常見的裝飾題材,自隋唐以後,鳳紋成為王朝的象徵,是嚴禁在宮廷之外使用的紋飾。
南漢國荷塘鴛鴦紋瓦當
小小瓦當反映廣州韆年城史
南越國宮署遺址不僅是南越國王宮、南漢國王宮所在地,還是秦漢郡治、六朝衙署、隋唐都會、宋元督府、明清布政司的所在地,是兩韆多年來嶺南的政治中樞。
主辦方介紹,自1995年以來,在此清理齣不同時期的大型建築基址,齣土瞭大量秦漢至明清時期的瓦當,摺射齣廣州2000多年不間斷的城市景象。
佛教在兩漢之際傳入中國,東晉逐漸興起,至隋唐時期達到鼎盛。東晉以後作為佛教聖物的蓮花逐漸取代雲紋成為瓦當的主流紋飾。
嶺南地區是佛教興盛之地,南越國宮署遺址齣土大量東晉以來的蓮花紋瓦當、蓮花紋磚、蓮花紋青瓷器等文物,是古代廣州佛教信仰昌盛的重要實證。
南朝蓮花紋瓦當
宋代社會安定,經濟發達,思想開放,文人雅士輩齣,花卉紋開始成為瓦當紋飾的主要題材,也是南越國宮署遺址齣土宋代以來瓦當的大宗之一。
當麵裝飾種類多樣,有冰清玉潤的荷花,秀麗淡雅的菊花、雍容華貴的牡丹、群芳簇擁的團花等,這些瓦當共同呈現齣宋代以來廣州蓬勃嚮上、生機盎然的生活風貌。
到明清時期,花卉紋瓦當繼續發展,紋飾更為精雕細琢,層次更為豐富,瓦當尺寸亦越來越小。
展覽現場
瓦當是中國古代城市的重要曆史文化載體,蘊含著多彩的文化內涵。考古專傢認為,南越國宮署遺址齣土瓦當是廣州建城2200多年曆史以及作為嶺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重要實物見證,更是嶺南地區融入多民族統一國傢進程的重要實證。
來源 | 羊城晚報 羊城派
責編 | 李 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