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4/7/2022, 11:01:29 AM
1869年8月7日,山東巡撫丁寶楨在親自驗明正身後,將內廷的總管大太監安德海處斬於濟南。從此,也為後世留下瞭一段膾炙人口的“誅殺安德海”事件。
問題來瞭,作為慈禧太後身邊的大紅人,安德海為何會落得如此結局?要迴答這個問題,還得從辛酉政變開始說起。
1861年8月22日,昏庸無能的鹹豐皇帝以31歲的“高齡”就駕崩於承德避暑山莊行宮,走完瞭自己毫無亮點的一生。據《清史稿》記載:
咯疾大作,令取鹿以供,倉卒不可得,遂崩。
鹹豐帝在臨終前,托孤於載垣、端華、肅順、景壽、穆蔭、匡源、杜翰和焦�v瀛這八人,安排瞭慈安太後和慈禧太後聯閤輔政。錶麵看來,他的政治遺囑和部署非常閤理,可以達到前朝和後宮相互製衡的目的。不過,由於雙方實力的極不對稱,這場權力的遊戲根本無法持續,甚至無法開始。
這“八大臣”長期被鹹豐皇帝委以重任,平時就非常的囂張跋扈。如今,又成為瞭顧命的輔政大臣,更加不把慈安、慈禧和幼帝放在眼裏,甚至敢於公開頂撞和斥責。據《清史稿》記載:
聲震殿陛,天子驚怖,至於啼泣,遺溺後衣。
為瞭扭轉這種被動局麵,慈安太後和慈禧太後決心共同進退,準備聯閤發動政變以消滅“八大臣”。不過,二人經過仔細盤算後卻發現沒有任何勝算,如果貿然行動很可能會自取其辱。
必須尋找外援,這是兩宮太後的一緻心聲!而外援的最佳人選就是恭親王奕�D,他既有能力,又有野心。
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鹹豐皇帝登基以來一直都在打壓和提防恭親王,生怕弟弟危及到自己的皇位。於是,他隻能從事一些齣力不討好的工作,比如鎮壓太平天國,比如媾和英法聯軍……,內心早已積蓄瞭太多的不滿情緒。
如何與尚在北京的恭親王取得聯係,成為慈安太後和慈禧太後的當務之急。如何纔能神不知鬼不覺地進行“結盟”?她們隻能利用身邊的宮女和太監去傳遞消息,安德海就成為瞭不二人選。
安德海是河北南皮人,不僅聰敏伶俐,而且在入宮前還讀過私塾,深得慈禧的信任,被親切地喚作“小安子”。據《清史稿》記載:
能講讀《論語》、《孟子》和諸經,藝術精巧,知書能文。
眼見機會難得,安德海立即主動請纓錶忠心,雙方可謂是“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一日,他與宮女發生衝突而被兩宮太後責打,更被“押迴”皇宮交由內務府嚴厲懲處。
就這樣,安德海終於“堂而皇之”地離開瞭承德,脫離“八大臣”的掌控後迴到瞭北京。很快,他秘密麵見瞭留在北京主持朝政的恭親王,還親自傳達瞭兩宮太後的口諭,要求立即著手準備政變事宜。
作為鹹豐皇帝的弟弟,恭親王奕�D獲準趕赴承德避暑山莊叩謁大行皇帝的梓宮。期間,終於有機會和兩宮太後當麵商議瞭政變的具體細節。據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中記載:
奕�D在熱河滯留六天,盡量在肅順等人麵前錶現齣平和的姿態,麻痹瞭顧命大臣。
根據滿清的祖製,大行皇帝的靈柩迴京時必須由新帝在城門外跪迎,慈安太後和慈禧太後藉此嚮“八大臣”施壓,要求帶著幼帝載淳先行迴京準備。最終,載垣和端華等人護送載淳和兩宮太後先行迴京,而肅順等人則親自護送鹹豐帝的靈柩隨後。
利用這個時間差,奕�D聯絡好僧格林沁和文祥等人開始緊鑼密鼓地準備,隻等兩宮太後和載淳迴京便擁立新帝登基。緊接著,還將之前擬定好的新年號“祺祥”改為瞭“同治”,取“一同治理”的含意。
同治帝登基後,兩宮太後立即以“擅改諭旨”和“力阻垂簾”的罪名將載垣和端華等人逐齣軍機處並且收押。等肅順等人護送鹹豐的靈柩迴京後,同樣也被問罪下獄,據《清史稿・肅順傳》記載:
肅順方護文宗梓宮在途,命睿親王仁壽、醇郡王奕�X往逮,遇諸密雲,夜就行館捕之。咆哮不服,械係。下宗人府獄,見載垣、端華已先在。
辛酉政變後,恭親王奕�D因為站隊正確而被論功行賞,成為瞭議政王大臣和領軍機大臣。同時,其餘的“有功人員”桂良、瀋兆霖、寶�]和文祥也被慈安太後和慈禧太後升任為軍機大臣,從此開始瞭垂簾聽政。
同樣,作為辛酉政變的“有功人員”,負責通風報信的太監安德海也被犒賞,以18歲的年齡就成為瞭總管大太監。從此以後,他變得狂妄自大起來,眼中除瞭慈禧太後外,甚至連慈安太後和恭親王也不放在眼裏,終於釀成瞭日後的悲劇。
滿清入關統治中原後,鑒於明朝宦官乾政導緻亡國的曆史教訓,對於內廷的管理非常嚴格。1653年,順治帝頒布瞭一道上諭:
宦官非經差遣不許擅齣皇城,職司之外不許乾涉一事,不許交接外官擾害民人。
1869年,也就是同治八年,宮中為瞭同治皇帝的成婚大典,許多事務都開始積極籌備。安德海認為這是齣宮活動和趁機斂財的機會,於是自告奮勇承擔瞭南下置辦龍袍的肥差,並且還得到瞭慈禧太後的口頭答應。
仗著慈禧太後寵信,安德海竟然忘乎所以,未經開具官方證明和文書就敢公然齣宮,而且還以“欽差大臣”的身份招搖過市。甚至於,他竟敢有意增加瞭馬車舟船的規模,搞得跟王公齣行似的,逾製之舉非常明顯。
等安德海耀武揚威抵達山東境內時,終於走到瞭生命的盡頭!因為,他碰到瞭“硬茬巡撫”丁寶楨。
丁寶楨是鹹豐三年的進士,丁憂期滿恰逢苗民教匪叛亂,積極在貴州招募民勇殺敵,被破格任命為嶽州知府。此人雖然飽讀詩書,但他從來都不是一個墨守成規和膽小怕事之人,多次因為軍餉問題而頂撞上司。
同治二年,丁寶楨被調任山東按察使,還得到瞭負責在此統兵的科爾沁郡王僧格林沁賞識。到瞭同治五年時,山東巡撫閻敬銘緻仕退休後,他順利接任瞭山東巡撫一職。
1868年,也就是同治七年,西路撚軍一路奔赴定州,導緻京畿附近都大為震動。丁寶楨親率一韆騎兵和三韆步兵星夜馳援,終於將撚軍擊潰,得到瞭同治皇帝的大力褒奬並且加封太子太保銜。
如果換成是彆人的話,即便不去巴結攀附安德海,也縱然不會與他為敵,更不會斬殺這位紅得發紫的太監總管。不過,丁寶楨卻不管這些,除瞭有膽量、有能力以外,他自己也是紅得發紫的地方大員。
安德海的一行人員“敲鑼打鼓”和“鞭炮齊鳴”進入山東泰安境內時,巡撫丁寶楨立即下令將其統統拿獲。同時,他還以“太監私自擅齣”的名義上報軍機處,等候朝廷的進一步指示。
當時,恭親王已經與慈禧太後交惡,更被對方藉機罷黜瞭議政王的頭銜。不過,依然還是領軍機大臣的他,立即將此事奏報給慈安太後定奪,完全不給慈禧任何補救的機會。據《清史稿》記載:
立命誅之。
接到旨意後,丁寶楨立即將安德海誅殺於濟南,很快就震驚瞭朝野上下。據《清史稿》記載:
至泰安,寶楨先已入告,使騎捕而守之。安德海猶大言,謂:“汝輩自速辜耳!”傳送濟南,寶楨曰:“宦竪私齣,非製。且大臣未聞有命,必詐無疑。”奏上,遂正法。
丁寶楨處死太監安德海,難道不怕慈禧太後記恨嗎?或許,他怕;或許,他壓根不怕。
首先,安德海實在是太過囂張瞭,但凡能收斂一些都不至於沒有轉圜的餘地。他以太監的身份違背祖製齣宮,而且還要多高調有多高調,任憑誰也不敢公開進行袒護和包庇。
其次,慈禧太後在當時還遠未到權傾朝野的地步,慈安太後始終都壓她一頭,牢牢掌握著“一把手”的大權。據《清史稿》記載:
東宮優於德,而大誅賞大舉措實主之;西宮優於纔,而判閱奏章,及召對時谘訪利弊也。
最後,慈禧太後深知真正推動此事的並不是丁寶楨,而是恭親王奕�D。自己尚不能完全離開對方在朝政事務方麵的幫襯,因此隻能選擇引而不發。
誅殺安德海以後,丁寶楨非但沒有被“穿小鞋”,反而得到瞭朝廷的嘉奬。光緒二年,他從山東巡撫升任四川總督並且受到瞭光緒皇帝的親自接見,被授予瞭太子少保和都察院右都禦史銜,同時兼任兵部尚書。
剛到四川履職時,成都城內存在著嚴重的盜竊搶劫等惡性案件,丁寶楨短短數月就將所有匪患掃清,甚至齣現瞭“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景象。而且,他還以巨大的決心和魄力整治腐敗和彌補虧空,終於贏得瞭慈禧太後的認可,並且親題“國之寶楨”這四個字以示褒奬。
1886年,也就是光緒十二年,丁寶楨在四川總督的任上去世,享年66歲。由於為官清廉,他非但沒有巨額的傢私,還將自己的俸祿都用於救濟百姓,故而齣現瞭“郊野祭吊,軍民悼哭”的感人場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