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3/2022, 8:21:50 PM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某一天,美國華盛頓聯邦政府的議事廳內爆發瞭激烈的討論聲。
聯邦政府眾多高層紛紛坐在會議桌兩旁,正就會議主題“
現在是否要趁機攻打蘇聯
”而展開瞭激烈的討論。
美國戰爭部部長高聲錶達著自己的觀點:“希特勒可不好打啊,蘇聯這次雖然贏瞭,但是損耗巨大,現在正是國力最弱的時候。而反觀我國,在二戰中雖然也有損失,但跟蘇聯比起來都不算什麼,
而且現在我國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都這麼強,完全可以與蘇聯打一仗!
”
話音剛落,議事廳內就有不少人齣聲附和,錶示支持:“我贊同,現在不打,等以後蘇聯緩過來瞭跟我們爭霸嗎?”
不過在一片支持聲中,有人提齣瞭反對的觀點:“我不這麼認為。從現在的形勢來看......”這一觀點也得到瞭不少人的支持。支持方和反對方各有各的道理,一時間誰也說服不瞭對方。
就在僵持不下時,美國總統杜魯門終於發話瞭:“我們不打蘇聯。”
反對進攻蘇聯的人提齣瞭什麼觀點呢?美國最後為什麼沒有打蘇聯?如果美國選擇進攻蘇聯,又會是什麼後果呢?彆急,下麵本文就給大傢來揭曉答案。
二戰中的損失,美蘇對比懸殊
1941年6月22日這一天,對蘇聯來說是曆史上永遠要銘記在心裏的一天。在這一天,蘇聯遭遇到“
滅國之災
”,德國軍隊在希特勒的命令下,齊齊齣動五百多萬兵力、四萬七韆多門大炮、近四韆輛坦剋、近兩百艘軍艦,以及五韆架飛機,對蘇聯進行瞭突襲。
短短半個月不到的時間,蘇聯紅軍的二十多個師就被打得潰不成軍,人員和武器裝備損失高達六成,蘇聯中部軍隊節節敗退,三十個師全軍覆沒,人員傷亡高達五成。兩個月時間內,蘇聯國土淪陷大半,對此,
希特勒直接囂張地喊齣要在三個月內滅掉蘇聯
。
9月30日,
德軍的火力攻到瞭蘇聯首都莫斯科,將近兩百萬人的軍隊以及上萬門大炮持續發起猛攻,幾天之內,莫斯科外圍就失守瞭
,蘇聯紅軍傷亡多達六十萬人。
就在這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
蘇聯領導人斯大林
站瞭齣來,親自公開嚮蘇聯民眾錶明瞭抵死抗戰,保衛首都的決心,極大地鼓舞瞭蘇聯士兵和民眾的士氣。至此,這場戰爭迎來瞭轉摺點。
敵人兵臨門前,國傢生死存亡之際激發瞭蘇聯民眾的愛國衛國之心,在斯大林的鼓舞下,蘇聯全國上下一心,爆發齣瞭頑強的作戰意誌
。而反觀德軍,一路勢如破竹的進攻讓他們極度膨脹,對蘇聯也起瞭輕視之心,這在戰場上可是大忌。
就這樣,蘇聯戰場的形勢漸漸發生瞭變化,德軍的進攻越來越難,從12月初開始,蘇聯發起瞭反擊。
隨後僅僅幾天,德軍就被打得退敗三百公裏
。這次的勝利極大地振奮瞭蘇聯的士氣,而後蘇聯一鼓作氣,對德軍發起瞭持續的猛攻,很快就將他們趕齣蘇聯的國土瞭。而後,戰場逐漸從蘇聯轉到瞭德國。
1945年4月的最後一天,德國首都柏林的國會大廈樓頂被插上瞭蘇維埃紅旗,德國敗局已定。不知道希特勒是不願麵對這個現實,還是不願嚮蘇聯投降,
他選擇當天在總統府持槍自盡
。而後5月9日,德國宣布無條件投降。
蘇聯曆時四年纔取得瞭這場戰爭的勝利,
從“亡國”的危機中解脫齣來
,這對他們來說本來該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然而,蘇聯沒有心情為這場勝利而慶祝,因為這樣的勝利是用慘烈的代價換來的。
在這場戰爭中,蘇聯損失的軍火有兩韆多列火車那麼多,飛機、大炮這些武器裝備也損毀不少,更不用說人員傷亡。
作為工業強國的蘇聯,國內七成的工業設施都被損毀殆盡。這樣的損耗實在是如心頭滴血般疼痛
。
與蘇聯損失慘烈不同的是,美國在二戰中迅速崛起。
在二戰爆發初始階段,美國並沒有參與其中,而是一直處於旁觀的狀態。它將目光瞄嚮那些被戰爭波及的國傢,嚮他們齣售大量的軍火武器。靠著軍火的齣售,美國迅速積纍瞭大量的財富,經濟總量一躍成為世界首位。
就在美國冷靜旁觀的時候,1941年12月7日,
軍國主義膨脹的日本竟然偷襲瞭美國珍珠港。日本估計是沉醉在擴張的美夢中醒不過來
,以為侵略美國是他們另一闆塊擴張的第一步。但卻不知,這實際上是他們噩夢的開始。
日本的偷襲激怒瞭美國,美國就此加入瞭戰場,對日本展開瞭瘋狂的報復。1945年8月6日和9日,
美國嚮日本投放瞭兩顆原子彈,巨大的蘑菇雲在日本上空升起,美麗又殘酷
。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
美國在這場戰爭也受到瞭一定損失,但是跟蘇聯比起來,就可以忽略不計瞭。相反,美國的國力不損反增。靠齣售軍火積纍的財富不可估量,工業和軍事也得到瞭快速發展,
直至二戰結束時,美國已經擁有瞭上百艘航母,上萬架轟炸機,軍事實力非常強大
。蘇聯跟美國的戰後狀態相比,簡直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彼時的美國已經隱隱地成為瞭資本主義陣營的霸主,而蘇聯是社會主義陣營的老大哥,可以想見,在以後,雙方一定是處於對立狀態的。那麼在二戰後處於優勢狀態的美國,為什麼沒有趁機攻打蘇聯呢?
美國放棄攻打蘇聯的原因
日本在偷襲珍珠港的時候絕對不會想到,此舉會導緻美國軍事實力大大增強。
美國為瞭反擊日本,對其製定瞭大轟炸的計劃,不誇張地說,美國以此為動力,馬不停蹄地生産製造各種武器裝備
,在二戰結束後,軍事儲備達到瞭驚人的地步,高居世界首位。但擁有如此強大的軍事實力的美國,並沒有對當時韆瘡百孔的蘇聯下手,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麵。
第一是美國內部反戰聲音不容忽視。在二戰中,美國加入戰場是被迫的,如果不是因為日本的侵犯,美國還會獨善其身,以旁觀者的姿態從中牟利。所以一定程度上來講,
美國參戰其實是無奈不得已而為之,經過四年戰爭,美國士兵和民眾都是身心疲憊的狀態
。
蘇聯和美國雖然是處於兩個不同的陣營,但是二者之間並沒有直接的利益衝突。
美國齣兵攻打蘇聯並沒有足夠的理由,如果貿然開火,彆說會受到國際輿論的譴責,就連美國民眾都會提齣抗議
。畢竟戰爭不是說說那麼簡單,是需要士兵們用鮮血和生命書寫的,而士兵在加入軍隊之前,首先是普通國民,他們的親友和他們自己都不願麵對犧牲。
第二個原因是美國不敢冒險。俗話說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雖然在二戰中,蘇聯損耗巨大,傷亡慘重,
可是二戰結束時,蘇聯仍有一韆多萬的兵力
。留下來的這些人經過戰爭的淬煉,都迅速成長,戰鬥力大大提升,遠不是一開始素質薄弱,被德軍追著打的時候瞭。
而作為一個工業強國,蘇聯的武器儲備自然是深不可測,即使在二戰中損失瞭大量的大炮、坦剋和戰機,
在戰後蘇聯仍然擁有數量不容小覷的武器儲備,再打一場也不在話下的
。
雖然美國的戰力以及炮兵裝備可能要強於蘇聯,但是蘇聯有一支裝甲部隊,在二戰的洗禮中成長為世界公認的最強部隊,對此美國也要掂量掂量。
二戰結束後,英美法蘇在柏林舉行聯閤閱兵,蘇聯將最新研發的JS-3重型坦剋拉齣來亮相,極大地震懾瞭其他三國
。
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美國還在打英國的主意。作為老牌資本主義強國,英國在二戰中的損失比之蘇聯還要更大,實力比戰前削弱瞭不少。但是二戰之前,
英國的殖民統治遍布全球,如果有足夠的休整時間,英國會憑藉這些殖民地迅速恢復,再次崛起,這明顯不是美國想看到的
。
如果這時美國分齣精力去攻打蘇聯,必然會是一場持久戰,那麼美國就沒有足夠的精力來對付英國,甚至可能到最後讓英國成為贏傢。
所以,頭腦清醒的美國權衡利弊之下,放棄瞭對蘇聯趁虛而入的機會,而是集中精力在瞭瓦解英國的殖民地上
。
看到這裏一定會有朋友好奇,如果美國當年真的頭腦一熱去攻打蘇聯呢?最後結果會如何,世界還會是現在的格局嗎?
美蘇開戰,兩敗俱傷是結局
從實際進攻操作上來分析,美國攻打蘇聯,可以選擇兩條進攻路綫。一條是從東歐攻入,一條是從烏剋蘭和白俄羅斯進攻。
而不管選擇哪條路綫進攻,美國都很難取得製空權
,對蘇聯進行大規模空襲。
雖然美國擁有上萬架轟炸機,但也不敢都派入戰場,因為蘇聯正等著他們這樣做。蘇聯的防空部隊在二戰中創造瞭輝煌的戰績,空軍中許多士兵都在二戰中成長為王牌飛行員。
而且更重要的是,蘇聯吸取瞭德軍突襲的教訓,建立起瞭一套成熟完善的防空係統,將全國都覆蓋其中,有超過五韆架飛機全天不停歇地處於
一級戰備狀態中
。
蘇聯當時投入使用瞭米格-15戰機瞭,恰好是美國B-29轟炸機的剋星
,如果美國的轟炸機飛入蘇聯上空,必然是要摺損在蘇聯土地上瞭。
有朋友一定會問,美國當時已經有原子彈瞭,不能像解決日本那樣,用原子彈對付蘇聯嗎?這裏我們來做一道簡單的計算題:日本的國土麵積有37萬平方公裏,美國用瞭兩顆原子彈解決瞭日本;蘇聯的國土麵積有兩韆兩百萬平方公裏,
但是到1947年美國一共纔有二十五顆原子彈,就算全部投放到蘇聯,估計也很難像對日本那樣重創蘇聯
。相反,蘇聯的防空係統會對美國造成巨大損失。
所以,如果二戰後美國真的趁機進攻蘇聯,必然不是輕鬆的一戰,肯定會付齣極大的代價,而蘇聯也會雪上加霜,
最終隻能是兩敗俱傷的結局
。
如果真是這樣,那英國就成瞭最後的贏傢。畢竟戰前英國在世界諸強中就排在第四瞭,而一旦美蘇兩敗俱傷,中國也疲於內戰,德國更是在二戰中遭遇瞭毀滅性的打擊,英國自然就脫穎而齣,成為新的霸主。這種情況下,世界格局會如何改寫還不可知。
顯然美國和蘇聯都不傻,清晰地預見瞭這種後果。所以雖然之後數十年美國和蘇聯一直處於對立狀態,但是
二者都默契地選擇冷戰
,而避免直接的火力衝突。因為他們都清楚,從最實際的利益齣發,這是最好的選擇瞭。
不過諷刺的是,後來蘇聯解體,美國失去瞭製衡它的力量,成為世界霸主後,就變成瞭手握戰爭的劊子手。
美國為瞭謀取更多利益,為瞭穩固自己的霸主地位,多次插手他國內政,挑起戰爭
。在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下,還有許多國傢和地區深陷戰爭的摺磨,這實在是令人不忍。
時代在發展,科技在進步,戰爭手段和武器裝備也在不斷迭代升級。現代戰爭的危害遠比以前的戰爭要來得大。要想遠離戰爭的威脅,就要努力發展自身實力,提升軍事實力和國防水平。
能戰纔能止戰,和平的錶象下並不平靜,要時刻居安思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