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27/2022, 10:36:06 PM
何 年顧虎頭,滿壁畫滄洲。赤日石林氣,青天江海流。锡飛常近鶴,杯渡不驚鷗。似得廬山路,真隨惠遠遊。
――這首《題玄武禪師屋壁》的題畫詩,是五十一歲的杜甫作於寶應元年,也就是公元762年。
經曆過安史之亂後,杜甫浪跡於四川,在流寓梓州期間,也就是如今四川綿陽三台縣,拜訪瞭一座玄武禪寺,杜甫在詩作中,藉來瞭兩位大神,來贊美這座禪寺中,一幅氣勢磅礴的壁畫。
第一句所提到顧虎頭,就是東晉的顧愷之,他字長康,小字虎頭,因此人稱顧虎頭。比杜甫早齣生400多年前的顧愷之,應是沒有到過三台縣的這座玄武禪寺。不過老杜年輕時,在南京的瓦棺寺倒是見過顧愷之的真跡,這番拉來他,隻是蹭下顧愷之的熱度,來贊美下那位不知名的畫作者而已。
末一句中,老杜所謂:“似得廬山路,真隨慧遠遊。”其中的慧遠,也就是在上一期節目中,嚮大傢介紹過的那位淨土宗大師慧遠,他和弟子宗炳等人,開拓瞭中國繪畫中“山水”這一美學概念,為此後中國山水畫的大發展,打下瞭理論基礎。
上一集內容,我們提到瞭從魏晉到南北朝時期,中國藝術史上的一些大神,包括王羲之、慧遠、陸探微、顧景秀、謝赫等人,在他們所留下的藝術作品和創作理論中,並沒有對竹給予特殊的審美關照。
據晚唐張彥遠的記載,陸探微作過一幅《孝武功臣竹林像》,顧景秀作過《王獻之竹圖》、《樹相雜竹懷香圖》,這些均無相關的圖像可考。對於畫作中竹的形象和創作技法,便無從聯想。
倒是比他們活動時間早一代的顧虎頭,還有一些後人摹寫的畫跡可以參考。
顧愷之在中國美術史上的地位,無論怎麼書寫也不為過。他性格詼諧,精通詩文。
在他那個時代,已經獲得很高的評價,時人稱他“纔絕、畫絕、癡絕”。因指揮過淝水之戰而名聲赫赫的謝安,也是多纔多藝,善行書,通音樂,被人稱作“江左風流宰相”,謝安非常自負,但他很看重顧愷之,認為他的畫:“以為有蒼生以來未之有也。”
宋人依據顧愷之原作,所作的《洛神賦圖》摹本,如今存世的有四件。分彆收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遼寜省博物館和美國弗利爾美術館,其中北京故宮藏有兩捲。這兩捲人物形象基本相似,景物有繁簡之分。此外,可供我們參考的圖像,也包括如今收藏於大英博物館所藏、唐人摹本的《女史箴圖》。
在這幾捲後人摹本中,人物與山川在不同的時空中交錯重疊,其中的奇花異石,怪獸寶船等各類景物錯落有緻、疏密得宜,整體呈現齣一種神秘的、攝人心魄空間美。
遺憾的是,這幾幅後人的摹本中,有鬆樹、柏樹、柳樹等各類植物齣場,並沒有竹的形象。
顧愷之在繪畫理論方麵也卓有建樹,流傳有《論畫》、《魏晉勝流畫贊》、《畫雲台山記》等,而在他的這些記載中也僅僅隻有一句提到如何畫竹:
“竹、木、土,可令墨彩色輕,而鬆竹葉�x也。”
可見,顧愷之關注過如何畫竹,將其歸於木、土一類的景色背景處理中,並且總結說齣畫竹杆時應墨彩色輕,竹葉色彩應濃。然而比照上述的畫跡,幾乎沒有呈現這一技法的對應圖像。
不過,您也許想到瞭,在上述這些畫傢之前、三國魏正始年間,不是還有我們所熟知的“竹林七賢”嗎?據說他們曾在當時的山陽縣的竹林之下喝酒縱歌,在後世畫傢為他們流傳下來的圖像中,能不能看到竹呢?
能。
後世畫傢中,至少從明、清以來,有關竹林七賢組閤在竹林中飲酒唱歌的圖像一直經久不衰,明代仇英、陳洪綬等人的同題材作品,直到近、現代畫傢冷枚、任伯年、張大韆、傅抱石等等筆下所作的“竹林七賢圖”,都是將他們放置於茂林修竹之間。
題圖 任伯年《竹林七賢圖》1881年作
然而,在距離竹林七賢時代最近、由南朝藝術傢留下的圖像中,卻看不到竹。
1960年4月,在南京西善橋宮山北麓的南朝貴族墓葬中,齣土過一組拼鑲磚印壁畫,此後又陸續在南京、丹陽一帶發現有五處南朝陵墓磚畫,這些磚畫的人物形象、構圖、風格基本相同,以南京西善橋齣土的磚畫藝術水準最高,這便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幅“竹林七賢人物組圖”。
西善橋齣土的壁畫原件,分布在墓室中的南北兩壁,各由近三百枚磚塊拼嵌而成,規格均為長2.4米、高0.88米,是同類磚畫中規格最大、內涵最為豐富、保存最為完好的一件。
這組鑲拼磚畫被命名為:《竹林七賢與榮啓期圖》,其模印磚畫由200多塊磚組成,分為兩幅,其一為:嵇康、阮籍、山濤、王戎四人,其二為嚮秀、劉伶、阮鹹加上春鞦時期的榮啓期。
南朝磚畫《竹林七賢與榮啓期圖》
畫中八位人物的衣紋綫條綿密緊勁,比較其中人物、樹木的錶現手法,有專傢認為該圖與《洛神賦圖》的風格接近,因此推斷此組磚畫的粉本齣自顧愷之;
但同時也有專傢認為,據《南史・齊本紀・廢帝東昏侯》載:南齊宮廷中即有“七賢”的壁畫,陵墓中的“七賢”壁畫正是宮廷“七賢”壁畫的挪置,而考慮到當時陸探微在南齊的極大影響力,這組《竹林七賢與榮啓期圖》的粉本,則有可能來自陸探微。
無論是顧愷之還是陸探微的版本,畫中八位人物都坐於樹下,這些樹木包括銀杏、鬆樹、槐樹、垂柳,卻並沒有竹。
作為分隔人物畫麵的這些植物中,有人認為其中一株位於榮啓期和阮鹹之間的植物,枝乾挺立,可能為“闊葉竹”,但這一說法顯得有些牽強。
而實際上,一些專傢考證所謂“竹林”七賢,並非活動於竹林之下,竹林應為地名。
近代學者陳寅恪認為,“七賢”的說法,源自《論語――憲問篇》。在《憲問》第37中記稱:子曰:“賢者避世,其次避地,其次避色,其次避言。”子曰:“作者七人矣”。
孔子認為賢達的人最高境界是避世,其次是逃避到另一個地方去,再次是逃避彆人難看的臉色,最次的是迴避彆人難聽的評價。隨後孔子說,這樣做的已經有七人,分彆是指:伯夷、叔齊、虞仲、夷逸、硃張、柳下惠、少連等七人。
陳寅恪在《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清談誤國》一節中提齣,應該是先有“七賢”而後有“竹林”。“七賢”的命名源自《論語》中“作者七人”的提法。
陳先生認為,在西晉末年,僧徒中流行“格義”的風氣,“格”意思是比較或度量,“義”則指某一事物的名稱、項目或者概念。所謂“格義”,意思就是用比較和類比的方法來解釋、說明和理解跨文化背景中的一些概念。
狹義的“格義”,特彆是指陳先生所提到的西晉末年、東晉之初這段時間,印度佛學初傳入我國後,人們用本土儒傢、道傢思想來解釋佛學的格義。
而“竹林七賢”也就是用中國傳統文化中“七賢”的固有說法,加上天竺“竹林”之名,因此有瞭“竹林七賢”這一中國人更能接受的說法。
有關竹林,則來自佛教中的竹林精捨。據佛教傳說,釋迦牟尼一開始宣揚佛法時並沒有固定的場所,後來纔有瞭竹林精捨,逐漸發展為此後佛教寺院的前身。當佛教傳到中國後,一些道傢建築,也取名為“竹林精捨”。
依據陳寅恪先生的觀點,竹林七賢居無竹,或者並不強調他們隱逸與“竹林”之中,從上述南朝的這組磚畫像中,也是獲得瞭佐證。
不受魏晉、南北朝人們待見的“竹”,到瞭唐朝會擺脫它長期跑龍套的丫鬟命嗎?且待下迴再為您分享。
本文為“午後品味”和“船長讀畫”聯閤齣品的中國美術史係列語音類節目,歡迎收聽。
附錄 :
1,文中提到杜甫青年時曾在南京目睹顧愷之畫跡一事,見杜甫所作《送許八拾遺歸江寜覲省,甫昔時嘗客遊此縣,於許生處乞瓦棺寺維摩圖樣,誌諸篇末》:
詔許辭中禁,慈顔赴北堂。聖朝新孝理,祖席倍輝光。
內帛擎偏重,宮衣著更香。淮陰清夜驛,京口渡江航。
春隔雞人晝,鞦期燕子涼。賜書誇父老,壽酒樂城隍。
看畫曾飢渴,追蹤恨淼茫。虎頭金粟影,神妙獨難忘。
2,晚唐張彥遠為我們敘述瞭中國山水畫的發展曆程,對顧愷之等人的畫作做齣瞭總結,其中提到:
魏晉以降,名跡在人間者,皆見之矣。其畫山水,則群峰之勢,若鈿飾犀櫛。或水不容泛,或人大於山,率皆附以樹石,映帶其地。列植之狀,則若伸臂布指。詳古人之意,專在顯其所長,而不守於俗變也......由是山水之變,始於吳、成於二李。樹石之狀,妙於韋��,窮於張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