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5/3/2022, 8:28:23 AM
國內的房地産市場不再像過去那般熱論瞭,那時候老百姓都在討論,買瞭房漲瞭5%、10%、20%、30%越說越興奮,那個時代真的是買到就是賺到。
1998年,國內房地産迎來首次“房改”,全國平均房價不足2000元,2021年全國平均房價已經突破萬元每平米,在過去的20多年時間中,不少人賺得盆滿鉢滿,甚至有部分人群實現瞭財富自由。
房地産不可能持續性地漲下去,在2021年就發生瞭較大的波動,上半年市場比較火爆的上海、閤肥、重慶、杭州、北京等多個城市成交量節節高攀,到瞭下半年市場迎來瞭大降溫。
2021年的降溫一直蔓延到2022年,眾多老百姓拍手叫好,房價持續降溫,未來降價的可能性就會越大,現如今市場處於“冷”。經濟學傢馬光遠曾說過,房地産不能齣現過冷也不能齣現過熱,如今市場齣現大降溫,當然是要推動市場迴暖。
相關的機構公布瞭,截止到4月底,全國有80個城市對曆史政策進行鬆綁,鬆綁、限購、限貸、限價、下調首付比例、下調貸款利率、降低工資金比例,發放購房補貼,增加貸款額度,太多太多這些利好房地産的政策瞭,齣台這座城市也是我們常見到的大城市,如鄭州、南昌、安徽、重慶、駐馬店、北京、昆明、上海、佛山、東莞、深圳、廣州等。
有不少人都解讀為樓市將要成為2014年巔峰,無論是庫存量還是樓市推動政策都於2014年像極瞭,會不會迎來2014年那樣的爆發力答案是並不可能的,看看成交數據就知道瞭。
根據公開數據顯示2021年8月份新房和二手房成交價格持續下滑,年末成交單價已經跌到9500元每平米,較去年年初下跌幅度15%,全國70個中大型城市中新房價格迴落的城市一度接近7成,二手房的價格迴落。更是接近9成房地産企業為瞭迴籠資金都選擇降價銷售降價的幅度並不像過去一樣的套路降價,而是直接迴落5%、10%、20%、30%。甚至有部分地方都已經齣台瞭“限跌令”。
根據國傢統計局公開數據顯示第一季度商品牌銷售麵積為31046萬平方米,同比下降13.8%,住宅麵積下降18.6%,商品房銷售額度為299655億元,下降幅22.7%,住宅銷售額度下降25.6%,看到這裏應該沒有人說“技術性調整”瞭吧!
除瞭樓市遇冷以外還有一個明顯的特徵,北方城市房價似乎齣現瞭“集體失守”的問題。
根據中國房價行情網公開數據顯示,2022年2月份:張傢口房價環比迴落3.57%;棗莊房價環比迴落5.07%;唐山房價環比迴落3.67%;瀋陽房價環比迴落3.52%;廊坊房價環比迴落6.61%;石傢莊房價環比迴落3.56%;連雲港房價環比迴落9.69%,除瞭這些城市以外,周口、駐馬店、鄭州、天津、北京、青島、濟南等多個城市都齣現瞭“陰跌”。
北京距離房價最高點迴落15.8%;天津距離房價最高點迴落21.8%;石傢莊距離房價最高點迴落18%;鄭州距離房價最高點迴落13.1%,另外鄭州與天津兩個國傢中心城市居然齣現瞭一成首付。
北方多個城市房價“集體失守”三個原因。
1、樓市的調控政策持續加緊
2016年首次提齣“房住不炒”,經過多年時間的調控,樓市政策持續的收緊,特彆來到瞭2021年樓市調控次數,全年達到瞭651次,相比2020年增加瞭33%,全麵刷新紀錄,不僅如此,更是首次齣現金融層麵上的調控,比如三道紅綫、兩道紅綫、二手房參考指導、限購、限貸、限價、限售。
剛開始很多老百姓都認為,此次的調控隻不過是暫時性的降溫,迴看2016~2021整體的房價漲幅也驚呆瞭眾人吧!
2016年全國樓市迎來普漲,平均房價達到瞭6797元每平米,根據易居研究院公開數據顯示,2021年平均銷售價格為10,218元每平米,整體房價漲幅達到瞭50%,這僅僅隻是平均數值而已,根據貝殼研究院公開數據顯示全國65城平均房價為17,388元每平米,4個一綫城市平均房價6.5萬元每平米;平均房價突破2萬元每平方米的城市有20個;平均房價突破1.5萬元每平米的城市有34個;平均房價突破1萬元的縣城有103個。
不過2022年的基調是不一樣的,雖然政策有所放鬆,但是底層邏輯不再利用房地産刺激經濟增長,並沒有發生改變,所以房地産不會齣現大幅度波動。
2、人口數據在不斷發生變化
第7次人口普查中的數據發現,我國的人口正在傾嚮於長三角和珠三角這兩大城市群,數據顯示黑龍江在過去的十年時間中,人口流失超過600萬人,東北三省在過去10年時間中人口流失超過1,000萬人,人口在不斷的流失過程中,意味著購買力也在持續的輸齣。
全國4個一綫城市,有三個在南方,15個新一綫城市,有10個在南方,由此可見南方的整體實力相對來說在逐步的提升,全國前十GDP排行榜當中,北方城市僅剩下北京上榜。
為什麼人口更傾嚮於南方城市?
南方整體的氣候比較適閤宜居;
北方主要以重工業為主,當代年輕人更追求高新科技、商貿、金融等行業;
南方的可持續發展潛力,可持續深挖,都想來到繁華的地區分一杯羹。
3、經濟差距以及改善型住房需求
在全國養老宜居城市當中更多的都傾嚮於南方城市,如惠州、珠海、攀枝花、無锡等眾多城市其中三亞是神一般的存在。
根據相關的數據顯示,三亞的商品房銷售,有50%都是由東北三省的人購買。
從央行公開數據顯示,國內的城鎮居民住房率達到瞭96%,戶均1.5套說明國內的剛需購房人群已經並不像過去那麼追捧房地産。國內房地産市場也齣現瞭嚴重的供大於求,目前我國商品房待銷售麵積達到瞭6.2億平方米,已經創下瞭2014年“去庫存”政策以來的最高水平,廣義庫存量更是達到瞭38億平方米,假設一套房子100平米計算,3,800萬套房子也可以滿足過億人群的住房需求。
如此多的房産,未來又有誰來接手呢?不要想著有太多的新生人群來接手瞭,自2016年以來,我國人口就已經齣現瞭5連跌的局麵,2021年齣生人口僅為1,062萬人口,齣生率僅有7.52‰,以這樣的速度增長下去,我國的人口會齣現負增長。
隨著房價不斷上漲,當前樓市已經齣現瞭“擊鼓傳花”防止在有錢人之間不斷地流動,未來沒有人接手,那又該如何麵對正如央行原副行長吳曉靈,所提到的那樣。
泡沫中狂歡的日子不多瞭,做好潮水退卻後的準備是每個國傢每個人都要麵對的現實。
適當的把控平衡點,纔能讓房地産更平穩健康的發展,如果房地産齣現瞭暴漲或者暴跌,對於社會的衝擊可能比想象中還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