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7/2022, 4:16:26 PM
“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元末・阿魯圖《宋史》
古往今來,中國的儒傢之道教導一輩又一輩的華夏子女,
儒傢之道核心為“仁”,圍繞此所衍生的孝道,友愛待人,尊老愛幼,見義勇為等優良品質,
深深紮根於每一位中國兒女的心裏。儒傢之道的熏陶,對社會整體的道德素質水平有著巨大影響。
從古至今,見義勇為之事有許多。
其一為“漂母飯信,非為報也”。傳說,在外流蕩的韓信曾在一座城下釣魚,到中午吃飯的時候找不到可以吃飯的地方,感到飢腸轆轆。恰好這個時候河邊有一群老婦人正在洗衣服,有位老婦人看見這個青年非常飢餓的樣子,引發她的惻隱之心,想著自己的傢境雖不富裕,但還是能讓青年吃上幾口熱乎飯菜。於是她接連十幾天都把自己的飯菜親自拿給韓信吃,韓信接過時心裏萬分感動,非常感謝老婦人的慈愛之心,發誓日後一定要重謝這個老人。老人聽後非常生氣地說道:“我不過是可憐你,纔會給你飯吃,從未指望你報答我,你以後需要做的是,大丈夫要自己養活自己”。
其二為“武鬆醉打蔣門神”。武鬆被發配孟州之時,遇到孟州小管營施恩,施恩在孟地開瞭個"快活林"酒傢,沒料到卻被蔣門神奪走,武鬆因為施恩以前的知遇之恩,就到快活林去鬧事,幾拳就將蔣門神打倒,蔣門神被迫歸還強搶而來的"快活林"酒傢。除開這些,當然
更為流傳的故事――“司馬光砸缸”,描寫的是一個少年見義勇為、勇救夥伴的故事。
“司馬光砸缸”講述一群小孩子在假山旁邊玩耍,被假山旁邊的大水缸給吸引,無奈水缸太高,有一個小孩就想爬上假山去瞧瞧大水缸裏有什麼,卻失足跌落水中,被水淹沒,見到這個景象,其他的小孩子全都被嚇跑,唯獨司馬光一人在認真思考救人之法,想到辦法後的他,當機立斷拿石頭砸開缸,水從而流齣,小孩纔得以活命。
這個故事極為形象的展現瞭司馬光的機智勇敢,司馬光砸缸傢喻戶曉,他救的小孩是誰?老師為什麼不講?
司馬光為何人
司馬光,世稱涑水先生,他的父親是是皇室藏書閣中極其重要的學士
,他對司馬光一生的品行,學問,為官之道都有著巨大影響。
司馬光不僅聰慧好學,七歲就可以熟記並且理清《左氏春鞦》的脈絡,
而且他還具備諸多優良的品格
,他一生低調淡泊,小時候會因為害羞而脫掉長輩給他穿的華美衣裳;在自己官拜宰相時,讓傢裏的老僕稱他為秀纔而非大相公;他誠實守信,在傢裏賣馬的時候,他的馬兒在夏季曾患肺病,他也叮囑管傢如實告訴買主;他一生與妻子相濡以沫,婚後三十餘年,妻子仍然無所齣,他也堅持履行
“一世一雙人”的承諾
。
在身居高位的父親的影響幫助下,司馬光早期的仕途順風順水,多次受到皇帝的嘉奬贊賞;但司馬光為官期間並非一直如魚得水
,
因反對熙豐變法,司馬光多次在宋神宗麵前,與主張變法的王安石爭吵,無奈
宋神宗選擇支持王安石,司馬光隻得悻悻而歸
。失敗後的司馬光漸漸放下心中的江山社稷,不願繼續為政,遂拒絕朝廷為其安排的職位,自選退居洛陽。
宋神宗駕崩之後,司馬光重新迴朝,被朝廷授予各類官職,
讓其主持朝政,掌權後的他第一時間廢除熙豐變法的諸多內容。
他一生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是名副其實的四朝元老;
他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在逝世之後被追封為太傅,賜名範文正公。
去世後,他的靈柩被送往夏縣途中,沿途的人們紛紛罷市,前往憑吊,
百姓們扶老攜幼,街巷號哭,個個悲痛欲絕誠,似痛失自己的親人。從這以後,全國各地形成一個傳統,每個人的傢中必掛一幅司馬光的畫像,吃飯前一定要先祭祀他。司馬光一生為民做事,剛正不阿,被百姓深深愛戴。
司馬光一生為人所稱贊的事數不勝數,其中包括著名司馬光砸缸救人事件,那砸缸所救的孩子是誰呢?
所救之人――“上官尚光”
據史料記載,司馬光砸缸所救的那姓上官,名尚光
,他的傢族是舊時的名門望族,在光山縣擁有較高的地位與話語權。
那時司馬光的父親司馬池被調到光山縣做官,結識上官一族,
並因其族勢力龐大,便和之多多交好,兩傢從那時便有一定的交情,司馬光因此和上官尚光就成為瞭兒時的玩伴。
在司馬光機智砸缸,勇救上官尚光一命之後,上官傢族在傢譜裏專門詳細記載瞭此事,待上官尚光成年後,在居住的城西龍堤南坡建亭曰“感恩亭”
,用來紀念司馬光的救命之恩。
上官尚光長大後,經過科舉入朝為官,始終是司馬光的堅定支持者
。在熙豐變法期間,司馬光與王安石持有不同的政治意見,王安石是極力主張變法的,所以司馬光幾度上書反對新法,而
當時執政的宋神宗非常信任和器重王安石,司馬光所在一派自然而然被朝廷棄用。哪怕是在那樣艱難的局麵,上官尚光也始終與司馬光持一樣的意見
,在司馬光飽受朝廷其他官員排擠的時候,也一直站在他身後。從救命之情到一生友誼,司馬光與上官尚光的一生之交可謂典範。
不講之原因
為何提及司馬光砸缸故事的時候,隻會想到救人的司馬光,而忽略故事的另一個主角呢?首先得知道,如果要保證故事的廣泛傳播性,就得抓住故事的核心內容。
針對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它的核心內容是通過講述在自己的玩伴落水之後,司馬光錶現很沉著冷靜,
臨危不亂想齣砸缸的辦法,從而拯救瞭自己朋友的故事
。
它被廣泛傳播的原因,在於通過它能告訴小朋友:在麵對問題時要保持鎮定,通過智慧解決問題。
其次對於被救齣的上官尚光,曆史上還是有記載的
,隻不過因為司馬光一生官至宰相,還花15年的時間編撰瞭一本曆史著作――《資治通鑒》,是一個光環滿身的人。
與司馬光相比,上官尚光就顯得普通很多。另外,從砸缸事件的故事性來說,如果強行插入被救之人上官尚光的名字及他的人生事跡簡介,可能會給人一種畫蛇添足的感覺。
故事的受眾是還無法辨彆是非對錯,一張白紙般單純的孩們,被救之人的名字和事跡等相關信息,就顯得沒那麼重要,這些也就是老師們不會刻意提及上官尚光名字的原因。
結語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是瞭解司馬光的一把鑰匙
,
至於故事隻講司馬光而不提上官尚光,
並不是刻意隱瞞,隻是沒有必要。
司馬光一生在政治,文學,傢庭各個方麵,皆受世人極高評價。窺其一生滿滿的成就,發覺其救人事件也許他一生建樹中最微不足道的部分,但卻流傳甚廣。除開教育所需,也有其他各方麵的因素導緻而成,現當下見義勇為之風與古時對比,似有退步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