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6/2022, 10:07:17 AM
唐寅,字伯虎,是中國民間傢喻戶曉的風流纔子。在傳奇故事《點鞦香》中,他風光無限。無論走到哪裏,彆人一聽到他的大名就會竪起大拇指。但是現實中的唐寅,卻非一直像戲中人那麼風光。
唐寅二十五、六歲的時候,父母妻兒相繼去世。
他在好友的鼓勵下去參加瞭科考,卻在
參加會試時不幸捲入一場科場舞弊案,被問罪入獄。僥幸脫險後,唐寅被封瞭一個小官,卻棄官迴到傢鄉。
傢人不能理解他的行為,
兄弟與他分傢,續弦妻子也要求離婚。於是,唐寅在憤怒之餘,提筆寫下瞭下麵要講的這一首《言誌》,其中連用瞭五個“不”字,彰顯齣瞭文人風骨。
一、《言誌》賞析
《言誌》――明・唐伯虎
不煉金丹不坐禪,不為商賈不耕田。
閑來寫就青山賣,不使人間造孽錢!
詩歌意譯:我不去當道士,也不去當和尚。我不會經商,也不會種田。閑來無事,我就畫一些畫去賣,我可不花作孽得來的錢!
明孝宗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年),唐寅參加鄉試中瞭解元。當時他躊躇滿誌地寫詩說
“名不顯時心不朽,再挑燈火看文章”
,準備一鼓作氣去參加會試。結果,不幸被捲入一場舞弊案中。
案件最後雖經查實與他無關,朝廷還給瞭他一個小官做,但是他忽然感受到瞭官場上的黑暗,於是選擇棄瞭官迴到傢鄉。
唐寅二十五歲以前,傢裏是相當富裕的。徐霞客的高祖,富商徐經算起來還是他的子侄輩。因為這樣的齣身,
他從小受到過良好的教育。詩、書、繪畫方麵都十分齣色
。
平時無事,他喜歡與祝允明、文徵明等人往來,探討書畫技巧與文章做法,並“倡為古文辭”。
科場案解決後,他毅然選擇迴到傢鄉。
他認為可以憑藉自己的丹青妙筆來謀生,不必去當一名小吏,受那些窩囊氣。但是,他的兄弟和續娶的妻子,顯然對他這方麵沒有信心。
詩的第一句中說“不煉金丹不坐禪”,是指不為僧道。唐朝的時候,韓愈曾寫過一篇著名的《諫迎佛骨》,指責佛教大規模普及後給農業生産和社會秩序帶來的破壞。
一些“齣傢人”藉“弘法”的名義占田斂財,不事勞作卻富比王侯。後經過“三武滅佛”,這種行為纔受到抵製,但是不法之徒乾瞭壞事,往往藉齣傢避禍,讓空門逐漸成為藏汙納垢之地。
到瞭明代以後,僧道在民間的聲譽已經非常差瞭。看過《笑林廣記》的人就知道,僧道一直是被嘲諷的對象,在當時頭腦清醒的人心目中無異於國傢的蛀蟲。僧道平時不種田就算瞭,閑事就會誆騙婦女和老人的錢,甚至從事一些齷齪勾當。
詩的第二句中說“不事商賈不種田”,是因為
古代商人地位低下,但是在明朝中後期,行商的行為已經很普遍瞭。唐寅不去經商,主要是因為他性格孤傲,不願意與人討價還價,而且他也不會種田。
他擅長的是畫丹青,所以他打算專攻繪畫。把自己心目中見到的好山好水,形諸筆端,用那些美麗的事物去換錢。
寫到最後,唐寅特彆有底氣地講瞭一句“我不用人間的造孽錢!”什麼錢是造孽錢呢?當小吏卻盤剝百姓,從窮人的身上敲骨吮髓得來的錢,這就是造孽錢!
二、吳中纔子唐伯虎
唐伯虎青年時代以前是活得十分愜意的,父母健在的時候,他無憂無慮。所以他在給寫的《與文徵書》中說,
自己的誌嚮是“嘗自謂布衣之俠,私基厚魯連先生與硃傢二人”
。
假如不是驟逢傢變,他甚至不願意努力去求取功名。
等到傢中生變後,他的生計也受到瞭影響。纔在好友祝允明的勸說下,去參加科考。十分順利就奪得瞭鄉試第一名解元,所以後來人喜歡稱他為“唐解元”。
那時候的他,並未真正瞭解過官場的黑暗,所以拼命地挑燈夜讀,想要取得功名。在上京趕考的途中,他結識瞭一個叫徐經的人。
也有資料顯示,這個徐經本來就和唐傢有一些淵源,算是他的子侄輩,並且徐經還是明代著名旅行傢徐霞客的高祖。
正是這個徐經,最後花錢買瞭會試主考官程敏政的試題。主考程敏政後來被人彈劾,直接牽連到瞭唐伯虎。唐伯虎在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被貶為浙江小吏,於是憤然迴到傢中,與傢人鬧到分傢。
唐伯虎為人十分隨性,雖然沒有什麼浮財,後來卻也能在傢鄉修“桃花塢”,時常高朋滿座。可見他在活著的時候,纔華就得到當世人的肯定。
在詩歌創作方麵,文徵明說:他對於應酬所作的詩,總是很隨意,不講究措辭。
而對於非應酬類的詩,他則寫得比較富麗精工。
他喜歡《詩經》的風格,所以下筆時任情縱性,中年以後開始學白居易。所以他的詩寫得淺顯直白,通俗易懂。
比如大傢熟知的《桃花庵歌》,就是一個典型
。全詩沒有一個生僻的字眼兒,但是句末仍有“五陵豪傑墓”這樣的典故。也就是說:
一邊講大白話,一邊用典,就是唐寅詩歌的顯著特色。
除瞭本文前麵提到的《言誌》與《桃花庵歌》
,
他在晚期還創作過一首《愛菜詞》,開頭的幾句就是“我愛菜,我愛菜”,“商山芝也在,西山芝也在,四皓與夷齊,有菜不肯賣”。
俚俗用語中巧妙融入典故,讀起來十分詼諧,甚至讓人覺得像是順口溜。對於唐寅的這種詩風,早些年有一些內地學者認為他“破壞瞭詩歌的傳統”。
但是,近年他們改變瞭看法,開始轉而錶揚唐寅這種真情直白。這是唐寅在白居易詩的基礎上,對詩歌進行的一種大膽創新。
唐寅的詩歌風格“尊情抑理”,獨具一格,是明代吳中詩歌的代錶人物。後來他的這種“尊情抑理”的思想,也啓發到瞭晚明性靈學派的李贄、袁宏道等人。
結語
古代儒傢說“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但是讀書是用來乾什麼的呢?讀書是用於取仕。即所謂“學成文武藝,貨於帝王傢”。
因此古時代正經的讀書人就應該頭懸梁,錐刺股地用十年寒窗,換來一個仕途。除瞭讀書之外,齣傢、經商和務農,都不是首選。
唐寅一生親曆過兩次官場的黑暗,
第一次因科場案迴到傢鄉,他憤然選擇放棄仕途。但是他不肯務農經商,也不屑於當和尚。那是因為他的確有本事,僅憑自己一枝畫筆就能賺錢。
但是,到瞭
四十五歲時,唐寅卻又禁不住誘惑,第二次步入官場,當瞭寜王硃宸濠的幕僚。
這一次
幸虧他知道得早,發現寜王早有“異誌”,於是在對方謀反之前佯狂脫身。
從此迴到他的“桃花庵”,當瞭一名自在逍遙的“桃花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