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5/6/2022, 11:11:52 AM
我們今天和大傢聊一下, 日本為什麼敢對美國開戰?我們現在迴過頭來看,會覺得日本當年對美國開戰,真是吃瞭熊心豹子膽瞭,到底是誰給瞭日本這麼大的勇氣,難道是梁靜茹嗎?但是如果時間迴到1941年,我們去看看日本人當時的邏輯,就會發現,其實他們是有非常充足的道理和美國開戰的。
第一點:日本有以下剋上、以弱勝強的傳統
我們知道,在日本戰國時期就經常齣現下剋上,就是實力弱小的大名或者大臣,把實力強大的給吃掉瞭。像齋藤道三、北條早雲、毛利元就是啊,這幫人當年不都是下剋上?雖然風險很大,但是收益也很大。日本整個帝國在明治維新之後的發展道路上,也多次齣現瞭下剋上。
第一次就是大傢非常熟知的中日甲午戰爭。這場戰爭之前,其實清朝在紙麵實力比日本要強大,我們知道日本是1868年纔明治維新,到1898年,不過纔過瞭三十多年的時間,雖然社會發生瞭巨大的變化,但是和東亞老大哥清朝相比,還是有一定差距的。
就單單拿海軍來說吧,當時清朝李鴻章主力發展的北洋海軍紙麵實力在東亞算是最強大的艦隊,不管怎麼說至少有兩艘從英國引進的鐵甲艦“定遠”和“鎮遠”。日本本身是沒有鐵甲艦的,隻是有一些所謂的巡防艦。從紙麵實力上來說,日本當時的海軍是比不過清朝的,但最後日本勝瞭。有訓練方麵的因素,有速射炮的功勞,有體製上的原因,我們以後會單講。
甲午戰爭的結果就是日本下剋上以弱勝強戰勝瞭清朝,獲得瞭2億多元的賠款,這對於日本的發展來說是起瞭巨大的作用,日本用當時清朝的賠款大力發展自己的工業。
第二次下剋上,就是1904年的日俄戰爭。我們知道當時的沙俄再怎麼說也是一個實力強大的帝國,它的遠東艦隊也好,波羅的海艦隊也好,黑海艦隊的海軍實力,都遠遠在日本之上。但日本就是敢打這麼一場下剋上的賭博式戰爭,最終在旅順之戰和對馬海峽之戰,殲滅瞭俄羅斯的遠東艦隊以及波羅的海艦隊。在日俄戰爭中徹底打敗瞭看似非常強大的沙俄,奠定瞭自己東亞霸主的地位。從此沙俄一蹶不振,幾年後從曆史舞台上退場瞭。
所以我們看日本的曆史,就會發現就是在不斷地下剋上,不斷地憑藉自己較為弱小的實力,擊敗實力更強大的對手,到二戰之前的時候,日本已經是東亞霸主。這個時候日本再往下走,就已經沒有對手瞭,那就是嚮太平洋上的美國挑戰瞭。
當年比不上清朝,不也打敗瞭清朝麼?比不上沙俄,不也打敗瞭沙俄瞭麼?我們現在和美國有差距,但是我們日本武運長久,打美國也沒問題!
第二點:從戰略發展空間看日美必有一戰
日本當時麵對兩個發展方嚮,一個是北進,打的是蘇聯;另外一個呢,就是南下控製太平洋,就必然會和美國發生衝突。我們知道在1938年發生瞭諾門坎戰役,就是在外濛古和東北交界的地方,日本和蘇聯打瞭一場,日本沒有打過。其實蘇聯遠東地區沒有多少戰略資源,你打到西伯利亞,也隻有石頭和森林,你說你打瞭這麼大塊的地方怎麼辦?沒有太多的戰略價值,而日本當時最需要的石油和橡膠資源都在太平洋上。
其實,日本國內在關於打美國還是打蘇聯一直存在分歧,特彆是在6月22日希特勒突襲蘇聯之後,當時的外相鬆岡洋右,就建議立刻北上進攻西伯利亞,但遭到瞭軍方反對。因為陸軍70%的兵力現在都在中國戰場,是沒有足夠的兵力對蘇聯宣戰的。海軍也不乾啊,你們打蘇聯瞭,我們海軍乾啥啊,難道組團去北冰洋看北極熊麼?
當時,日本天皇召開禦前會議,經過激烈辯論之後,大傢還是同意,南進太平洋,不管蘇聯瞭。日本軍方的高級人士一直認為,沒有必要進攻蘇聯。假如德國取勝,日本將會在遠東坐收漁翁之利,到時候西伯利亞還是我們的。14天之後,當時支持北上蘇聯的鬆岡洋右就被排擠齣內閣。
但其實說句實話,正是因為日本不打蘇聯,蘇聯纔把遠東的部隊調到西綫,以3比1的傷亡比,勉強頂住瞭德國的攻勢。換句話說,如果日本選擇瞭北上進攻蘇聯,而不是這麼著急南下太平洋和美國開戰,那麼1942年蘇聯可能就危險瞭,德國日本平分歐亞大陸,這個時候日本再迴過頭來控製太平洋,可能曆史就會被改寫瞭。當然我們這是事後諸葛亮。
第三點:德國在歐洲的勢不可擋導緻日本的樂觀情緒
希特勒在1940年5月迅速取得的對荷蘭和法國戰爭的勝利,而且1941年打起蘇聯也是毫不手軟。這個時候,日本的很多將領都覺得,既然希特勒可以打敗法國,橫掃歐洲,那麼我們日本打敗美國也不是什麼問題。
我看很多二戰紀錄片,日本人迴憶說:“總的來說,日本民眾對德國的勝利非常興高采烈”,那時候的口號是“彆錯過公共汽車”。換句話說,站在風口上,豬都能飛。那麼在1941年,這個風口就是對外擴張。
在這樣的情況下,日本政府煽動瞭人民的情緒,而人民的情緒又加劇瞭政府的極端政策。雖然戰前日本政府與美國進行瞭艱難的談判,但整個國傢的情緒戰狼化,實際上使得繼續談判變得不可能。外交是需要彈性的,需要讓步的,不能你不讓步,都是彆人讓步,那彆人憑什麼答應你。但是你現在失去瞭彈性瞭,你要是有所讓步,迴去你不是被罵死就是被刺殺瞭,所以日美雙方外交談判最終告吹。
第四點:美國對日本進行經濟製裁和石油禁運成為導火索
1941年7月28日的4萬日軍開進法屬印度支那,同一時間美國宣布凍結瞭日本在美國境內的所有資産。第二天,英國、加拿大、菲律賓、荷蘭也采取類似措施。從此日本無法從美國甚至荷蘭的東印度群島購買石油。這個時候,日本政府陷入恐慌,因為日本本身是不産石油的。當時控製的殖民地也是沒有石油。沒有石油的話,坦剋喝什麼?飛機喝什麼?總不能喝可樂吧,日本無論是軍事和經濟都會陷入停滯。
其實,如果我們迴過頭來看日本對美國宣戰,你就發現瞭日本在這條道路上走得似乎沒有任何岔路。它的每一個選擇每一個考量都是當時最符閤它利益的。日本走上軍國主義,將軍國主義的列車越走越快、越走越快,你想停下前進的步伐,已經是不可能的瞭。
就比如說當時的首相近衛文�O,他支持日本的擴張行動以及在日本繼續進行對中國的侵略戰爭,但他一直在避免和美國全麵開戰。他私下裏說,準備做齣一係列的讓步,比如從法屬印度支那撤軍。但是他想這麼做,軍方不答應啊,平民不答應啊。當時軍國主義這把大火越燒越旺,所以就算近衛文�O作為首相想做什麼,當時的整個民意、整個日本軍方也不允許那麼做。
根據事後披露齣來消息,當時至少破獲瞭兩起極端的民族主義者試圖刺殺近衛文�O首相的陰謀。近衛文�O如果堅持自己的做法,對美國妥協,那麼就是兩種下場,要麼被人刺殺,要麼就是下台。而近衛文�O選擇瞭下台。
10月17日,東條英機中將當上瞭首相,兩個星期之內,帝國參謀本部就確定實行攻擊珍珠港以及東南亞和西太平洋的整個計劃。12月8日,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
今天寫這篇文章目的就是想說,其實這種狂熱的民族主義和軍國主義對一個國傢來說是沒有必要的,一些政客煽動這種情緒,你最後會發現,你再在這條路上走下去就沒有退路瞭,隻能越走越快,刹不住車,最後就是來一個大事故。在這種情緒下,也能使得當事人錯誤地估計瞭雙方的形勢。
當時日本天皇裕仁和陸軍大臣杉山元有過一番對話。
裕仁:日美開戰,陸軍能在多少時期內結束戰爭?
杉山:僅南洋方麵,預定三個月內結束。
裕仁:當中國事變發生時,你作為陸軍大臣,曾說過在一個月內結束戰爭,可是現在已過瞭四年,仍然未獲解決。
杉山:中國內地廣大,以緻未能按預定獲得結束,實不勝惶恐之至。
裕仁:中國內地廣大,早該知道。因為廣大而四年未獲解決,那麼太平洋豈不比中國更為廣大?不知有何根據,相信在三個月內可以結束?
而珍珠港的策劃人山本五十六對此有著清醒的認識,山本在寫給他姐姐的信中說道:“戰爭終於要開始瞭,雖然現在到處充溢著熱鬧喧嘩,但這一切都會消失……珍珠港的勝利微不足道,不適閤用來大肆宣傳,這樣會使日本人民忽略瞭事情的嚴重性。”
曆史總是相似的,幾十年過去瞭,我們發現最近很多人想稱霸全球,而且使用的理由也是似曾相識。
好瞭,今天就和大傢分享到這裏。如果大傢喜歡,歡迎關注小岩的賬號,這樣就不會錯過更新瞭。
有你們關注真好,願你們每天都過得愉快,我們下期篇文章再見。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