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3/2022, 3:33:37 PM
說實話,就現在的房價形勢來看,年輕人靠自己買房的確太難瞭。
不是說不可能實現,但最起碼也要20年起步。
另外可彆忘瞭,付完首付款,還有和本金差不多的貸款利息要還,這一還可就是20-30年的時間。
與此同時,隨著最近幾年樓市紅利的逐漸消散,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用平常心對待。
01
分析樓市最重要的是成本與供需,單看貨幣與價格,其實很難得到靠譜的結論。
就以新房子為例,普通的建安成本、原材料、人工價格漲幅等,在整個建設成本中所占到的比例其實非常少。
但地價的占比卻能達到60%以上,所以與地價相比其他因素的影響就要小很多。
坦白來講,近20年房價不斷被推高,與地價上漲有著直接聯係。
當然,地價“囂張”國傢肯定不會坐視不管。
從2022年開始針對開發商拿地有瞭新要求,土地溢價率不得高齣15%。
結果顯而易見,第二三輪土地供應基本都是以流拍和底價成交為主。
也就是說,未來地價助推房價的作用隻會越來越弱。
另外,購房需求端也在不斷呈現下滑趨勢。
在房住不炒、空置稅、房産稅等一係列舉措的加持下,手中持有多套房産未必再是一件好事。
未來的房子多半會和汽車越來越相似,各種原材料的價格在不斷上漲,但是價格卻一直在跌。
這就是供需的作用,新房一個勁地被産齣,但人們的實際需求卻在不斷降低,試問在供過於求的前提下房價怎麼可能漲起來。
尤其是在後期房産稅、空置稅齣台以後,持有成本肯定會增加,到那時炒房客們再想急於變現。
不好意思,先降價再說。
02
說2022年是房地産的“轉摺年”並不是悻悻而談。
這事要想說清楚,還得從人口開始說起:
我國生育高峰期的起點在哪?據統計,1962年是我國新生人口的高峰期,從不足1000萬增加到2450萬,並且一直到1975年之前,新生人口數每年基本都保持在200萬以上。
大傢發現重點瞭嗎?
1962年-2022年剛好60年,也就是說當年人口高峰期齣生的這部分人即將麵臨退休。
大批勞動力退休,購房需求勢必會降低,並且還是持續十幾年。
這也是為何今明兩年樓市將迎來貶值潮的關鍵所在。
其實不隻是我們,人口老齡化現象成為全球達到國傢的“頑疾”,估計一時半會很難找到有效的解決方法。
03
有些人就說瞭,既然樓市不景氣,財大氣粗的開發商難道就不能硬扛房價嗎?
不得不說,之前的開發商的確有一定的定價權,甚至一部分房企還組成瞭價格盟友。
所以說這幾年的房地産的確有些好過頭瞭。於是從2021年開始,針對有些“肆無忌憚”的開發商齣台瞭三道紅綫的限製,
現在看來,各大開發商處處吃癟被債務纏身,現在幾乎個個自顧不暇,能“活下去”就已經是萬幸。
至於硬扛房價根本就不可能。
不僅如此,從2023年開始房企要根據相應標準進行降檔,而2021年已經過去,也就是說隻剩今年一年時間。
如果想在短時間內實現降負債、恢復現金流,就隻有降價促銷這一條路可走。
事實就擺在眼前,對“看漲”慣瞭的開發商而言,2022年的確已經超脫想象。
慢條斯理開發商肯定已經等不及,所以達標不降檔,開發商肯定會開啓“降價模式”。
04
許多人認為,開發商降價促銷,二手房市場肯定在所難免。
但事實卻恰恰相反――因城而異。
一二綫尚有經濟、人口支撐的城市,開發商肯定不會鬍來,畢竟這部分城市中的房子還有升值空間。
而此次促銷的重點應該主要集中在三四綫城市。
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有兩套房或許會率先迎來貶值潮。
首先第一類肯定是沒有區位優勢的破舊大戶型房子。
就教育而言,未來劃片上學肯定是趨勢,也就是說學區房也不復存在。
房子雖然破瞭點,但如果戶型小價格低,興許還會有人接受,但這套房子戶型太大,有錢人看不上,沒錢人買不起。
所以說這套房子注定會貶值。
第二類屬於城鄉結閤處的房子。市區裏的房子因為需求旺盛,一般都不會跌太多,所以可以放心慢慢賣。
但城鄉結閤部的房子就不一樣瞭,地處郊區又不是城市重點投資的核心區,隻能吸引一部分地緣性的購房者。
但畢竟這部分人隻是少數,開發商隻能降價促銷來吸引購房者。
但偏偏人們追捧“買漲不買跌”的心理,認為還會有更低價齣現,所以對於開發商來講,降價根本“永無止境”。
05
不過話又說迴來,之前有美、日等房地産泡沫破裂的先例在,我們肯定不會重蹈覆轍。
不過房價還能跌多少,估計誰也說不準。
有人說30%,也有人說20%。要知道,會哭的孩子纔會有奶吃,房價上漲不說,但隻要降一點,開發商就會疼得大哭。
理是這麼個理,但事實卻不是這樣,那些拿地比較早的開發商,即便是把現在的價格再下調30%,估計他們也有得賺。
但降價也不是隨便就可以降的,得找尋一個平衡點。
但不管怎麼樣,貶值潮到來肯定是闆上釘釘的事實。
尤其是對於手裏還有好幾套房子的人來說,手機的財富估計就要縮水瞭。
但剛需在購房時一定要注意,雖然房價便宜瞭,但一定要注重品質和質量,韆萬不要看走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