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5/3/2022, 8:15:30 AM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宋慶齡眼見全國齣現高漲的抗日局麵,欣慰的同時,她開始著手發起“婦女抗戰後援會”。正是在這個節骨眼上,已經很久不往來的宋傢大姐宋靄齡登門。
宋靄齡是宋傢六兄弟姐妹的老大,她比宋慶齡大瞭6歲,宋傢父母去世後,她是宋傢的實際掌舵人。
見宋靄齡親自登門,宋慶齡顯得很驚異,將大姐扶到沙發坐好後,她忙問:“姐,你可有日子沒來瞭,今天怎麼有空來看我,我真高興。”
宋慶齡口中的“有日子”,實際是“非常有日子”,自打孫中山的奉安大典舉辦完後,她們姐妹幾乎就沒有往來過瞭。實際上,這些年來,宋慶齡與除瞭小弟宋子安以外的所有宋傢人,都沒有往來。這一切,全因為政治。
抗戰時期的宋慶齡與宋靄齡(左)
宋慶齡信奉丈夫孫中山的“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政策,可她的妹夫、國民黨領袖蔣介石卻走嚮瞭完全相反的道路,最讓她恨得牙癢癢的是,除瞭從不參與政治的小弟,其他宋傢人全站在瞭蔣介石一邊。
在親情和信仰麵前,宋慶齡選擇瞭後者,她主動與他們拉開瞭距離,並無數次在公開場閤“討蔣”,批判他對革命的背叛。
但當張學良綁架蔣介石、發動西安事變時,宋慶齡又積極在妹妹宋美齡的求助下,為營救蔣介石齣瞭力,她雖然未直接參與,卻也為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做齣瞭努力。
宋慶齡為西安事變所做的努力,讓宋靄齡以為:她雖然曾為瞭政治,與宋傢姐弟決裂,但她心裏是顧及手足情的。顯然,此時的宋靄齡並不清楚:她的大妹和昔日相比完全沒有變化,她的革命信仰甚至比以前更堅定。大妹之所以願意營救蔣介石,僅僅因為:和平解決西安事變,對抗日有利。
宋靄齡和宋慶齡寒暄瞭幾句後,立馬開門見山瞭,她道:
“我聽說你正在發起組織‘婦女抗敵後援會’,這抗日的大事,我也要積極參加。父親生前一直教育我們要愛國,還有什麼比抵抗侵略更能顯示愛國的行動呢?需要做什麼,我想聽聽妹妹的想法。”
宋慶齡聽到這席話後激動不已,她兩眼閃著光道:
“姐,你今天這席話,使我仿佛又看到瞭民國初年站在臨時大總統身邊那個叱吒風雲的大秘書,看到瞭在中山先生流亡國外時幫他聯絡黨員、重振雄風的好助手。”
孫中山與宋慶齡
宋慶齡顯然並不知道,宋靄齡突然積極投身抗日,與她目前麵臨的尷尬局麵有關。因為戰火不斷,她苦心經營的實業也被迫擱置瞭。換言之,不把日本侵略者趕齣中國,她連生意都沒法做。
宋靄齡此番前來主動與宋慶齡親近,還有一部分原因是:她想找到突破口,拉攏宋慶齡,以此為蔣介石的國民政府齣力。畢竟,孫夫人的威望和政治影響力,非比尋常。
宋慶齡幾乎想都沒想就答應瞭大姐的要求,她比誰都清楚:眼下,團結比什麼都重要。
和姐姐宋靄齡接洽上以後,宋慶齡還抽空參加瞭宋靄齡一傢的傢庭聚會,聚會上,姐姐的幾個孩子孔令偉等親熱地喊她“上海娘娘”,長期流亡海外且無兒無女的宋慶齡,感受到瞭久違傢庭溫暖。
也正是在那次聚會上,宋靄齡避開孩子們說瞭一個重要的事,她說:
“你說說小妹,咱們成立瞭婦女抗敵後援會,她又在南京成立個什麼中國婦女慰勞自衛抗敵將士總會。她還自任主席,說彆人建的組織都算她的分會,都得受她領導,你說這算什麼事。”
明明宋慶齡所建立的“婦女抗敵後援隊”建立在先,宋美齡卻霸道地公開宣稱:她纔是最高組織,其他各地都是她的分會。這事,多少說不過去,可宋慶齡聽瞭卻錶示理解,作為姐姐,她非常清楚妹妹對權勢的熱衷,而權勢,恰恰是她和孫中山最不看重的。她所看重,全在國傢和人民。
宋美齡(後)與宋慶齡年輕時閤影
宋靄齡聽到這兒很感動,她以為大妹是顧及姐妹感情纔甘願如此,她拉著大妹的手道:
“你這麼看得開,不與她計較,這就好。過去的10年,我們姐妹生分瞭不少,這一抗日,我們姐妹的心倒貼緊瞭,這纔是父親生前一直希望的……”
宋靄齡說到這兒,眼圈有些紅瞭,而宋慶齡也是熱淚盈眶。
這次聚會後不久,宋慶齡在和何香凝等理事商議後,決定將團體改名為“中國婦女慰勞自衛抗敵將士總會上海分會”,作為宋美齡領導的婦慰會的分會機構。
國難麵前,三姐妹再次走到瞭一起,她們都在盡力為抗戰貢獻力量。
宋氏三姐妹(從左至右依次為宋靄齡、宋慶齡、宋美齡)
宋靄齡組織人員把糧食運到難民區,搶救從前綫撤下的傷員,捐資購買救護車以及軍用卡車送到醫院和紅十字會……
宋慶齡揮筆寫論述抗日戰爭中國必勝、日本必敗的文章,公開進行各種抗日宣傳演講,發動婦女捐款捐物,發起組織“保衛中國大同盟”(保盟)……
作為中國婦女慰勞自衛抗戰將士總會負責人的宋美齡,為視察前綫傷員,曾遭受日軍飛機轟炸,並導緻一根肋骨斷裂,通過廣播嚮美國傳達中國軍隊對日作戰相關後,她又親自飛赴美國尋求援助……
宋慶齡建立保盟後,三姐妹共同齊聚香港,在香港期間,三姐妹同住到瞭位於沙遜街的宋靄齡彆墅。入住那天起,三姐妹爽朗的笑聲經常從這棟房子裏傳齣。此時的三姐妹,頗有“渡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意味。
宋氏三姐妹
姐妹三人陸續參加瞭香港愛國人士舉辦的茶話會和抗日集會,離開香港後,三姐妹又馬不停蹄地趕赴重慶,繼續為抗日進行各種積極活動。
三姐妹在重慶的重聚,産生瞭極大的積極作用。宋慶齡還在此間,視察瞭國民政府的“新生活運動”。頗為值得一提的是,興起於1935年的這一運動,曾被宋慶齡批評為“迂腐的運動”,她早前駁斥道:
“它無法帶來任何實質意義上的改變,這次運動的指導思想――儒傢新體係,是一種封建而專製的思想,與真正的革命概念是對立的。”
她後來還專門在《亞細亞》雜誌上發錶《儒教與現代中國》一文,批評“新生活運動”。
宋慶齡的巨大轉變背後,並非因為她改變瞭看法,歸根到底,依舊是為瞭抗日。為瞭抗日,她願意在一些細枝末節上“含糊”,所謂“君子和而不同”,大抵如此。
重慶期間,三姐妹參觀瞭防空洞、工廠、學校、醫院,她們走到哪兒,群眾就跟到哪兒。群眾們發現瞭一個非常耐人尋味的細節:三姐妹共同齣席活動時,宋慶齡總是單獨走,而宋美齡和宋靄齡則總是挨著或者挽著走,顯得更親近。
宋美齡(中)嚮宋靄齡(左)、宋慶齡(右)參觀防空設施
這個細節被一張照片體現得淋灕盡緻,在宋美齡為宋靄齡、宋慶齡準備的歡迎茶會上,蔣介石也齣現瞭。之後,在宋靄齡的提議下,蔣介石愉快地與三姐妹拍瞭一張閤影。閤影上,宋慶齡和蔣介石同站右側,可兩人之間卻隔著一個較大的距離,她還在中間特意放瞭一個包“阻擋”。
顯然,這種結果,是宋慶齡刻意保持距離的結果。這一微妙細節已說明:此次三姐妹之所以重聚,在宋慶齡看來,一多半原因是為瞭國傢和民族的需要,而非親情。若非如此,當年,她也絕不會如離群大雁那般地,毅然為瞭“道不同”而離開宋傢。
蔣介石與宋氏三姐妹閤影
三姐妹還在重慶利用廣播演講的方式,嚮美國尋求支持。宋慶齡演講時,高瞻遠矚地說道:
“我們呼籲你們(美國民眾),督促美國政府拋棄所謂的‘中立’政策,盡快與法西斯帝國宣戰。因為今天發生在中國的慘禍,明天或者後天就有可能降臨到貴國人民的頭上……”
果然,之後的局勢發展證明瞭宋慶齡的判斷是正確的:1941年12月7日,日軍偷襲珍珠港。香港也跟著告急,此時正在香港進行抗日活動的宋慶齡迴到瞭重慶,宋美齡前往接機。
在機場,宋美齡問她“缺不缺東西”,可宋慶齡卻想都沒想地答道:“我是獨立的,自食其力,什麼都不缺”。
顯然,宋慶齡這話是意有所指,她的這番話讓宋美齡委屈不已。宋美齡將她送到住地後,陪她吃瞭晚餐。
宋美齡感覺到瞭二姐的異樣,她猜測是因為丈夫的緣故,在之前不久,宋慶齡曾因蔣介石發動“皖南事變”,聲討他“假抗戰、真反共”的實質。
1942年的宋慶齡
宋美齡想留下來,和二姐說說話。可宋慶齡卻不肯,堅持“日後再談”,宋美齡著急地問:“現在談不行嗎?”宋慶齡言辭溫柔地下瞭逐客令,她說:
“小妹,你還像過去那樣心急。告訴你,現在不行。小妹,說心裏話,我很喜歡過去我的小妹。你先迴去吧,說不定委員長還有什麼事情?”
在這之後,記者們發現瞭一個細節:他們想要抓拍一張三姐妹的閤影,都變得極其難瞭。為何,因為宋慶齡刻意避開閤影。而之後,每次宋美齡私底下邀約二姐前往黃山官邸,都遭到瞭拒絕。
蔣介石在黃山官邸特地為宋慶齡修建的名為“雲峰樓”的彆墅,宋慶齡也從未去住過。
直到蔣介石作齣“今後絕無剿共的軍事行動”的許諾以後,宋慶齡憤懣的心情纔逐漸平靜下來。為瞭搞好戰時的救濟工作,她和大姐、小妹繼續攜手抗戰。隻是,這次,這以後的她,總是有意避免參加政治方麵的爭論,她的沉默,是為瞭集中全部精力爭取抗戰的勝利。
1942年中鞦節,宋慶齡應邀參加瞭六姐弟的中鞦聚會,那晚,宋美齡還特地帶來瞭她定做的六斤重大月餅。
然而,所有人都留意到瞭一個細節,宋氏三姐妹聊天時,總是刻意避開政治話題,她們聊父母,聊幼年的美好迴憶,聊在美國的求學經曆……
宋傢全傢福
三姐妹都喝瞭很多紅酒,她們連連舉杯慶祝這多年不曾見的團圓。高腳杯裏的紅色液體,通過她們的碰杯後,仿佛不再是酒,而像母親的血液,再次注入她們的肌體,使她們重新相連。
酒足飯飽後,六兄弟姐妹一同賞月,那晚的月亮分外圓,六兄弟姐妹仿佛迴到瞭幼年時,宋氏三姐妹更是歡笑不斷。
在官邸草坪上賞月嘗餅時,皎潔的月光溫柔地灑在他們身上,他們都錯覺自己又迴到瞭兒時。
誰也沒想到,這美好的團聚,竟是宋氏六兄弟姐妹最後的團聚。這以後,他們再也沒能像那晚那般“齊齊整整”過。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國迎來瞭和平。可此時,宋氏三姐妹的和平卻完畢瞭,她們終究分道揚鑣。
宋氏三姐妹(依次為宋美齡、宋靄齡、宋慶齡)
之後,始終堅持孫中山革命信仰的宋慶齡,與、周恩來會麵,策劃新中國的未來。宋美齡則隨蔣介石四處享受抗戰成功的榮光。宋靄齡則再次迴到商場,從頭盤算起孔宋宗族的斂財大計。
可嘆:明日隔山嶽,世事兩茫茫,姐妹三人漸行漸遠,爾後再無聚會。然而,這遺憾背後,實際是早已注定的必然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