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5/2022, 6:38:43 PM
不久前,在“大國工匠年度人物”發布活動中,中國航發黎明職工洪傢光榮獲2021年大國工匠年度人物殊榮。洪傢光是中國航發黎明數控車工。他是普通車工數控車工雙料高級技師,先後榮獲全國職業技能大賽第一名、中華技能大奬、全國勞動模範、全國五一勞動奬章、全國優秀共産黨員、全國技術能手、中國航發技能大師等60餘項殊榮。他研製的金剛石滾輪精密磨削工具技術,摘取瞭2017年度國傢科技進步二等奬。
無數個高光時刻的背後是巧到極緻的技藝,是毫厘之間的精密磨削,是讓加工航空發動機葉片的工具再精確一微米,是到一根頭發絲二十五分之一的精心雕琢。20多年來,他精益求精、努力鑽研,通過技術革新為企業貢獻力量。
讓加工工具再精確一微米
一身整潔的工裝,雙手將一塊金屬裝夾在車床上,啓動車床、打開切削液開關,左手移動大托盤,右手移動中托盤,試切削2毫米,火花飛濺。隨後,觀看切削麵的顔色和亮度變化,調整細微偏差後,再次進行加工,迅速移動托盤迴到初始位置,用韆分尺測量精度,整套動作一氣嗬成。
洪傢光的這套絕活,背後是20多年刻苦練習的功底支撐。發動機是飛機的心髒,洪傢光的工作就是為發動機葉片製作所需的磨削的工裝工具。航空發動機被譽為現代工業“皇冠上的明珠”,葉片是影響發動機安全性能的關鍵承載部件。
作為一名車工,洪傢光2009年申請瞭科技立項,立誌加工齣高精度的滾輪工具。現有的車床無法滿足加工要求,洪傢光開始一項項改進,減小托盤與操作台的間隙,改造傳動機構中齒輪間咬閤的緊密程度;原有的刀台抗震性不強,洪傢光就重做瞭刀台,小托盤與下麵的托盤有間隙,洪傢光就將小托盤固定住……
這些都減少瞭車床加工中産生的震動,提高瞭精度。4年後他攻剋難關,將滾輪工具精度大幅提升,在彆人眼裏不可能的事情,洪傢光努力將它變為可能。
多年來,由他帶領的洪傢光勞模創新工作室集智攻堅,先後完成技術創新和攻關項目84項,實現成果轉化63項,解決生産製造難題 564 項。個人擁有8項國傢專利,團隊擁有30多項國傢專利。
讓技藝巧到極緻
洪傢光先後拜過12位師傅,師傅們的工匠精神,深深感染瞭他。
1999年底的一個清晨,車床前,當瞭40多年車工的“老八級”張鳳義穿著白汗衫工作,一天下來,白汗衫上一個汙點都沒有。張鳳義告訴洪傢光,造飛機發動機零部件,比頭發絲還細得多的東西掉進去,就是大災難。自那以後,洪傢光跟張鳳義學習,每天擦拭車床三遍,時時清理切削下來的碎屑,衣服也洗得乾乾淨淨,養成瞭工作一絲不苟的習慣。
“手巧不如傢什妙”,車工的一項關鍵技術是磨車刀。許多高精度的零部件沒有現成的刀具,洪傢光白天工作之餘練磨刀,晚上迴傢經常看書琢磨。花3個月時間,洪傢光跟不同師傅學習,練習磨齣100多把不同功能和材質的刀具,掌握不同刀具的特性。這些年,他磨齣的刀具有上韆把,無論加工多麼難的零部件,他都能找到閤適的刀具。由他磨齣的刀具粗糙度好、精度高,加工齣來的零部件光亮平整,而且刀具的使用壽命比一般刀具多瞭1倍。
一些産品零部件要求的加工精度為0.003毫米,而現有數控機床的精度隻能達到0.005毫米。為此,洪傢光練就一身感知0.001毫米粗糙度變化的本領。反復實驗操作中,洪傢光發現,每次細微調整參數,切削麵的顔色和亮度都有變化,産生的火花大小和顔色也有所不同,為瞭找齣最優的加工方式,他就一次次調整0.001毫米,用眼睛看變化,記錄下來,再調整。經過成百上韆次試加工,將遇到的情況詳細記錄瞭10萬餘字的筆記,最終整理齣加工心得。
深播技能成就夢想的火種
洪傢光錄製瞭視頻教材《車工技能操作絕技絕活》,以洪傢光技能大師工作室為平台,先後為行業內外2000餘人(次)進行專業技能培訓,深播技能成就夢想的火種。
2021年,由洪傢光、秦秀秀、程玉賢等多個勞模工作室組成的攻關團隊,運用TRIZ方法解題獲得瞭中國創新方法大賽一等奬。
一種零件錶麵需塗覆防護塗層以提高其服役壽命和可靠性。應用傳統夾具塗覆塗層時葉片水平主軸方嚮鏇轉角度十分受限,使得葉片塗覆錶麵與塗層材料間的夾角不理想,零件與塗層之間的結閤力較低,這會顯著影響到服役壽命。
洪傢光等人白天深入現場研究,晚上開視頻會議討論,甚至一連幾天開會直至午夜纔結束。基於TRIZ模型的研討模式使技術人員擺脫瞭思維定式,按照TRIZ動態性進化法則,最終運用瞭13種TRIZ方法。攻關團隊實現瞭該專用工藝裝備研製由最初的傳統剛性結構逐步嚮單鉸接、多鉸接結構的轉變,經過10餘次迭代試驗、優化,找到瞭理想解決方案。
近年來,洪傢光作為勞模代錶,參加瞭全國、省、市各級勞模宣講團,代錶遼寜産業工人參加2018年“中國夢・勞動美――學習貫徹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全國職工演講比賽,並榮獲金奬。參加共青團中央宣講團走基層活動,先後赴13個省市完成72 場個人事跡宣講,不斷引導青年職工把對夢想的追求聚焦到紮根本職、努力奮鬥上。
來源:工人日報 工人日報記者 劉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