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21/2022, 12:46:11 PM
40歲的R先生每天都在為無法睡夠8小時而煩惱。根據智能手環監測結果,他的平均睡眠時長是7小時45分鍾。
為瞭讓睡眠時長達標,R先生通常在工作日下午5:30就開始準備睡覺,早上6:00起床。在沒有睡夠8小時的日子,他會感到疲倦、易怒、注意力不集中。R先生希望醫生能幫他解決這個問題,最終“每晚深度睡眠8小時”(他可能不知道,成年人的深度睡眠隻占睡眠時長的15%~25%)。
Giphy
經過一番診斷,醫生們認為R先生患上瞭“ 完美睡眠癥 ”。
“刷”齣完美睡眠
2017年,美國拉什大學醫學中心的Kelly Glazer Baron等人首先提齣瞭完美睡眠癥(orthosomnia)的概念,用來形容 過度關注自己的睡眠監測結果,並試圖改善甚至刷齣完美數據 的患者。
這個詞來自於正食癥(orthorexia),指過度關注健康飲食的癥狀,比如花過多的時間準備食物、吃下自己認為不健康的食物會感到內疚等等。
Baron等人報告瞭3個這樣的“完美睡眠癥”病例,R先生就是其中之一。
R先生睡眠質量差確實有自己的問題,比如他經常在睡覺前用手機處理工作信息, 但對睡眠時間的過度關注加重瞭他的癥狀 。另外兩名患者的睡眠問題則已經得到瞭很好的控製,醫生認為, 是智能手環監測數據造成瞭他們的焦慮 。
Giphy
更令醫生們擔憂的是,為瞭“刷”齣完美的睡眠數據, 三名病人都增加瞭臥床時間 ,這樣做反而可能導緻睡眠問題惡化,因為長時間躺在床上睡不著隻會讓人更加焦慮。如果躺在床超過30分鍾還沒能入睡,醫生一般會建議起身做一些放鬆的活動,等到有睡意的時候再迴去睡覺。
醫生們在論文中指齣:“考慮到此類設備傾嚮於高估睡眠時間,它們可能會鼓勵用戶延長臥床時間,從而強化不良睡眠習慣。”他們還警告,可穿戴智能設備的普及可能讓這類病例更加常見。
信數據還是信自己?真的說不好
一個小小的手錶數據影響有那麼大嗎?睡沒睡好難道我自己還不知道?彆驚訝,我們對自身睡眠質量的感知未必是準確的。實驗證明, 虛假的睡眠監測報告足以影響我們第二天的精神狀態 。
2018年發錶於《睡眠研究期刊》(Journal of Sleep Research)的一項研究中,英國牛津大學的Dimitri Gavriloff等人招募瞭63名符閤失眠癥醫學診斷標準的被試,將他們隨機分配到“高睡眠質量組”和“低睡眠質量組”。研究團隊假裝用運動手環監測他們的睡眠狀況,在每天早上給他們發送虛假的監測報告,同時通過問捲詢問他們一天中不同階段的感受,並請他們完成注意力、警覺性等方麵的測試。
實驗發現, 得知自己沒有睡好的人心情更低落 ,白天思維更遲鈍,並且睏倦感更強。而收到瞭良好監測結果的人錶現齣瞭相反的趨勢。然而,兩組被試真實的睡眠質量其實並沒有差異。
Giphy
這樣的結果說明, 智能手環的監測數據會影響我們對自己身體的感覺 。我們這麼在乎手環數據,但手環數據一定準確嗎?
越不需要它,手環測得越準?
全麵評估睡眠狀態需要大量的數據。
在醫學診斷中,檢測睡眠疾病的權威方法是 多導睡眠監測 (polysomnography,PSG),需要監測腦波、血氧水平、心率、呼吸、眼部和腿部動作等。相應地,這種方法也需要用到全套專業設備,讓普通人在傢配置一套顯然是不現實的。
相比之下,智能手環的監測手段就簡單多瞭。這類産品主要依靠 腕動記錄儀 (wrist actigraph),有的會 結閤心率 等其他數據,測量人的睡眠時間和睡眠效率(即睡著的時間占臥床時間的百分比)。它們其實沒法很好地區分不同的睡眠階段,因為睡眠階段主要根據腦波的規律而非身體的活動劃分。
Pexels
智能手環具體的睡眠監測算法是不公開的,這給研究人員和醫生們造成瞭睏擾,他們無法判斷特定産品的準確性。不過從總體上看, 許多産品無法準確區分覺醒和睡眠狀態 ,容易誤判睡眠時間。
比如,失眠患者經常保持靜止,試圖入睡,這種情況可能被手環誤判為已經睡著。另一個極端情況和夢中肢體運動有關,比如夢遊、不寜腿綜閤徵等等,這時候手環可能將睡眠狀態誤判為覺醒。
事實上,一味保持靜止並不一定管用,反而可能讓肌肉緊張,更難入睡。我們製作瞭一個簡單的睡前放鬆教程,希望對你有用
不過, 對於擁有“標準睡眠”的健康人群來說,智能手環還挺準的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神經內科張俊團隊進行瞭一項小樣本研究,評估腕錶式睡眠監測儀監測結果和PSG結果是否一緻。他們發現,在睡眠正常人群、年齡較小的人群中,腕錶式睡眠監測儀測量結果更準確。他們還對比瞭不同低、中、高三檔靈敏度下的監測結果,發現低靈敏度模式反而效果更好。
彆刷數據瞭,好好睡吧
當然,隨著技術的發展,這類可穿戴設備的準確性會不斷提高。這就引齣瞭下一個問題:我們真的需要那麼多數據嗎?
從睡眠研究乃至公共衛生的角度上看,可穿戴設備算得上偉大的發明。智能手環的成本遠低於PSG,讓采集大量睡眠數據成為可能。它還能夠幫助人們追蹤自己的活動量,甚至及時發現一些異常癥狀(比如心率不齊)。
但是對個體來說, 過度關注健康監測數據可能造成焦慮、抑鬱 。這點已經得到瞭研究驗證:人們可能誤讀正常的數據波動,産生不必要的擔心,並花費過多的精力求醫問藥。而睡眠質量又與情緒密切相關,每個有失眠經曆的人都知道那種“越努力越清醒”的感覺。
所以,如果你也為自己的睡眠監測數據擔憂的話,先彆急著怎麼把數據“刷”上去,想一想:
你是因為原本睡眠不好纔開始監測,還是開始監測之後纔“發現”自己睡得不好?
這些數據促使你做齣瞭怎樣的改變?這些改變是積極的(比如不再熬夜、及時就醫),還是消極的(比如焦慮或失眠加重)?
希望以上問題能夠幫助你更好地理解,睡眠監測究竟給你帶來瞭什麼。
今天是 世界睡眠日 。如今越來越多的人已經認識到睡眠健康的重要性,但是與減肥、健身相比,在睡眠這件事上我們可以依靠的方法和工具實在太少瞭。像智能手環這樣的工具如果利用得當,當然也能帶來積極的影響,但是請記住:我們關注睡眠數據原本是為瞭睡得更好,但如果為瞭“刷”齣好看的數據而努力睡覺,就本末倒置瞭。
隻要不去測,數據就不會錯|Giphy
參考文獻
[1]Baron KG, Abbott S, Jao N, Manalo N, Mullen R. Orthosomnia: are some patients taking the quantified self too far? J Clin Sleep Med. 2017;13(2):351�C354.
https://jcsm.aasm.org/doi/full/10.5664/jcsm.6472?fbclid=IwAR1KxcxhdpG9CSoB-72R4cOA_o5iVidnDecoeh8-yzRsf-uhkf42WIPx9qw&
[2]Gavriloff, Dimitri, et al. "Sham sleep feedback delivered via actigraphy biases daytime symptom reports in people with insomnia: Implications for insomnia disorder and wearable devices." Journal of sleep research 27.6 (2018): e12726.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jsr.12726
[3]https://theconversation.com/are-sleep-trackers-accurate-heres-what-researchers-currently-know-152500
[4]霍陽, et al. "腕錶式睡眠監測儀與多導睡眠監測的睡眠參數比較和相關性分析." Journal of Peking University (Health Sciences) 53.5 (2021): 942.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8517689/
[5]Perez, Marco V., et al. "Large-scale assessment of a smartwatch to identify atrial fibrillation."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81.20 (2019): 1909-1917.
https://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oa1901183
[6]Rosman, Lindsey, Anil Gehi, and Rachel Lampert. "When smartwatches contribute to health anxiety in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Cardiovascular digital health journal 1.1 (2020): 9-10.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43942681_When_smartwatches_contribute_to_health_anxiety_in_patients_with_atrial_fibrillation
作者:瑪雅藍
編輯:翻翻
本文來自果殼,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