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4/2022, 8:17:24 AM
英傑先生,河北任縣人,是近代一位有成就的中外弛名的太極拳傢。其生卒年月未經考究。先生年青時曾事會寜村李香遠先生習拳,後拜於楊澄甫門下,求學不倦,師事十年,是楊澄甫晚年的高足。民國初,隨楊師南下廣州授拳。日寇侵華,粵港淪陷之後,董先生曾隱澳門,省、港、澳弟子甚眾。據雲50年代卒於香港。
董先生在香港曾著有《太極拳釋義》一書,書中除以楊式太極拳架式圖解為中心內容,並附載瞭不少傳統理論,也闡述瞭作者自己的見解和經驗,閃射齣他獨到的武術思想教學觀點,在很多問題上都甚有見地。
一代宗師楊澄浦的得意弟子、十大弟子之一的董英傑,曾經打敗泰拳,董大師為你解說太極拳
1・明確“太極”是什麼?
董先生說:“道經雲,一陰一陽謂之道,太極即陰陽也。"所以他認為練太極拳的人,"舉手投足,務必注意一陰一陽,一虛一實。”
2・太極拳是什麼?
董先生說:“太極拳本係武當內功。”“太極十三勢,本為導引功夫。導引者,導引氣血也。”“十三勢架永無已,所以因之名長拳,任君開展與收斂,韆萬不要離太極。”
英傑先生認為,太極拳是我國古代導引術之一種,在武術運動中屬武當內功拳的練法。這種拳術以“十三勢”�頡⑥邸⒓貳�按、�瘛���、肘、靠、前進、後退、左顧、右盼、中定,構成架式及套路。練時如行雲流水,粘連不斷。所以古時候稱它為長拳。在練的風格上可以練大架子,舒展開揚些;也可以練小架子,小巧緊湊些。但無論如何,在練法上任何動作必須注意到一陰一陽,一虛一實這一特點。這纔是太極拳。
3・太極拳的奧妙是什麼?
董先生說:“練拳與對敵,總不離一虛一實。虛能實,實又能虛,人不知我,妙在其中矣。全部太極拳之精華奧妙,總在此虛實二字之妙用。從練拳方麵,馬步之虛實,肩肘掌指之虛實,身形轉換之變化,亦含虛實,處處分清,自然運用自如。”
可見董先生牢牢抓住“太極”兩字的含意,太極即陰陽,虛實亦寓於陰陽含義之中。拳論說:“一處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能分清虛實,虛中有實,實中寓虛,就能抓住太極拳練法的關鍵。當然,要做到虛實分清,掌握虛實的變化,不是字麵上理解那麼簡單,要通過長期練習纔練得齣真功夫。
所以董先生又說:“字麵易懂,功夫卻難”。“練拳離不瞭鬆肩墜肘,氣沉丹田,尾閭中正,虛靈頂勁。”
鬆肩墜肘:鬆肩,肩處不用力。墜肘,肘不是往下用壓力,肘尖處轉下而已。
無煙艾灸盒,溫經通絡,祛除濕氣
氣沉丹田:呼吸氣時小腹一縮一脹地呼吸。
含胸拔背:不是作成彎腰駝背之形,故必以"尾閭中正"之原則校正之。含胸就是胸微微鬆動,後背自然有點拔起;胸中不但微鬆,更有開閤寓內
虛靈頂勁:練拳本來是緩慢勻速的,為防止因此而緻無精打彩,所以又要虛靈頂勁,提起精神,以扶助之,使練太極拳者樣樣完備。
董先生解釋上述四點要領對初學太極拳者很有教益。這是打好太極拳的基本功夫。要掌握關鍵,練好功架嗎?就要處處分清虛實,手眼身法步處處達到要求。
4・太極拳怎樣練法?
_ 董先生說:“太極練法,以心行氣,不用濁力,純任自然;筋骨鮮摺麯之苦,皮膚無磋磨之勞。不用力何能有力?蓋太極練功,沉肩墜肘,氣沉丹田。氣能人丹田,為氣總機關,由此分運四肢百骸,以氣周流全身,意到氣至。練到此地位,其力不可限量矣。先師雲,極柔軟然後極堅剛,即此之謂也。”所以董先生又說:“人欲鍛煉身體者,必先練太極最相宜。”
以上話說明幾個問題: 太極拳如何練法纔對。練太極如何産生內勁。什麼叫極柔軟然後極堅剛。太極拳純任自然的練法是最適宜於鍛煉身體。
5・練太極拳應如何呼吸?
董先生說:“練習時呼吸,要自然呼吸;不要勉強行深呼吸。功夫純熟,自然呼吸調勻;否則有害無利。”
_ 這裏提到 “不要勉強行深呼吸”,是指不要作不適當的強迫性腹式呼吸,更不要遷就動作而打亂自然呼吸的生理規律。當然由於練太極拳速度均勻而緩慢,作相應的深長細勻的呼吸,還是需要的。當練到一定程度以後,練拳的人就會自然掌握“拳勢呼吸”的規律。初學太極拳者不要操之過急,否則常會産生頭暈、心悸、胸悶等等弊病。所以董先生又說:“功夫純熟,氣血調勻,百病消除。韆萬不可自作聰明,如舌頂上騰,氣沉丹田等。功夫到後,自然氣沉丹田而行百脈,此乃自然之理,不可以人力強求。”
6・拳論說的“先求開展,後求緊湊,乃可臻於細密矣”是什麼意思?怎樣理解?
董先生說:“開展,大也;鬆其筋肉。初學練拳先求姿勢開大,所謂舒筋活血,容易轉弱為強。強而後研究外能筋骨肉閤一,內有精神相聚,謂之緊湊。內外兼修,加以動靜變化,自開展而及緊湊,身體而使用全,可至臻密境矣。如說拳大練小練則誤矣。”
董先生認為“開展”指外,“緊湊”言內,“開展”是架子問題,“緊”是精神問題。開展而至緊湊是學習的進程,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分階段學習。開展是第一階段,搭架子,務求架勢正穩連貫,舒展鬆柔。緊湊是第二階段,以意導動,動作、呼吸、意識三者緊密結閤,動靜相兼。假如說“緊湊”是架子越練越小,直至“有圈之意無圈之形”,這是不實際的。走架子怎麼會無圈之形呢?“無形”如何成架子呢?光是意念練拳,肢體無形與靜坐或靜站氣功練法何異之有?若果說形還存在隻是無圈,那就是直綫、摺綫運動而不是走弧綫瞭,這也不可以稱為太極拳。所以董先生對"開展"與"緊湊"的解釋,大大有益於太極拳愛好者。
7・何謂“先在心,後在身”?
“先在心,後在身”是《行功論》的一句。董先生對這句有獨特的見解。他說:“初學對敵用心之專,恐不能勝,練成之後,無須有心之變化,身受擊自能應敵,心中不知敵己跌齣關,即為不知手之舞之。初學在心,成功後在身,猶如初學珠算,心先念歌,手操之,熟後心不歌,手能如意。是先在心後在手,拳理亦然。”
對這句拳論中的名言,我們一般練太極拳的人隻會理解為走架子時,凡做一個架式,先有意念(心也)思維,繼而纔做成動作的 形態。即所謂以意念引導動作。然而董先生把它作為習練技擊的經驗總結。就是說在訓練對敵搏擊時,初學要用心習練攻防的一定招數,銘之於心,在訓練中把招式的攻防運用練得嫻熟,形成條件反射,那麼臨陣時不論對方怎樣攻擊,自己都可以不假思索,得心應手,隨機應變。也可以說,這指明瞭武術搏擊運動有異於套路練習,一定要從實戰齣發,經過特殊訓練。這對於現代武術重新走進技擊搏鬥的新裏程,無疑是一種非常有價值的指導思想和訓練法則。董先生這些觀點恐怕不單對太極拳愛好者而且對所有參加武術搏擊的人都有助益。
8・技擊鹹言
董先生在他的《經驗談》中說:“人具靈感。譬如我拳擊一人,彼人當以手推開或身子閃開,決不能靜立待打。抵抗,人之本能也。……一拳擊去,對方能抗能空,變化無定,此人之反應也。拳術傢有三字:穩、準、狠。等閑我不發勁,發則所嚮披靡。然,何以求穩、準、狠?先須求靈感。如何求靈感?讀者應在王宗嶽先生之《行動論》內求之。即‘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須在似動未動之時,意未起形未動之間,爭此先著,所嚮披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