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23/2022, 9:10:03 PM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
顱內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ICAS)不僅是缺血性卒中(中風)最常見原因之一,同樣也是卒中復發的高風險因素,當前呈現齣高發病率及高死亡率的特點。值得關注的是, ICAS患者終生卒中發病風險升高,其中1年卒中復發風險可高達20%;不僅如此,ICAS還可促進癡呆癥的發生。
近日,《柳葉刀》子刊The Lancet Neurology發錶重磅綜述,圍繞ICAS,從流行病學、診斷、風險因素到治療方案的最新探索,進行瞭係統概述。論文強調, 無論是癥狀性ICAS還是無癥狀ICAS患者,血管風險因素均與其狹窄嚴重程度、卒中發病風險呈現明顯相關性,因此對血管風險因素進行有效管理至關重要。
此外,影像學檢測技術的快速發展,針對雙聯抗血小闆方案、介入治療的最新探索,為降低ICAS患者卒中以及相關血管事件發生風險、改善其長期預後帶來有益見解。
截圖來源:The Lancet Neurology
年輕群體ICAS發病值得關注
ICAS的發病率與研究人群的特徵以及所采用的診斷方法有關。相對於無癥狀ICAS,癥狀性ICAS可在臨床上可錶現為思維遲鈍、認知水平下降或頭暈、耳鳴、復視等慢性缺血性癥狀,以及腦梗死等急性缺血發作。
亞洲人群具有相對較高的ICAS發病率, 以醫院樣本為基礎的調查研究顯示:
亞洲國傢(如中國、韓國)ICAS發病率為9%~65%
巴西約為39%
歐美國傢約為10%~16%
此外,針對癥狀性ICAS患者的研究所報告的發病率數據(62%~69%)要高於針對無癥狀ICAS患者的研究(6%~13%)。在非選擇性成年人群中報告的ICAS發病率最低,為6%~9%。
值得關注的是, 來自中國、韓國的相關研究顯示,高達20%的ICAS患者同時存在頸動脈狹窄,且亞洲人群ICAS相關卒中的發生風險要高於白人人群。
大量研究的結果均提示,ICAS與年齡呈現相關性。由於ICAS與終生卒中以及癡呆癥的發病風險升高有關,且ICAS相關性卒中的發病年齡也要早於其他類型因素引起的卒中,因此年輕群體中ICAS的發病同樣值得關注。 歐洲多中心調查研究Sifap1的結果顯示,近1/5的年輕腦卒中患者(無癥狀或有癥狀)均伴有腦部動脈粥樣硬化。
重視風險因素管理
當前論文在血糖、血壓、血脂以及生活方式乾預方麵給ICAS患者提供瞭相關建議:
戒煙: 無論是否伴有ICAS,患者均需首先考慮戒煙;
血糖: 糖尿病是ICAS的不良預後因素,目前特定降糖藥物對於ICAS以及相關卒中發病的影響尚未可知。 對於糖尿病閤並ICAS的患者,目標糖化血紅蛋白(HbA1c)應低於7.0%(53 mmol/mol) ;
血壓: 對於高血壓閤並ICAS的患者而言,由於血管重度狹窄提高瞭血流阻力,並減少瞭血流量,因此部分觀點認為較高的血壓對於ICAS或頸動脈狹窄患者可能具有積極的作用。但是,ICAS試驗的亞組分析數據錶明,ICAS患者收縮壓低於140 mmHg與卒中及其他血管事件發生的風險降低有關,且該關聯性與血管狹窄部位或嚴重程度無關。 目前對於高血壓閤並ICAS的患者,目標血壓值仍存在爭議 ;
血脂: 較高的甘油三酯水平與ICAS的不良預後有關。此外,LDL-C水平較高與ICAS以及ICAS相關卒中的復發相關,降低LDL-C可能會減少ICAS患者卒中復發風險。 依據TST研究的結果,建議ICAS或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患者將LDL水平降至70 mg/dL以下 ;
體能鍛煉: 體能鍛煉與ICAS患者較低的卒中復發風險或血管事件風險有關,加強體能鍛煉水平是一種對ICAS患者具有保護性作用的生活方式改變。除ICAS患者外,體能鍛煉還能降低其他人群卒中發生風險。
論文強調,及時發現和治療血管風險因素,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膽固醇血癥以及吸煙等,是降低ICAS及其相關卒中發病和死亡風險的重要方法。此外, 在降低ICAS患者卒中復發或其他血管事件發病風險方麵,體能鍛煉呈現齣最強的關聯性, 因此ICAS患者有必要重視體能鍛煉的作用。
高分辨率MRI促進卒中分層
目前ICAS的診斷方法包括 常規腦血管造影、磁共振血管造影(MRA)、CT血管造影(CTA)、經顱多譜勒超聲(TCD)和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MRI)。 相對於傳統血管造影,非侵入性成像檢測因其創傷小、費用低,因此正成為診斷ICAS的推薦方法。
其中, 基於MRI的高分辨率成像不僅使得顱內動脈壁的可視化成為可能,並且還有助於識彆需采取不同治療方案的影像學錶型(如斑塊病理性質和穩定性),可用於卒中風險分層。
由於CTA檢測對比時間飛躍法MRA(TOF-MRA,原理為基於流體飽和效應中的流入相關增強效應)在ICAS的檢測中具有更高的靈敏度和特異性,因此在美國已經成為診斷ICAS的優選方法。
論文強調,在臨床診斷中, 醫師需注意區 分ICAS與其他引起管腔狹窄的動脈疾病,如非動脈粥樣硬化相關的動脈老化、煙霧病、動脈夾層、再通術相關栓塞或炎性血管病變。
ICAS治療最新進展
ICAS的治療手段包括介入治療、藥物治療等。目前ICAS是否應行支架植入術仍存在一定的爭議,部分研究證實,顱內支架植入並不能為ICAS患者帶來獲益。此外,在WASID、SPARCL、CHANCE、SAMMPRIS等研究的推動下,ICAS的藥物治療目前已經過渡到強化藥物治療,包括雙聯抗血小闆治療等。
▲ICAS患者治療推薦 (圖片來源: 參考資料[1])
手術治療探索
對於癥狀性ICAS患者(狹窄70%~99%)而言,通常並不推薦行經皮腔內血管成形和支架植入術(PTAS);中度ICAS患者(狹窄50%~69%)具有較低的血管事件復發風險相關,因此PTAS是否有必要也值得考量。此外,癥狀性ICAS其他血管內手術的有效性尚需進一步研究證實。
值得關注的是,近期ERSIAS 2期OPC試驗的結果錶明, 腦-硬腦膜-動脈血管融通術(EDAS)治療ICAS患者不僅具有較低的手術並發癥發生率,且血管事件的發生風險明顯降低。 EDAS聯閤藥物治療能否在藥物治療的基礎上進一步改善患者生存是未來值得探索的方嚮。
抗栓藥物探索
癥狀性ICAS患者應在發病後盡早啓動抗血小闆治療,可供選擇的藥物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論文指齣,目前阿司匹林治療ICAS的最佳用藥劑量目前尚不明確。 此外,WASID試驗的結果錶明,阿司匹林(650 mg,每日兩次)與華法林(目標INR 2~3)在預防癥狀性ICAS患者(狹窄50%~99%)齣現血管事件方麵具有同樣效果。但由於服用華法林的患者將INR(臨床上用INR評估華法林抗凝強度)維持在目標水平較為睏難,因此通常不建議將華法林用於癥狀性ICAS的抗凝治療。
聯閤治療方麵: COMPASS試驗相關證據支持 在ICAS患者中應用阿司匹林聯閤低劑量抗凝藥物進行治療 ;部分研究(如SAMMPRIS試驗)的療效結果, 支持在阿司匹林的基礎上短期加用氯吡格雷治療ICAS; 諸如PRINCE試驗(在中國開展)、THALES試驗的結果也證實, 阿司匹林聯閤替格瑞洛方案或許能為ICAS患者帶來獨特的治療獲益。
論文強調,以上聯閤治療方案的療效和安全性仍有待在未來的大型研究中進一步加以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