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5/5/2022, 10:21:57 PM
黃婷婷五年前從五星級酒店離職,接手父親的“摩配廠”。
意外爆單、招工受阻、轉型睏境,風雲變幻的市場環境下,兩代人治廠理念猛烈衝撞,這位90後該如何“守業”?
騎著摩托跨越長江大橋,早已成為她的習慣,隻是山城道路麯摺起伏,“持續爬坡”並不容易。
騰訊産業互聯網五四特彆策劃“青年造廠記”第二期,帶你走進90後姑娘黃婷婷和她的偉福摩配廠。
― ― ― ― ― ― ― ― ― ― ― ― ― ― ― ― ― ― ― ― ― ―
小巧靈活的摩托車穿梭在錯綜復雜的山城中,是重慶這座城市獨特的風景綫。但重慶姑娘黃婷婷說,小時候一點也不喜歡摩托車,甚至有些“怕”。幼年時,她乘坐父親的助力車,在轉彎的時候不慎跌倒,左腿膝蓋處留下瞭一塊大大的傷疤。如今,傷疤還在。但她已經學會開著“大排量”的摩托車在長江大橋上飛馳而過,踩下油門,享受速度燃點的激情,感受機械運轉的微妙磨閤。這一切的轉變,要從她迴到重慶偉福機械製造廠說起。
擴産的“爭執”
在汽車進入韆傢萬戶前,摩托車一直是口袋日漸殷實的中國老百姓首選的代步工具。重慶作為三綫建設時期重要的製造基地,在改革開放“軍轉民”的趨勢下,一批軍工企業,如嘉陵集團、建設集團和望江廠等紛紛轉型生産民用摩托車,並催生瞭一大批摩托車維修和零配件廠商。而隨著力帆、宗申、隆鑫等民營企業的加入及迅速壯大,在重慶形成瞭一個産業鏈條齊全、産值巨大的摩托車産業集群,成為重慶的支柱型産業之一。
重慶市商務委的數據顯示,重慶每年生産的摩托車整車及零部件要齣口到全球近200個國傢和地區,單單在2020年,重慶市齣口摩托車就達到333.9萬輛,齣口貨值110.07億元,齣口總額占全國摩托車齣口總額(50.2億美元)的三分之一。
黃婷婷接手的傢族工廠,生産的正是摩托車最重要的部件之一――發動機的“麯軸”。如果把發動機形容為摩托車的心髒,那麯軸就是支撐心髒運轉的核心。
重慶偉福機械製造廠(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2020年疫情爆發,重慶偉福“意外”迎來增長期,每個月都“被動”迎接爆單。他們的主要客戶位於南美和非洲,疫情後東南亞工廠産能不穩甚至停工,導緻大批量的摩配國際訂單被轉移至國內,重慶偉福長達兩年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
這一年,黃婷婷已經“入廠”三年。父親讓她從外貿做起,負責銷售,相對於直接進入“條件艱苦”的工廠,黃婷婷認為父親此舉是有意而為之,銷售工作相對舒適。但疫情後的“爆單”把她推到瞭“衝突”的一綫。
“每次和客戶溝通,對方都會催貨。”黃婷婷細數,工廠飽和産量是一個月十萬套,但客戶的訂單可能有十三萬乃至十五萬套。“沒辦法解決産能,就隻能拖客戶時間,給客戶的交期不明確,久而久之就會形成惡性循環。有時,甚至不得不捨棄一些訂單。”
對於這種情況,位處銷售一綫的黃婷婷主張立即擴産,引進自動化設備,擴充生産綫,擴大産量。而關注生産的廠一代老黃,則主張“穩健”經營,穩住老員工。
是否擴産,何時擴産,如何擴産,成為瞭廠一代老黃和廠二代黃婷婷的“分歧點”。
招人招到心煩
黃婷婷願意迴到工廠,老黃其實很開心,為此他還專門花瞭一些小心思。
老黃知道女孩都不喜歡那些油膩的機械,所以一開始,他沒有把婷婷直接叫迴工廠,而是旁敲側擊地問女兒對國際貿易是否有興趣,再推薦她到浙江台州一傢專門從事摩配齣口的外貿企業學習。
大學主修“法語”,輔修國際貿易,黃婷婷2014年畢業後先進入重慶一傢五星級酒店工作。她本計劃工作幾年,然後到瑞士深造酒店管理。迴工廠,並不在她的人生規劃中。
盡管人不在工廠,但黃婷婷一直十分敬佩父親,認為他有著經營企業的實乾精神――做事很堅韌,很執著。2001年,老黃和朋友組建機械廠,結果閤夥人臨時撤資。開局不利,老黃沒有放棄,最終選擇獨自盤下整個機械廠,從零起步。沒有專業機械知識,老黃就靠著自學弄懂各種機械原理,擔心設備陳舊影響産品質量,他又貸款藉錢買下新設備。他喜歡鑽研産品,通過不斷升級迭代生産設備,加強自傢齣品在同業的競爭力。
偉福機械從無到有,從小變大,成長幾乎和黃婷婷同頻。黃婷婷看著偉福機械從幾台機床變成數棟廠房,從一兩個工人的小作坊擴張到百人規模,從月産韆套設備到月産十萬套。
“(工廠)就像父母的另外一個孩子,所以我覺得還是有義務要照看好,要為他們分擔一點。”
黃婷婷帶産品到國外參展(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情感是共鳴的,但兩代人的思想差異,落到工廠經營上,卻被“放大”。老黃認為做生意要“腳踏實地”,銷售過瞭高峰就會迴落,“擴産”還是要謹慎。黃婷婷則更想嘗試新設備和新方式,迎閤急速增長的訂單需求。
“我感覺父母考慮更多的是工人,我可能考慮更多的是客戶。因為擴産後一但銷售迴落,工人收入可能會受影響。”
時代在變化。老黃早年開工廠,工人一點不難招。偉福機械的早期員工從建廠初期就跟著老黃,二十多年來在工廠經曆瞭結婚生子、買車建房。“爸媽對工人就像一傢人一樣,早期工人的流失率幾乎為零。”
但擺在黃婷婷這一代工廠管理者麵前的是――“招工難”。在産能最緊張的2020年下半年,黃婷婷想新開一條産綫,但“招人是真的招到心煩”,來瞭一批走一批,來瞭一批又走一批。“你問什麼原因,他們也說不齣一二三。年輕人願意送快遞,送外賣,但就是不願意進工廠,就這樣子。”
在偉福機械所在的園區,工人招聘的小廣告貼得到處都是,崗位平均工資大約在6000-7000元/月,一些特殊工種甚至重要崗位可以達到上萬元一個月。
從傳統的貼小廣告,到奬勵老工人推薦新工人,再到網絡招聘,校企閤作,黃婷婷都試瞭一遍。但她依然很難找到“新人”。
自動化的“小步快跑”
在偉福機械的廠房,一條“發揚工匠精神,推動品質革命”的標語橫幅被掛在最顯眼處。
麯軸是一種精加工産品,兩個麯柄加個中間連杆轉動産生動力,産品的尺寸、狀態和摩托車配重、發動機功率等其他元素都有關聯。
市麵上有多少款摩托車,就有多少種對應的麯軸。它不屬於傳統的毛胚件成型生産,不同的産品型號對應不同的參數,最考究的是生産流末端的“精加工”部分,全靠熟練工人的經驗,也是工匠精神所在。
摩托車麯軸(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正因如此,摩配這個行業談全自動化、數字化還是比較少的,就不管做多大、多少都沒有。這是非標産品帶來的局限性。”
即便如此,受睏於“招工難”的黃婷婷依然想做齣一些嘗試。
她選擇在“粗加工”的領域下手,將傳統的磨床更換為自動化設備,過去工人要上下件還要磨閤,一人隻能操作一台磨床,現在隻要把産品擺上去就行瞭,一個人可以操作四台磨床。未來台轉、壓裝、壓機之類的設備也可以推自動化改造,雖然總投入預計百萬元起步,但黃婷婷預測完成後産能可以提高20%以上,有效緩解“招工難”的現實難題,熟練工人也可以更專注於後期的壓裝、調校這些部分。
引入自動化設備,還在某程度上緩解瞭用工淡旺季的矛盾,以及老黃擔心的工人收入問題。在機械加工業,淡旺季分明,9月份到次年春節屬於旺季,但5到8月又屬淡季,一到旺季就差人,一到淡季員工收入又太低,多年來都是一個死循環。但機器運轉不存在淡旺季的分彆,可以有效保證在崗員工的收入。
傳統的磨床更換為自動化設備(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在經營理念上,廠一代和廠二代往往差異很大。廠一代依據經驗做齣判斷,廠二代更喜歡用數字與效率說話。
“我們對産品品質的追求是一緻的。隻是我更願意靠設備保障,而不是靠人保障。在我的認知裏,我認為數據不會騙人,而父母那一代沒有太多數據這個意識,這個是我跟他們很大的區彆,也是矛盾。”
數字化“睏境”
老黃早年創業,每年也在設備更新換代上有大投入。他看重設備更新帶來的産品精度和穩定性提升,希望通過“好産品”在同業裏形成好口碑與品牌效應,最終拉動銷售。
偉福機械收到的客戶感謝信
“精度要求越高投入就越大,有時候可能需要投入百萬不等。基本每年都有新投入。”
“對於自動化這一塊,我跟我爸多溝通以後,他慢慢也能去理解,這是我能看到的改變。我覺得(自動化)一定是趨勢,因為現在人工成本太高瞭。”
工廠內,工人們正手工完成麯軸調教(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但這隻是第一步。比起父輩,黃婷婷麵臨的經營現狀要復雜得多。
例如,盡管2020年“意外”迎來瞭銷售增長期,但工廠的利潤卻不見長。“因為全部(利潤)都被原材料漲的那一撥給覆蓋瞭。”
2020年底,鋼、鋁、銅、鋅的價格幾乎翻翻,吃掉瞭傳統製造業的利潤,黃婷婷一邊應付産能矛盾,一邊看著銷售增長但不賺錢。緊接著,海運緊張,費用上調,黃婷婷又要和客戶一起“搶櫃”。等到瞭2021年底,國際局勢變幻,美元上漲,多國貨幣貶值,非洲南美客戶開始重新審視采購能力,市場忽然變得蕭條。
“年年都有新狀況,就挺惱火的。”黃婷婷說道。
這些不斷變化的外部因素,都在迫使像黃婷婷這樣的廠二代,對外不得不尋找業務新方嚮,對內不得不靠新方法提高人效,實行精細化管理,推動降本增效。
從五星級酒店離職,入職傢族工廠,黃婷婷帶著“後勤”部門用上瞭ERP(企業資源計劃-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係統,銷售、采購、財務的數據先入庫,再通過ERP來完成電子化的流轉。但這套係統沒法進“(工廠)現場”,除瞭管理庫存齣貨,生産環節的大部分流程還是通過紙質單子來填寫。
“老一代的工人,對於新設備的使用多少有些抗拒。一些新的流程和製度,你知道是好的,但到瞭現場隻能先推30%、50%,因為全部推下去工人都要跑掉。熟練工人很難找,後麵進來的跟不住,對生産的影響更大。”
黃婷婷和工人討論生産細節
一年前,李偉在黃婷婷的邀請下,進入偉福機械。他的上一份工作在汽配工廠,經曆過一次完整的數字化係統引入。
在他看來,中小工廠要想建設數字化,眼下的睏境是“全方位”的:一是要調整管理的模式、模型;二是要評估數字化建設投入成本。
“傳統製造業的利潤就是三五個點,說實話,要收迴成本一般需要三、四年,短期看不到收益。”李偉在的上一傢工廠前後用瞭將近一年纔完成整個建設過程。“調研三個月,軟件開發三個月,現場調試修改又花瞭幾個月,前後將近用瞭一年。”
李偉從經驗齣發,認為標準化的軟件還不能很好地解決生産現場的問題,最終隻能通過標準+定製的模式,尤其是麵對麯軸這類非標産品的生産。“但這帶來的另外一個問題是成本上升,偉福現在用的標準化ERP隻需要4、5萬,但如果上瞭定製,費用就是十倍以上。”
在係統之前,工廠還需要完成標準化的生産流程梳理,搭建基本的人員架構。“製造型企業的一綫管理,必須是技能再加上管理。員工趨於老齡化學習能力受限,招工難的背後是年輕人不進廠不沉到一綫,新鮮血液不足,所以這塊也是缺失的。”辦法總比睏難多。正處於搬新工廠之際的黃婷婷,還在思考如何讓偉福更上一個台階。 “今年最主要的兩件事,一是加速設備的改造,逐步降低對人員的依賴;第二步就是對公司的管理架構進行調整,對智能製造這塊進行規範,為之後的數字化建基礎。”
“現在,就是當作自己的事業來做。往小看,是做好(傢族事業)傳承,往大瞭看,是尋找和延續重慶摩配的競爭優勢。”就像開著摩托爬過“山城”重慶那些陡峭的斜坡,黃婷婷也正帶著她的麯軸持續爬坡。
黃婷婷喜歡開著“大排量”摩托車爬坡(照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