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選舉備受兩岸關注,從政黨的提名結果、候選人的選舉策略、選民的投票傾嚮,到選後的政治版圖變更,皆為各方觀察重點。在此過程中,「製度設計」扮演瞭重要角色,台灣何以形成藍綠兩黨獨大的政黨體係,又為何齣現「配票」、「棄保」的選舉策略,實與製度更迭高度相關。
對此議題,國立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於4月13日舉辦「連震東先生紀念講座演講」,邀請到台大政治學係教授王業立,以「台灣選舉製度的政治影響」為題,分析製度對台灣政黨、選舉的深度影響。此為係列報道第一篇(共二篇)。
選舉製度影響政治運作
王業立指齣,從「新製度論」的研究視角齣發,目前的製度論研究可分為上遊、中遊與下遊,上遊聚焦製度的選擇與設計;中遊研究製度如何運作,例如半總統製下,總理與國會如何展開互動;下遊則研究製度如何變遷與影響行為者的行為,例如在既有選製下,政黨該如何提名、候選人該如何競選等。
而不同選舉製度,反映瞭不同的功能與價值選擇。王業立錶示,哈佛大學教授諾裏斯(Pipa Norris)曾提齣四個分析選舉製度的指標: 政府的有效統治 ,例如多數決容易形成兩黨體係,也就是容易產生議會席次過半的執政黨,如此一來政策推動相對穩定; 責任政治 ,也就是能使錶現不好的政黨下台; 對小黨的公平性 ,例如比例代錶製下,小黨的生存率能大幅上升獲得支持; 社會代錶性 ,比例代錶製下,弱勢的社會團體也相對容易進入政壇,錶達其訴求。
王業立補充,沒有任何選舉製度,可以同時滿足上述四種標準,故選擇何種選舉製度,就反映瞭政體的「優先偏好」。王業立舉例,台灣的立法委員(簡稱立委)選舉於2008年後,正式改為「並立式單一選區兩票製」,但113席的總席次中,區域席次多達73席,佔瞭65%,不分區隻佔30%,其他則是原住民代錶席次。這種設計導緻台灣容易走嚮兩黨製,小黨雖有生存空間,但不容易跨過5%的政黨門檻,故可以看齣來,當初設計選製時,是希望強化政府的有效統治,避免小黨林立,降低政策推行效率。
王業立接著錶示,選舉製度既會影響政府組成,也會影響選民服務與投票率。王業立舉例,例如採取比例代錶製的以色列,全國席次都是比例代錶製,沒有區域席次,議員便不太有選區服務的需要。而在投票率部份,採取比例代錶製的國傢,其投票率往往會高於多數決製的國傢,因為選民會認為,在投給政黨的比例代錶製下,自己的票較不會被浪費。
台灣的三種選舉製度
而針對台灣現行選舉製度,王業立指齣,在公職人員選舉上,台灣如今有三種選製並行。
首先,在各級行政首長選舉製度上,台灣採取「 相對多數決製 」(plurality),也就是「領先者當選製」(first-past-the-post system)。以2000年的台灣總統大選為例,5個候選人中,陳水扁的得票率是39.3%,其實沒有過半,但因其為最高票,所以能當選。但近日登場的法國總統大選,就是「絕對多數決製」,也就是候選人得票率必須過半,纔算勝選,如果第一輪無人能過半,就必須進入第二輪投票。而台灣除瞭總統外,從縣市長到村裏長,也都是「相對多數決製」。
第二種選舉製度,則是「 複數選區單記非讓渡投票製 」(SNTV)。所謂「複數選區」,是指應選名額不隻一位;「單記」意味每張選票隻能圈選1位候選人;「非讓渡投票」,意指此一候選人的票數突破當選門檻後,也不能將多餘的選票轉讓給其他黨內同誌,與日本相同;但在諸如愛爾蘭、馬爾他等地,便是「可讓渡投票」,也就是候選人多齣的選票可以轉讓。
王業立舉例,1992年趙少康以無黨籍身分參選台北縣立委,一人拿下瞭23萬票,足足多齣第二名2倍以上,並可讓7位候選人當選,但因台灣選製是「非讓渡投票」,趙少康的票便無法轉讓,故實際上打擊瞭其他泛藍候選人的選情。
王業立指齣,過去的台灣民意代錶選舉,主要採取「複數選區單記非讓渡投票製」。在這個製度下,小黨的存活率高,能夠反映少數的主張,但這一製度也因每位候選人的當選票數門檻不高,而容易導緻同黨同誌操戈、派係政治嚴重、黑金(幫派與賄選)介入選舉、候選人主張激進化、因無黨籍政治精英過多而侵蝕政黨政治等現象。
王業立分析,人們大抵認為,此一製度缺點大於優點,故在2008年正式修法改革,將立委選舉改成「 單一選區兩票製 」,即為台灣公職人員選舉的第三種製度:「單一選區」意指每個選區選齣一名,選區劃分需每10年檢討重劃;「兩票製」,則代錶每個選民手握兩票,一票投政黨,一票投給心儀的候選人。此次改革還有一最大差異,就是立委席次由225席降為113席,可謂減半。
王業立補充,雖說台灣的立委選舉改為新製,但包括縣市議員、鄉鎮市民代錶等其他民意代錶選舉,採用的仍是SNTV的舊製。其他無涉公職人員的人民團體選舉,則多采用「連記投票法」,例如農會、政黨選舉等。以國民黨中央委員選舉為例,其採用二分之一限製連記投票,也就是每人可投不超過應選名額1/2的票數,這種製度設計就極易導緻買票、灌票、配票的情況。
藍綠對決與小黨求生
王業立接著分析,根據杜瓦傑法則(Duverger』s Law),多數決製容易產生兩黨製,比例代錶製則容易走嚮多黨製,但台灣的情況,這個法則彷彿隻說對瞭一半。在台灣的縣市首長、總統選舉場域,確實齣現藍綠兩黨對決的現象;但到瞭鄉鎮基層選舉,兩黨對決便似乎效力不彰,候選人更多是比試動員能力、服務能力、所屬派係。
王業立指齣,迴顧台灣總統、縣市長選舉歷史,兩黨對決堪稱主鏇律。1994年趙少康代錶新黨參選台北市長,獲得30.17%的選票,算是藍綠對決的例外,但當年陳水扁也因泛藍陣營分裂,以43.67%的得票率當選台北市長;2000年台灣總統大選,宋楚瑜以無黨籍身分拿到瞭36.84%的票,也算例外,但那年陳水扁的得票率也不高,僅有39.3%,之所以能勝齣,就是因為宋楚瑜這個例外。
但王業立錶示,如果觀察台灣的基層選舉,也就是鄉鎮市長、村裏長的選舉,得票最多的往往都是無黨籍人士,且比例一年比一年高,這其實有悖於政黨政治的發展。以2018年村裏長選舉為例,無黨籍人士得票率高達77.5%;而民進黨已經執政,同年的村裏長基層選舉卻隻有5.31%的得票率。王業立也補充,當然許多基層的「無黨籍人士」並非真的無黨,其背後往往都有藍綠任一勢力的支持,但其畢竟不願意掛上政黨,這也是一個很有趣的現象。
此外王業立錶示,2008年的選製改革,大幅改變瞭台灣的政黨體係。在2004年區域立委選舉中,小黨尚有生存空間,親民黨在225席中拿到瞭34席,台灣團結聯盟(簡稱台聯)也有12席;2008年,國民黨在113席中拿到81席,民進黨則有27席,小黨在區域立委的當選席次可謂沒有,親民黨、新黨、台聯無一例外。因為選製改變,政黨之間的不比例性變得嚴重。
王業立再舉例,以台灣2020年的立委選舉為例,區域席次部分,除瞭藍綠兩黨外,基本上小黨都沒辦法勝選。例外就是台中二選區的陳柏惟,為台灣基進拿下1席,另有5席無黨籍人士,其實也並非真的無黨籍,而是泛藍與泛綠的延伸,泛綠陣營就是林昶佐等3席,是在民進黨禮讓、且全力輔選下勝齣;泛藍的則是傅崐萁、高金素梅這2席。
王業立錶示,2008年台灣選製改革後,無黨籍與小黨隻能力拼縣市議員等基層選舉,因為其仍採用SNTV製,其餘選舉便基本上沒有耕耘空間。故2022年11月26日的基層選舉,可以看到諸如台灣民眾黨等小黨都卯足全力,希望拿下席次後,可以在各縣市成立黨團,為日後進軍立委做準備。
王業立指齣,選舉製度不隻影響台灣的政黨體係,更會影響候選人的競選策略、選民的投票行為。例如因為行政首長採取「相對多數決製」,多數選舉人的主張與立場,都會盡量「嚮中間靠」,以爭取多數選民的認同,也就是所謂淺藍、淺綠、中間選民。王業立舉例,此次國民黨可能推齣的台北市長候選人蔣萬安,就提齣「中正紀念堂改名方案」,雖是為爭取淺藍乃至中間選民支持,卻激起瞭深藍選民的不滿;正如陳水扁擔任總統時,其也採取相對「嚮中間靠」的路線,令不少深綠台獨選民非常不滿。
王業立補充,在台灣可以觀察到,其實候選人「越嚮中間靠」,越容易被兩邊夾殺,但綠營支持者往往會「含淚投票」,藍營支持者則反會「含淚不投票」,這種差異導緻瞭兩黨的得票數差距。如此說法雖然還有待理論驗證,卻可以觀察到這種現象。例如2006年陳菊與黃俊英對決高雄時,藍營票區的票便沒有開齣來,由此開始瞭陳菊與民進黨在高雄的長期執政。
但王業立進而分析,若在縣市議員等採用SNTV製的基層選舉中,便能觀察到候選人「激進化」的現象,而非「嚮中間靠」。因為在這個製度下,候選人主要是與黨內同誌博弈,黨內競爭勝過黨際競爭,故往往齣現同誌反目、兄弟鬩牆、每次選舉都在喊搶救的怪象,人人都抱怨同誌不擇手段挖自己的票。
王業立指齣,這種情形導緻瞭嚴重的派係政治,且派係利益往往高於政黨利益,因為派係選票或許更能確保候選人勝齣,例如台中的紅派、黑派,以及台灣南部非常強大的派係政治等。近期的高雄市議員初選,藍綠兩黨便皆齣現激烈的派係鬥爭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