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4/12/2022, 8:10:59 AM
杭州人上世紀三十年代的結婚請柬、齣生證、購糧證、糧票;西湖牌電視機、縫紉機、鬧鍾;靈隱寺、柳浪聞鶯、六和塔等的老門票……聽起來是不是都很親切?
這些代錶杭州曆史的老物件,4月11日都在杭州博物館亮相。
捐贈者都是老杭州。
2021年,建館20周年的杭州博物館,特彆策劃推齣“百萬收藏”計劃藏品徵集活動,希望通過10年的努力,嚮廣大杭城市民徵集100萬件1912年以來展現杭州人民生活履跡、具有濃重杭州文化印跡、體現杭州城市發展建設曆程的物證和書證藏品,與每一位在杭州齣生成長、在杭州學習生活、關心喜愛杭州的人們,攜手打造一個留下、記錄和展示杭州城市曆史與記憶的“百姓的博物館”。
昨天,杭州博物館“百萬收藏”計劃一期捐贈儀式暨二期推介活動,在杭州博物館舉行。
365套3752件捐贈的藏品入藏
杭州人的熱情讓人感動
杭州博物館“百萬收藏”計劃第一期活動從2021年10月8日至2022年3月9日,共收到徵集信息37條,涉及藏品471套3858件。
經過初步篩選、專傢鑒定,最終有365套3752件無償捐贈的藏品正式入藏,涵蓋票據、書畫、陶瓷、民俗、絲織、圖書、郵票、紅色革命文物等多個品類。
其中比較有代錶性的,包含20世紀30年代西泠印社創始人之一的葉為銘夫妻閤照、1929年《杭州西湖遊覽指南》、1947年絕賣文契、1948年滬杭知味觀友誼歡聚閤影、1958-1963年第三屆至第五屆杭州市人民代錶大會當選市人大代錶證書及胸花字條、1957-1984年全國各省布票及糧票、20世紀70年代曙光小學個人奬狀、20世紀中後期毛主席紀念章、20世紀末期至21世紀初期杭州靈隱寺、寶成禪寺、六和塔、柳浪聞鶯等風景名勝門票等,多角度展現瞭近代以來杭州市民在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等方麵的狀況。
這些捐贈者來自各行各業,有退休教師、文博單位職工、企業傢、博物館愛好者、學生等,既有10歲的小朋友,也有90歲高齡的老人。
有的因自己年事已高,想把藏品無償捐給博物館保存,將老物件傳承下去,使後世的人們可隨時隨地瞭解老杭州的生活;有的自身熱愛收藏,挑選所藏與杭州密切相關的藏品捐獻齣來,讓博物館保存這份杭州記憶;還有的小朋友受到文化教育熏陶,願意為博物館事業貢獻一份力量,捐齣傢中藏品。
“真的特彆感動,從活動啓動到現在,捐贈就沒停過,有人帶來瞭幾百件物品,捐贈情況遠遠超齣瞭我們的預估,這也讓我們從另外一個層麵看到瞭杭州人對這座城市的熱愛。” 杭州博物館館長王英翔說,為瞭感謝熱心市民門對文博事業的關注和支持,他們特地舉辦瞭捐贈儀式,為捐贈代錶頒發捐贈證書。
一口氣捐贈500多件
前前後後整理瞭兩三個月
“我一共捐瞭530件。”儀式現場,查永玲聊起自己的捐贈,特彆開心,“前前後後在傢裏整理瞭兩三個月,能拿來的都拿來瞭。”
查永玲退休前為浙江省博物館藏品部研究館員、主任,多年來從事藏品研究、保管、利用等相關工作。她在整理的過程中,還發揮自己的特長,給每個物件都標瞭號。
1992年的購糧證
她指瞭指現場展示齣來的購糧證說: “你看看,這是1992年的杭州市居民購糧證,我一直保管到現在,還很新的,上麵寫著我傢裏三口人,一個月可以購買39斤。以前買米,不像現在,必須要拿著購糧證、糧票到固定的商店去買,每個城區都有自己固定的購買商店。像我傢就要到古蕩糧油食品商店去買的。”
查永玲很細心。她帶過來的糧票,跨越上世紀60-90年代,種類很多――有僅限浙江省範圍內使用的浙江省糧票,有僅限杭州市區使用的浙江省定額糧票,也有為齣差置換的全國通用糧票和去北京齣差使用找還的北京市地方糧票等。
“還有副食品票、水産品票、肥皂票、火柴票、煤餅票等,都是當年自用的,可以說是杭州市民日常生活的一個縮影。” 查永玲說。
1974年浙江省糧票(壹市斤)
1984年杭州市水産品票
1990年12月火柴票
“現在的年輕人,肯定不太知道,過去買糧食、買衣服,有錢還買不到,必須要有糧票、布票。所以這些物件,值得放進博物館,讓這一代以及未來的孩子們來學習瞭解。”浙江東方地質博物館館長董利華,此次捐贈瞭全國各省的布票、糧票等總計35版2280枚。
1984年浙江省布票
民國皮箱、西湖牌縫紉機、齣生證
你傢有沒有同款記憶
市民吳婷婷捐贈瞭兩個物件,一個是民國牛皮箱。一個就是上世紀中後期的傢用西湖牌縫紉機,都算是上世紀杭州人傢中的大物件代錶。
民國牛皮箱
民國牛皮箱,一看外錶就很有年代感,右上角的封皮,有些開裂破損,右下角印有“浙省迴迴堂柳通裕造”字樣。
西湖牌縫紉機
“這是我外婆的嫁妝,外麵包著一層純牛皮,箱子上的印章,估計是當時購買的商號名稱。縫紉機也是我外婆買的,以前杭州姑娘傢的嫁妝,最火的就是“三轉一響”――手錶、自行車、縫紉機、收音機,西湖牌縫紉機彆說是在杭州,就連在浙江省內都是風靡一時的,後來這台縫紉機留給瞭我媽媽用,一直保管到現在,我們全傢都覺得,把它們捐給博物館是最好的去處。”吳婷婷和母親趕到儀式現場,兩個人拿著捐贈證書和捐贈物品拍起瞭照。
捐贈證書
楊維新這次總共捐贈瞭64件各類物品,這些物品上溯至民國時期,有其傢傳老物件、其父母1934年的結婚請柬、杭州城站老照片、織錦畫、各種紀念章、他兒子上世紀70年代的嬰兒齣生證等等。
楊維新很用心地對自傢這些物品一一登記保存,每一件都寫著詳細介紹。
1934年的結婚請柬
1976年的齣生證
1979年的嬰兒糖票
西湖牌鬧鍾
站在西湖牌鬧鍾前麵,他激動地拉住小時新聞記者聊開瞭: “你知道吧,上世紀六十年代,我爸爸每個月工資31塊,買這個鬧鍾就花瞭5塊錢,相當於全傢人一個月六分之一的開銷,後來我一直帶著這個鬧鍾,可以說是陪瞭我大半輩子,到現在它還可以走的。”
現場展齣的另一款民國皮箱,是浙江省博物館首席專傢、研究館員陳浩捐贈的。
“這個皮箱,是我外婆在民國時期購置的,後來就給我母親當作嫁妝,跟瞭我母親一輩子。五年前,我父親去世,我母親就講到瞭這個皮箱的故事,然後把它交給瞭我。”陳浩說,“博物館是連接過去、現在、未來的地方,作為一傢城市博物館,通過這樣的徵集,來豐滿時代的空白,保存杭州這座城市的根,很有意義。最關鍵的是,這些捐贈的物件,都和市民本身相關,直接拉近瞭博物館和市民之間的距離,可以讓更多人能更好地來瞭解杭州這座城市。”
西泠印社創始人之一老照片、
《杭州市地名誌》、人大代錶證
都是杭州重要的曆史物證
這次捐贈的物件中,也有不少是杭州這座城市重要的曆史物證。
比如,西泠印社創始人之一――葉為銘的外重孫女章晶明女士捐來瞭葉為銘夫妻閤照,拍照時夫婦二人閤壽150歲瞭,難得一見。
葉為銘夫妻閤照
當代團扇藝術傢蔡念群先生捐贈來的物品,也很有說頭――民國滬杭知味觀同仁西泠閤影照片、五十年代原包裝杭州織錦廠製西湖孤山全圖、晚清兒童棉風帽等。這件民國37年滬杭知味觀友誼歡聚閤影,攝於民國37年2月23日西泠“閑泉”前,是滬杭知味觀的友誼見證。
滬杭知味觀友誼歡聚閤影
王欽華之子許式鬆先生捐贈瞭母親王欽華的很多代錶證――
王欽華先後在1958年杭州市第三屆人民代錶大會、1961年杭州市第四屆人民代錶大會、1963年杭州市第五屆人民代錶大會代錶當選證書和紅色“代錶”胸花字條等等,都是曆史的直觀見證。
王欽華當選杭州市第四屆人大代錶的證書
浙江省暨杭州市人民慶祝建國十周年至十六周年觀禮證胸花字條
杭州市地方誌專傢鄭祺生,於1980年被抽調到杭州市地名委員會,參與地名普查、編寫地名文字概況資料、標繪地名圖等工作近三年,最終編撰成書《杭州市地名誌》,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杭州市第一部詳細介紹市區地名的資料書,書中收錄上世紀90年代杭州市區全部街巷1685條,對曆史上被訛傳的音誤名稱及特殊曆史時期被改動的地名進行更正,為杭州街巷名的曆史來源研究及更正工作做齣很大貢獻。鄭祺生的女兒鄭瑜華此次捐贈瞭其生前在地名普查委員會工作時保留的各類書籍、老地圖共計30件。
1982年版《杭州市街巷標準名稱一覽錶》
1983年版《杭州市地名誌》
來源: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餘雯雯 通訊員 陳晶 楊瀟
值班編輯:倪王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