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2/24/2022, 6:00:35 AM
宋仁宗嘉�v二年(1057),歐陽修權知貢舉,各科共錄取899人,其中,進士388人。一甲三名為,狀元章衡,榜眼竇卞,探花羅愷。都不認識?沒關係。同年考中進士的還有:名列唐宋八大傢的蘇軾、蘇轍、曾鞏;宋明理學的引路人張載、程顥;以及王安石變法的核心乾將呂惠卿、曾布、章��等。這一年試舉,光輝照耀整個大宋。
於是,我們很容易就要思考一個問題,那就是:宋朝為什麼能夠實現人纔大爆炸?宋朝的人纔為什麼那麼多?
先說幾個想當然的原因:宋朝的人口多,所以宋朝的人纔多;宋朝的科舉更繁盛,所以宋朝的人纔多;宋朝的經濟文化最發達,所以宋朝的人纔多。
這些立即能夠給齣的原因,也並不完全就是想當然,因為它們都有理論模型的支持。人口增加瞭,産生人纔的總量就增加瞭,總量增加則優異數必然增加。科舉取士則是在以增加頭部機會的方式增大標準差,標準差增大則優異數也必然增加。經濟文化發達,特彆是印刷術的成熟,更多的人能夠接受教育,自然提高瞭整體平均素質,平均值增大必然增加優異數。於是,按照正態分布的模型來分析宋朝,其人纔優異數肯定是曆代王朝中最大的。
但以上這些,都能找到反例,甚至連這個問題本身都有反例。
就頂尖的治國人纔來說,宋朝不及漢朝,甚至也不如秦朝,雖然宋朝的經濟文化更發達。秦朝的李斯直接開創瞭三公九卿製,這種開創性的工作,誰能比?漢朝的賈誼,一篇《治安策》雄冠兩漢四百年,要比蘇洵的《六國論》不知道高齣多少層級。
要說詩詞歌賦的文學人纔,宋朝也不及唐朝,雖然宋朝的人口比唐朝還多。宋朝的宋詞著實美輪美奐,但是唐詩呢?唐朝一個中等詩人拉到宋朝,都能列到頂級裏麵。
至於開疆拓土的將軍人纔,宋朝可能跟誰都沒法比。宋朝對外戰爭的勝率不低於唐朝,那是因為唐朝一直在打仗,而且一直在打硬仗。而澶淵之盟後,宋朝基本上就沒打過什麼大仗。而且,其主要勝率都在前期,也就是建國之初。那時候打仗的將軍和士兵都是誰?都不是宋朝培養的,而是五代十國的驕兵悍將。
同樣,要說人口多,宋朝怎麼也比不過元明清吧。要說科舉取士,明朝和清朝也沒少錄取。要說經濟文化,洋務運動後的大清,實現瞭傳統王朝的迴光返照,經濟上不次於宋朝。此外還有一個更大的反例,那就是誰能跟春鞦戰國比。這個軸心時代,諸子百傢,曆朝曆代都無人能夠爭鋒。
如果問一個現代人,更願意生活在哪個朝代,很多人選擇宋朝。而且給大傢的一般感覺,仍舊是宋朝的人纔最多。這是什麼原因呢?
人口總量最多、科舉取士更多、經濟文化更發達,這些隻是問題的錶象。而問題的本質應該是宋朝的社會活力更強。
傳統王朝中,沒有哪個王朝能有宋朝的社會活力。
蘇湖熟天下足,這個肯定誇張。但是,足以說明一個問題是江南財富之豐盛。同時,也能說明國傢不需要四處找錢,有瞭蘇湖熟就夠瞭。
宋朝幾乎是古代中原王朝中少有不歧視商人的,讀書靠不上進士,那就去經商。在宋朝,這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宋朝女人的社會地位肯定不如唐朝,但是也不會太低。之所以後來各種低,主要是因為南宋,對外打不過就對內拼命搞各種禮教束縛。但是,我們說宋朝往往都是說北宋。
更難得的是宋朝還有過一段資本主義萌芽階段,這是曆史課本說的。其主要依據就是宋朝的手工業極為發達。而且,還有《夢溪筆談》這種著作。四大發明裏,有三個就在宋朝。所以,你不能說宋朝的社會成就是一種偶然。
以上都是活力的錶象,而活力的原因是什麼呢?
一個最為重要的原因就是宋朝不用常年對外徵戰,所以社會環境非常寬鬆,於是也就活力四射瞭。
秦朝雖然二世而亡,但還是跟匈奴打瞭一場大仗,濛恬三十萬人北卻匈奴,這一仗跟南伐百越不一樣,是不得不打的,因為匈奴入侵會亡國。後來,又不得不修長城,直接逼齣瞭一個大澤鄉起義。
漢初七十年修生養息,但是也沒少跟匈奴打仗,而且動員十幾萬規模的場景也不是沒有過。漢武帝之後就更彆說瞭,幾乎是年年都要打。
唐朝是不修長城的自信帝國,但是唐朝的對外戰爭就沒停過,光跟吐蕃就打瞭200多年。跟外邊還沒打完,內部自己又打上瞭,安史之亂後大唐就沒消停過。
明朝呢?明朝始終惦記著濛古人會不會殺進中原,所以前期就始終關注著北方草原。但草原的問題還沒搞定,東北的問題就嚴重瞭起來。
清朝呢?清朝直到乾隆時期打完大小和卓戰爭纔算消停一點兒。但是,清朝人不自信,始終擔心漢人造反,所以社會管製就要多嚴有多嚴。然而這也沒防住,太平天國運動就打瞭14年,幾韆萬人都攪和瞭進去。
唯一的特例就是宋朝。自澶淵之盟後,宋朝基本上就沒打過什麼大仗。對西夏的戰爭確實沒有中斷過,但那隻是一個局部戰爭,一個陝西軍基本上就能搞定。
正是因為宋朝不打仗,所以國傢纔允許社會寬鬆起來。開封城能開夜市,但是大唐的長安就得搞宵禁。原因是大唐帝國時刻都要準備打仗,所以國內必須高度緊張。
既然要常年打仗,國傢就得集中資源。誰都知道商人能促進經濟,經濟發達瞭能促進稅收。但是,古代國傢沒有那麼先進的稅收係統,所以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編戶齊民,一個一個地數人頭去收稅。商人雖然有用,但隻是對社會有用,對國傢沒啥用,當然就不受政府待見。
手工業或工商業要發展,必須建立在農業的基礎上。先彆說吃好穿好的問題,得先說能不能吃上飯和吃得飽的問題。但是,如果國傢常年打仗,那就多少糧食都不夠吃。十萬大軍背後是幾十萬壯丁,幾十萬壯丁背後又是多少土地被荒蕪。這種狀態下,農業即便搞得起來,也得先養活上百萬不事生産大兵。
一般曆史學傢都說中國在清朝遭遇瞭內捲化,人力資源過剩所以一切技術改良都無必要。但這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應該是清朝的管製太嚴導緻社會沒有活力。沒有活力的社會,也就沒瞭創新。
管製太嚴,清朝有清朝的問題。但是清朝之前,則主要是戰爭的問題。為瞭戰爭,社會就必須實現一種半軍事化管製。而宋朝,恰恰不需要擔心戰爭的問題,所以社會管製就沒啥必要。王安石變法實際上就是在實施一種嚴格管製的目標方嚮,但是失敗瞭。反對派是一個方麵,但國傢不需要纔是最大的原因。商鞅變法能搞成,原因是秦戰國太需要瞭,因為不變法就得死。
所以,宋朝之所以呈現齣人纔繁盛的樣貌,主要是因為社會活力四射。而宋朝社會之所以能夠活力四射,就是因為社會環境足夠寬鬆,國傢不用常年準備打仗。人纔之所以成就人纔風流,得首先要有産生人纔的土壤,但更關鍵的是有人纔施展纔華的平台。一個寬鬆的社會環境,一個活力四射的社會,就是這種土壤、就是這種平台。宋朝能夠提供,但其他朝代卻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