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2/24/2022, 6:02:48 AM
文|四季文史
三國,一段風雲詭譎的曆史,一個英雄輩齣的時代。
時勢造英雄。東漢末年朝綱腐敗,各地起義軍風起雲湧,老百姓揭竿而起,紛紛加入到這場巨變之中。隨著各路英豪的此起彼伏,最後中原天下一分為三:魏、蜀、吳。
三個割據勢力的領軍人物,在那個動蕩的局勢中,紛紛嚮世人展示瞭各自風姿卓絕的一麵。魏國的曹操,以“奸詐”著稱,蜀國劉備,仁義布施惠澤各地,江東吳國孫權,更是一位有勇有謀的人纔,“生子當如孫仲謀”,可見一斑。
單絲不成綫,獨木不成林,三人鶴立獨行成就一番大業的背後,自與帳下一眾君臣忠義之士是分不開的。
而劉備的仁德更是美名遠揚,傳播四方。即便是白帝城病亡之後,當曹魏上下沉浸在一片歡呼聲中,一員大將卻悲傷不已。不禁要問,既為曹魏之人,為何會對敵人的死暗自神傷呢?沒錯,這正是因為劉備“以德報怨”的仁義感動瞭他。此人不是彆人,他就是黃權。
迫於無奈,投瞭劉備
熟悉三國曆史可知,黃權是蜀漢、曹魏將領,雖然他一生多次易主,可他卻是一個仁義之人。
黃權年輕時為郡吏,後益州牧劉璋認為黃權是個不可多得的人纔,於是拜其為主簿。彼時的益州是三國時期是最大的州,囊括瞭今四川省、重慶全境和陝西南部以及雲南北部等地。作為當時當地的最高長官,劉璋對割據一方的軍閥張魯頗為不滿。
張魯此人心高氣傲,喜歡搞事,更是不服軟、不聽勸。公元211年,劉璋身邊的官員張鬆諫言說要邀請劉備入益州共同討伐張魯,劉璋欣然同意,畢竟多一股力量,少一分損失。此時赤壁之戰後的劉備正屯兵在荊州休養生息,得到劉璋的邀請,也欣然同意,畢竟劉備是有鴻鵠之誌之人,他不會放過任何一個揚名立萬的機會。
主簿黃權對此極力反對,他認為劉備是個野心傢,有朝一日一定會吞並益州。劉璋沒有采納黃權的意見,非但如此,他還將黃權貶謫到廣漢任縣令。
後來的曆史證明,黃權的判斷是正確的。自劉備入駐益州之後,不到一年的時間劉備就與劉璋反目成仇,最後劉備打敗瞭劉璋。當諸多郡縣紛紛棄城投降時,唯有黃權堅守城門。可當他得知劉璋投降時,為瞭城中百姓不受餘殃,他也選擇瞭投降。
劉備行仁義之師,他懂得民心歸附的重要性,所以對於黃權投誠,他沒有任何偏見,而且劉備對他堅守城門的錶現也很欣賞,看到瞭他忠義的一麵,因此入住益州牧之後就將黃權提拔為偏將軍。
不得已的背叛,劉皇叔卻以德報怨
蜀地的富庶,堪稱天府之國。自劉備拿下這塊風水寶地之後,曹操就坐不住瞭。如果趁劉備還未站穩腳跟就來個突襲,那麼勝算的幾率就很大,相反,如果容劉備在此地休養生息太久,曹操再想拿下巴蜀,恐怕就難於上青天瞭。畢竟這塊地方很養人。
怎麼辦?如果直接殺奔劉備而去,可能會因戰綫太長而失敗,所以曹操打算循序漸進。曹操此時把目光鎖定瞭張魯。認為他是打開川府大地的缺口。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率軍南徵張魯,張魯敗逃巴中。
對於曹操攻打張魯,劉備本可以坐山觀虎鬥,但很明顯,張魯不是曹操的對手,如果張魯丟下漢中,那麼蜀地不保。此時黃權建議劉備果斷齣手,不能讓曹操踏進漢中,否則後患無窮。
黃權:“如果我們失去漢中的話,就等於割掉瞭蜀地的大腿和臂膀,對巴蜀是個莫大的威脅”。
劉備覺得黃權說得在理,於是任命黃權為護軍,調兵前往巴中地區。彼時不堪一擊的張魯已經投降曹操。這對於劉備來說是一個壞消息,隨後劉備擊敗瞭西南倭人首領杜�C,發動瞭“漢中之戰”。
在接下來的兩年拉鋸戰中,曹魏和蜀漢彼此各有勝負。公元219年,定軍山一戰中,劉備大將黃忠斬殺瞭曹魏夏侯淵、趙�J之後,曹軍中開始軍心不穩,隨著曹魏將領王平的投降,漢中正式納入蜀漢版圖。在劉備自立為“漢中王”之後,任命黃權為治中從事,即劉備的幕僚。
占瞭川蜀大地的劉備並沒有停止擴張的腳步,因為隆中對時,他已經將目標鎖定瞭整個中原。新權建立伊始,本該休養生息,以圖長遠,但劉備卻急於求成,欲發兵攻打江東孫權。要知道,東吳孫權據長江天險,易守而難攻。
黃權說:“東吳人勇猛善戰,水路易進難退,不如先帶領小部隊前去探探虛實”。但劉備這次沒有聽勸,反而任命黃權為鎮北將軍,留守後方,以防曹軍偷襲。沉寂多年蜀吳戰火又將被點燃。
蜀漢章武元年(221年),劉備為報吳奪荊州、關羽被殺之仇,率大軍攻吳。東吳派大都督陸遜迎戰,陸遜作戰經驗豐富,他看到瞭蜀漢大軍的破綻,使用火攻(火燒連營),最終劉備大軍全綫潰敗。劉備帶著殘兵敗將逃亡至白帝城。
此時,擺在黃權麵前的隻有兩條路,要麼堅持作戰至戰死,要麼投降。因為皇權負責威懾江北的魏軍,所以他最後不得不投瞭曹操。
先主病亡,暗自神傷
蜀降人或雲誅權妻子,權知其虛言,未便發喪,後得審問,果如所言。
黃權帶領屬下投奔瞭曹操之後,蜀國一降兵報告黃權說,皇權的妻兒全部死於劉備之手。不過,黃權認為仁慈的劉備不會做齣這等狠心之事。
《三國誌・捲四十三》記載:“先主曰:“辜負黃權,權不負孤也。”
後來黃權仔細打聽得知,原來蜀國廷尉府抓瞭他的妻子、兒女,要治黃權叛國之罪。但年邁的劉備說道:“是孤負瞭黃權,不是黃權負瞭孤”!黃權帶著水軍,全部降瞭魏國,而劉備卻撫養瞭他的一傢老小,這不就是“以德報怨”嗎?黃權心生內疚。
曹丕曾問皇權:“為何要頂著叛徒的罪名前來投降呢?”
黃權說:“劉備有恩於我,我不能嚮東吳投降,但現在又迴不去蜀地,隻能投降於曹魏瞭。”曹丕很欣賞黃權的坦誠,於是封他為鎮南將軍。
而道隔絕,權不得還,故率將所領降於魏。
在白帝城的劉備病得越來越嚴重,於是將劉禪托付於諸葛亮、趙雲等重臣,最後在悔恨之中去世。當劉備去世的消息傳到曹營時,他們無不拍手稱快。而此時的軍營裏,卻有一個人在默默悲傷,他就是黃權。
雖說黃權投降瞭曹魏,但他心中對劉備的感激之情卻絲毫未減,不僅是因為在蜀地時劉備對自己的重用,更是他叛逃之後劉備對他傢人的優待,劉備的仁義之風讓他銘記一生。
40年後,黃權的兒子黃崇,與諸葛亮之子諸葛瞻,同鄧艾血戰於綿竹。不幸的是,黃崇為瞭蜀國,最終戰死沙場,這也可以說是黃崇替罪臣父親黃權還瞭劉備這份仁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