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4/10/2022, 6:28:50 AM
1937年9月,30萬川軍齣川參加抗日戰爭。不得不說,他們的裝備是很落後的:草帽、草鞋、大刀、手榴彈、步槍(川造的,沒有膛綫,打齣的子彈射程近,瞄不準)。
但就是這麼一群有著最落後裝備的人,卻是戰場上最英勇的那一群。
當時廣為流傳的“無川不成軍”這句話就說明瞭一切。
整個八年抗戰,從四川齣去的壯丁總計達到350萬人,一個四川省承擔瞭全國30%的財政稅收和40%的抗戰兵力。
這些令人震驚的數字背後,我們看到瞭四川之王那博大的胸襟與凜然的氣節。而當時主政四川的,就是亂世梟雄――劉湘。
圖|四川王:劉湘
崛起於川軍內戰的舊軍閥
劉湘這個人,早年是雙手沾滿國民鮮血的舊軍閥。
但他卻在抗戰爆發之際,也是其生命將走到盡頭之時作齣瞭一個決定,徹底扭轉瞭自己在曆史長河中的形象,奠定瞭其堂堂民族將軍的地位,也是頗具傳奇色彩。
1890年,劉湘齣生於四川成都大邑縣的一個地主傢庭。他小時候不愛讀書,隻有一身莽勁兒,因此被小夥伴們稱為“莽娃兒”。
他長到快17歲時,背著父親考入瞭四川武備學堂陸軍部。之後,又憑著自己超人的勤奮和努力,被保送到總督趙爾巽剛開辦的四川陸軍講武堂深造。
從那以後,他的人生就仿佛開瞭掛,升遷速度之快令人咂舌。
1913年,他就已經是川軍第一師第三團團長瞭。
1915年,蔡鍔率部取道四川,討伐袁世凱,川軍第二師師長劉存厚加入瞭蔡鍔的討伐軍,與之一起閤攻濾州。
劉湘將劉存厚留守濾州的部隊全部扣押,獲袁世凱的奬賞。並於當年6月升為旅長。
袁世凱死後,中國進入軍閥混戰時期,劉湘憑藉自己的能力一步一個腳印地慢慢成長為眾多軍閥中一支重要的力量。
1920年,滇軍首領唐繼堯想要討伐劉湘一直擁護的軍閥熊剋武,於是熊任命劉湘為第二軍軍長及北路總司令,率兵驅逐滇黔軍。劉在此戰中獲勝。
第二年,劉湘與第一軍、第三軍聯閤,武力驅逐瞭劉存厚,並於之後被推為川軍總司令兼四川省長。
至此,劉湘迅速成長為川係軍閥中的首腦人物。當時他纔剛過而立之年。
劉湘的仕途之所以會如此順暢,除瞭運氣,更重要的還是他的一身“莽”勁兒及老實寡言、默默苦乾的性格很得領導的賞識。
他本是一名隻會埋頭練兵的職業軍人,但隨著曆經眾多變故所換來的位高權重及地盤擴張,“莽娃兒”也學會瞭不少政治上翻雲覆雨、爾虞我詐的手段;
再加上身邊聚集瞭一批擅於權術的人為其齣謀劃策,他開始有些飄瞭,野心膨脹,想要繼續北上奪得更多地盤。
但熊剋武和楊森不答應,所以他還隱居山野瞭一陣子,默默觀察著四川的局勢以圖再起。
1923年,楊森與劉湘舊部聯閤謀倒熊剋武,吳佩孚派貴州省長袁祖銘為援川前敵總司令,入川進行牽製,但戰事並不順利。於是他們推劉湘再次齣山,重整川局。
就這樣,四川再次陷入為期十年的軍閥混戰……
站在瞭蔣介石的一邊
1926年8月,麵對亂局且認清形勢的劉湘果斷率部歸附瞭北伐軍,脫離瞭吳佩孚的管控。他知道隻有順應潮流,纔能保存實力。
廣州國民政府任命劉湘為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一軍軍長,從那時開始劉湘站在瞭蔣介石一邊,二人進入“蜜月期”。
1932年,劉湘又與同族叔輩劉文輝為爭奪四川領導權而展開混戰,直到1933年纔以劉湘取勝告終。這是民國時期四川省的最後一次軍閥混戰。
大戰結束後,劉湘終於如願坐上瞭“四川王”的寶座。
但這其實並非多值得稱道的事情。要知道,民國時的四川前後一共經曆瞭300多場大大小小的軍閥混戰,劉湘的王者寶座,是用無數國人的鮮血搭築而成的。
因此劉湘權勢熏天的同時,其罪惡也是滔天的。
圖|劉文輝和劉湘,叔侄二人爭奪四川
更何況,他還與蔣介石沆瀣一氣,對革命者與百姓們進行過血腥鎮壓。那是1927年3月31日,發生在重慶的震驚全國的“三三一慘案”。
為抗議英國、美國軍艦炮轟南京事件,重慶地委和國民黨四川省黨部(左派)於3月31日在通遠門打槍壩召開群眾大會,反對帝國主義乾涉中國革命,反對蔣介石獨裁,反對四川軍閥賣國,支持北伐戰爭,擁護武漢國民政府。
而劉湘卻在蔣介石的授意下,派軍警直接包圍會場,武力鎮壓。一時間槍聲四起、炮彈橫飛、血流遍地。這場慘案最終造成死者三百餘人,重傷者七八百人,輕傷者不計其數。
不過,劉湘在替蔣賣命的道路上,逐漸意識到過去與自己對抗的那些軍閥算什麼呀?他人生最強有力的對手現在纔齣現,他正是蔣介石!
我們都知道,蔣在軍事上的纔能可謂一般般,但其玩弄政治權術的手腕簡直頂呱呱。是十個劉湘也頂不上的。
這不,蔣介石用“四川省政府主席”這根鬍蘿蔔,換取瞭劉湘對自己的擁護;然後就將血腥鎮壓革命群眾、對抗武漢國民政府、“剿匪”這些棘手的事情一股腦丟給瞭劉湘,讓他充當劊子手。
然而劉湘也不是傻子,他逐漸意識到蔣介石根本不信任像他這樣的地方軍官,而且時刻在覬覦著他背後那塊廣袤的四川土地。
抗戰爆發,請纓抗戰
劉、蔣二人關係的明顯轉變,始於1934年,蔣對紅軍的第五次“圍剿”失敗後。
當時,中央紅軍被迫嚮西長徵,蔣介石便抓住這個機會,嚮劉湘提齣瞭派行營參謀團進駐四川的提議,錶麵上說是協助劉“剿匪”,其實是想順便擴大自己的勢力與地盤。
劉湘對這些,心裏是明白的,雖然他心裏一百個不情願,但又擔心自己對付不瞭在四川聯閤起來的中央紅軍和紅四方麵軍。於是隻好答應瞭蔣介石的提議。
當時,康澤任參謀團的政訓處長。
那段時間,劉湘為瞭掌握蔣方內部情況,特派特務和兩個能偷譯密電的電務員,每天搜集從康澤那裏偷來的情報與其跟蔣的往來密電,發現內容無一不是在打劉湘的主意。
這讓劉如芒刺在背,坐臥難安。
於是,劉也偷偷打起瞭自己的小算盤,錶麵上似乎仍在擁蔣,其實背地裏在與各地的反蔣陣營聯絡。
如果不是抗日戰爭的爆發,劉湘很可能就這樣,背著舊軍閥的名號,在與蔣介石的鬥爭中被吞並、吃掉瞭。他早年發動的暴力內戰,及後來的血腥鎮壓群眾等罪行,也注定瞭其曆史的反動性。
但世事的神奇之處就在於此,抗戰爆發後,劉湘作齣的決定使其在曆史中的反麵形象得以完全扭轉。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三日後,劉湘立即電呈蔣介石,請纓抗戰,同時通電全國,呼籲一緻抗日。
8月上旬,劉湘飛赴南京參加國防會議,在會中聲情並茂地發錶瞭長達一個小時的講話,在最後,他錶示:“抗戰,四川可齣兵三十萬,供給壯丁五百萬,供給糧食若乾萬石。”
從這段演講中,我們看到瞭這名舊軍閥的誠意與決心。他是全國第一個提齣抗戰的軍閥,況且當時的戰火離他的大本營還遠,他卻甘願掏齣自己經營多年的傢底。
說來也怪,像劉湘這種於封建社會成長起來的人物,為何會對參加抗戰如此主動,且願意傾盡四川之力呢?
其中的大部分原因,是齣於他對國傢的真心熱愛與對自己曾經所犯罪行的羞愧。所謂“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劉湘當時的胃病已經很嚴重,自知時日無多,應該是想在自己生命的最後時刻,做一些對國傢和人民真正有益的事情吧。
還有一個原因,一旦發起抗戰,蔣自然會將矛頭從劉湘身上暫時移開,劉就有瞭喘息的機會,也就可以為今後做更多打算。因此纔有瞭他在1938年初與山東省府主席韓復榘密謀封閉入川通道,阻止蔣軍入川的事情。
率30萬川軍齣川打日寇
1937年8月26日,劉湘以川康綏靖主任的名義,發錶瞭慷慨激昂的《告川康軍民書》,洋洋灑灑近韆言,字裏行間難掩其對抗戰的態度和認知。
9月份,多達30萬的四川子弟兵在劉湘的率領下,陸續齣川抗戰。劉湘則先後被任命為第二路預備軍司令長官、第七戰區司令長官――他終於如願以償,能帶著巴蜀父老的囑托同日寇拼命瞭!
然而令他萬萬沒想到的是,蔣介石在這個關乎民族危亡的時刻,還在想著怎麼分化瓦解川軍。
蔣將第七戰區的兩個集團軍分散到各個戰場,派到最危險的前綫,眼看著都脫離瞭劉湘的建製。劉這可坐不住瞭,亟欲奔赴前方要求收迴部隊。
其部下紛紛勸其留川坐鎮後方,隻要派人以參謀長的身份去代行長官即可。
一來因為當時劉湘的胃病已經非常嚴重,穿鞋都難麯膝彎腰;二來因為蔣介石極不可信,在大量部隊都已調離四川的情況下,若劉湘再齣去,很難講會發生什麼情況。
但劉湘卻去意甚堅,說道:“過去打瞭多年內戰,臉麵上不甚光彩,今天為國效命,如何可以在後方苟安!”
於是,劉湘在交代好瞭四川方麵的事宜後,就乘飛機離開瞭,於11月12日抵達南京。
他首先就第七戰區作戰區域、任務、長官部位置以及對部隊如何指揮、聯係等問題嚮蔣介石請示,均未得到確切答復。
劉湘感到心中有些彷徨無主,於是隻有設法與齣川的自己的部隊取得聯係,以免完全失控:能通電話的就叫電話,知道去嚮的,就派人前往尋找;來京見他的中、上級軍官,就一一當麵詳示機宜。
比如二十一軍軍長唐式遵來見他時,他就告訴唐:這是很難得的報國機會。今天大敵當前,關係國傢存亡,務必發揮我川中子弟兵的特長,圓滿完成保衛首都的光榮任務。
11月中旬,日寇沿京滬鐵路和太湖南岸,分兩路嚮南京進攻。劉湘聞訊,立刻嚮蔣請求將兩個集團軍調集過來,願負責指揮保衛南京。
然而就在這時,劉的胃病突然復發,大口吐血,在昏迷中被送進瞭蕪湖醫院,後又被轉到漢口萬國醫院,經搶救蘇醒。
圖|蕪湖醫院舊照
雖然長官病重入院,但絲毫沒有影響川軍在戰場上的英勇錶現――他們先後展開瞭太湖戰役、廣德戰役和泗安戰役。
“莽娃兒”劉湘帶齣兵,也是同樣的“莽”,戰場上多次齣現瞭肉搏拼殺、寸土必爭的激烈戰鬥場麵。日後被俘的敵兵中有這麼說的:“中國的草鞋兵很勇敢!”盡管12月13日南京還是陷落瞭。
在醫院養病的劉湘聽聞此消息,難過地說:“我若不病,南京還能多守幾天,國傢的財務可以多轉運齣來一些。”
他當時的身體狀況很糟,已經不允許繼續上一綫指揮戰鬥瞭。然而其還是時刻關注著戰場上的動態,還經常寫信給蔣介石,提齣一些自己的意見。
齣師未捷身先死,川軍堅守至最後
1938年1月20日,劉湘病逝(關於劉湘的死,有很多種說法,這裏不做討論),終年48歲。傢人在清理其遺物時,發現瞭一張他親筆寫的紙條:“齣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見者無不為之動容。
國民政府為瞭褒恤劉湘,追授他為陸軍一級上將,並準予國葬。
劉湘本人因身體原因,還沒來得及實現抱負,就抱憾而終。他隻有將遺誌托付於自己的川軍將士們:“抗戰到底,始終不渝,即敵軍一日不退齣國境,川軍則一日誓不還鄉!”
劉湘這一遺囑,很長一段時間裏在前綫川軍每天升旗時,官兵必同聲誦讀一遍,以示抗戰到底的決心。
事實上,川軍這些穿著草鞋,拿著大刀,作戰英勇的漢子們,也確實一直堅守到瞭抗戰勝利的那一刻。
據統計,抗戰八年以來,一共有350萬川軍齣川抗戰,但到最後,僅剩13.7萬人迴到傢鄉。這不僅僅是單純的數字,數字背後更是一條條鮮活的人命!
川軍先輩們用日本人的血,洗刷瞭四川軍閥連年內戰的恥辱;用自己的血,捍衛瞭國傢與民族的尊嚴。
抗戰勝利後,《新華日報》發錶瞭一篇題為《感謝四川人民》的社論:
“四川人民對於正麵戰場,是盡瞭最大最重要的責任的,直到抗戰終止,四川的徵兵額達到三百零二萬五韆多人;四川為完成特種工程,服工役的人民總數在三百萬人以上;曆年來,四川貢獻於抗戰的糧食占全國徵糧總額的三分之一。僅從這些簡略統計,就可以知道四川人民對於正麵戰場送齣瞭多少血肉、多少血汗、多少血淚!”
四川王劉湘曾以傾省之力,毅然率川軍齣川參加抗戰的事跡雖然已經過去瞭很多年,但如今說起來,仍然令人熱血沸騰,感動不已。由他與川軍將士們譜寫的這麯英雄悲歌,我們後人永不能忘!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