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6/2022, 10:03:28 AM
今年96高齡的黃壯謀,至今仍住在廣東粵劇院內一棟單元樓的二居室裏。這裏離劇場、排練廳不過百米之遙。後輩們常來這裏嚮“壯謀叔”請教粵劇音樂、唱腔知識。他也不吝賜教,每逢有後輩到來總是格外高興。
從藝80年,黃壯謀曆任廣東粵劇院音樂設計和首席伴奏員,擅長高鬍、色士、竹提琴和彈撥樂類等樂器的演奏。除瞭擔任樂隊“頭架”外,他也為馬師曾、紅綫女、陳笑風、羅品超、羅傢寶、林小群等名傢設計音樂唱腔,為馬腔、紅腔等一代名腔流派的形成推波助瀾。
由黃壯謀任唱腔音樂設計的《黃飛虎反五關》《柳毅傳書》《山鄉風雲》《沙傢浜》等劇目,經過幾十年的時間淘洗,至今仍常演不衰,堪為粵劇精品。
紅綫女曾親筆寫下:“壯謀兄在粵劇藝術上一直支持、鼓勵我。黃傢父子音樂名傢和我的粵劇藝術閤作有著唇齒關係。”
2月的一個午後,記者來到壯謀叔的傢中,聽他娓娓道來近一個世紀的從藝之路。
人物名片
黃培(黃壯謀) 男,漢族,1926年11月齣生。戲劇藝術傢 (音樂設計),從藝80年。粵劇唱腔設計大傢。對粵劇大師紅綫女“紅腔”藝術流派的形成,産生瞭重大的影響和作用。代錶作品有粵劇麯目《樓台會》中的“羅帕麯”、《春香傳》中的“愛歌”、《綉襦記》中的“蓮花落”等。設計唱腔《黃飛虎反五關》《春香傳》《荊軻》《柳毅傳書》《山鄉風雲》《沙傢浜》等,電影《搜書院》《關漢卿》等。發錶學術論文《淺談紅綫女唱腔的藝術成就》《紅腔拾翠》《不斷攀登的新成果》《情景交融,多姿多彩》《淺談羅品超唱腔的藝術成就》等。曾獲第五屆中國戲劇節“優秀唱腔設計奬”、第七屆廣東省藝術節“唱腔音樂設計奬”。
初齣茅廬,受粵劇名伶賞識
20世紀40年代初起,黃壯謀在20歲齣頭的年紀,就在劇團裏齣任“頭架”(即高鬍領奏員)。頭架不僅在樂隊中居於主導地位,還要為演員演唱托腔保調,使整體伴奏保持協調,為全場演齣增色添輝。
因對音樂節奏有成熟的把控,又懂得配閤演員演唱起伏 ,黃壯謀頗得業內賞識 ,先後在名伶白玉堂 、廖俠懷、陳錦棠、靚少佳主持的劇團裏任“頭架”。
黃壯謀演奏的高鬍,一經推弓引弦,平穩中既顯細膩,又有深沉風味。因他對每一齣戲、每一段唱的情感起伏轉摺和高潮處理都胸有成竹,且十分瞭解演員的藝術個性、唱腔特點,配閤起來得心應手,與他長期閤作的演奏員和演員無不交口稱贊。
“父親對我的諄諄教導,為我的從藝生涯打下瞭堅實基礎。”黃壯謀迴憶道,15歲時,他在父親黃不滅的帶領下習藝入行。當時戲班“不講錢”,按人頭分米,一個人能分兩斤。為求生存,黃壯謀開始學粵劇音樂,以求能上場多分點口糧。
在動蕩的戰爭年代,他跟著父親從粵劇的傳統牌子、小麯學起,在粵劇藝術裏守住自己的一番天地。“當時沒有譜子,本子上隻寫二黃、長句二黃等名稱,父親便唱一句,讓我跟一句,然後再自己配樂。”
他邊學習邊演齣,慢慢熟悉瞭傳統粵劇音樂樂理, 熟練掌握各種器樂的演奏技能,逐漸得以在劇團立足。
對於這段學習經曆,他最深刻的體會是,要用功地學習和鑽研,仔細地領略粵劇的魅力,最後達到“熟悉粵劇”的目的。他引用著名音樂傢馬思聰的話:“你玩音樂十年以上,也就會配器瞭。”粵劇也一樣,“熟悉瞭粵劇,知道伴奏南音的椰鬍幽幽淒淒,彈撥樂器則活潑歡快,再學會傳統粵劇唱腔音樂裏的結構、句法等技能,慢慢纔可以進行唱腔音樂的設計。”
突破傳統,為名傢設計唱腔
1958年,廣東粵劇院成立,黃壯謀除瞭繼續擔任樂隊“頭架”外,也開始為馬師曾、紅綫女、羅品超、羅傢寶、林小群等名傢設計音樂唱腔,從此迎來創作高峰。
他所設計的唱腔音樂不拘泥於傳統,追求在保留傳統唱腔韻味和特色的基礎上,進行革新創造,使鏇律優美順暢。
其中的重要成果之一,就是對梆子、二黃等粵劇音樂基本腔調的傳統過門進行變革。傳統過門經過韆錘百煉,已形成固定調式,要做點滴改動都很睏難,但他卻腳踏實地、嘔心瀝血地進行改革實踐。
早在20世紀50年代,他認為粵劇梆子、二黃的拖遝過門,對人物性格思想感情的深入刻畫極為束縛。於是他便根據劇情和人物刻畫的需要,創造瞭與之相吻閤的新過門。
粵劇《山鄉風雲》劇照
“望群山/接青天/層峰險峻,群山下/天昏暗/煙霧縱橫......”《山鄉風雲》中,黃壯謀為女主角劉琴設計瞭這段快節奏的齣場麯,一開場就將觀眾帶入瞭戰爭年代的緊張氛圍。該劇首演於1965年,被譽為粵劇現代戲裏程碑,也是紅綫女的代錶作之一。劇中的音樂唱段,既適應瞭現代戲的風格、節奏,好聽的同時又不失傳統韻味,給戲迷們留下瞭難以磨滅的印象。
講到起興時,他拍著大腿打起節拍,隨口就哼起瞭《山鄉風雲》裏的麯目。如今,“劉琴抒懷”“訪貧問苦”等片段,可謂曆演不衰,仍是粵麯愛好者的歌單常客。
業內認為,《山鄉風雲》不僅為戲麯如何演好現代戲打瞭樣,對於傳統梆黃唱腔如何革新適應時代,也起到瞭開創性的實踐意義。
構思新穎的唱腔音樂,再經名傢演繹,逐漸形成瞭一代名腔流派。除瞭《山鄉風雲》之外,黃壯謀為紅綫女設計的《沙傢浜》之“定能戰勝頑敵渡難關”等唱段,同樣是“紅腔”的經典之作。無怪乎女姐稱,黃氏一傢與其藝術閤作是唇齒相依的關係。
黃壯謀、黃英謀(右)與紅綫女(左)一起研究創作
黃壯謀與紅綫女(中)、黃英謀(右)閤影
談及與女姐的閤作,黃壯謀坦言:“我們經常一起探討,這是共同切磋的成果。梆黃講求跟隨人物情感、特點來運腔潤調,女姐唱齣來就很有味道,她自己再創作,又豐富瞭音樂性。換瞭彆人可能就沒有這種韻味,這就是粵劇的奧妙之處。”
永不言休,九旬高齡仍有新作
黃壯謀一生鍾情粵劇音樂藝術,一路孜孜追求、守正創新。
“粵劇包容性很強,過去連舞麯都用來填詞唱。”這也激發他博采眾長,對其他藝術形式進行藉鑒,從現實生活中吸收創作營養。
創作《山鄉風雲》中的劉琴、《沙傢浜》中阿慶嫂的音樂形象時,他曾藉鑒京劇、滬劇等劇種的音樂元素,將之融匯於粵劇的梆、黃闆腔之中。在創作《風雪卑田院》的“蓮花落”一麯時,他從在茶樓賣唱的盲藝人唱齣的淒楚小調、街頭小販沿街叫賣的痛苦無奈的吆喝聲中,得到創作靈感。
如今雖已退休多年,他仍心係粵劇音樂事業,不時有新作推齣,並不遺餘力提攜後輩。
“多年在劇院工作,藝術生産搞得好不好,自己也有一份責任。”對於廣東粵劇院的作品,他總是有著強烈的責任感,所以總不言休。廣東粵劇院編演的《驚世緣》《啼笑曆劫緣》等新戲 ,都邀請他參加唱腔設計。他也任勞任怨,反復修改,並不計報酬,敬業的態度讓後輩十分敬佩。
“黃壯謀粵劇工作室”在廣東粵劇院成立
2018年10月,廣東粵劇院設立“黃壯謀粵劇工作室”,開設講座等活動,由黃壯謀嚮青年分享從藝心得。經典劇目《山鄉風雲》和《牡丹亭》重排時,他也親自到場指導。
2019 年,他帶著青年音樂員梁妙翠,一起為廣東粵劇院、廣州粵劇院聯閤齣品的現代粵劇《譙國夫人》做唱腔設計。這個“以老帶新”的創作組閤令該劇的唱腔既有濃鬱的傳統粵味,又有新意。
黃壯謀不喜歡徒弟稱呼他為“老師”:“我都讓他們彆這樣叫,叫壯謀叔,親切。”
對於“壯謀叔”,梁妙翠最佩服的是他的工作精神。她說 :“ 連黃老先生都勇於創新,我們為什麼不能多做嘗試?粵劇要讓觀眾接受和喜歡,創作者應打好基本功,體驗新元素,既創新又注重紮根傳統。”
而這也是黃老想傳達給下一代的創作精神。他說:“粵劇姓粵,要有‘粵味’,需要注重傳承。但同時,創作也要符閤故事情節、人物個性,一定要緊跟當下,具有時代特色。”
【記者】徐子茗 周倩欣
【實習生】何蕊詩
【作者】 徐子茗;周倩欣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