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3/2022, 5:35:08 AM
安慶,位於八百裏皖江的源頭,素有“文化之邦、戲劇之鄉”的美譽。相傳東晉詩人、堪輿風水傢郭璞曾經在這裏登盛唐山觀長江,感慨瞭一句“此地宜城”,故而安慶城彆名“宜城”。
不過,這座充滿人文底蘊的小城,還曾有過一段硝煙彌漫的歲月。清鹹豐十年,湘軍與太平軍在安慶城打響瞭一場決定太平天國命運的慘烈戰鬥,這便是震驚天下的安慶保衛戰。
01西徵
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後,安慶就成為瞭太平軍最重要的西綫門戶和糧源要地。長江東流經由安慶,將漕糧運送到太平天國大後方。同時,安慶作為“天京之鎖鑰”的獨特地理優勢,也讓清軍欲攻打天京而不得,屢屢望安慶而興嘆。
可以說,安慶一日無恙,則天京一日無險。這對於急著剿滅太平軍的曾國藩而言,打下安慶,就成瞭“關係淮南之全局,將來即為剋復金陵之本”的關鍵一戰。
1860年,曾國藩率水陸大軍5萬人圍攻安慶,而此時安慶城中的守軍,隻有區區2萬多名太平軍。
消息傳來,洪秀全急令陳玉成與李秀成,兵分兩路西徵武漢,以解安慶之圍。
可惜,陳李二人試圖效仿“圍魏救趙”之計攻打武漢的進展並不順利。一開始,陳玉成的大軍所嚮披靡,僅用十二天便攻入湖北。武昌城中的清軍嚇得慌作一團,幸好英國海軍提督何伯、參贊巴夏禮及時挺身而齣,以“保障外商貿易”為由阻撓太平軍前進,纔讓清軍緩過一口氣來。
此後,陳玉成與湘軍多次交手,互有勝負,但始終沒能解救安慶之圍。眼看西徵武昌的意圖落空,陳玉成索性迴救安慶,在赤岡嶺一帶連夜修築營壘,準備與安慶城中的守軍裏應外閤。
誰知,清軍卻棋快一招。他們趁著陳玉成迴天京請求援兵的時機,突然襲擊瞭赤岡嶺的太平軍。沒有瞭主帥的太平軍頓時大亂,留守赤岡嶺的4000名太平軍精銳全軍覆沒。清軍兵鋒直抵安慶城下。
02血戰
陳玉成西徵失利的同時,李秀成部的進攻武漢的計劃也並不順利。1860年鞦鼕之間,李秀成率南路軍經繁昌、石台而入黟縣,一度打到離曾國藩設在祁門的指揮所僅剩六十裏路。
曾國藩嚇得連遺書都寫好瞭,可李秀成卻不知何故,沒有按照原計劃繼續進軍,轉而率軍揮師浙江,西徵計劃遂宣告失敗。
眼看圍武漢救安慶的計劃已不可行,陳玉成當即親臨前綫,他抱著全軍必死之決心,分兵十路與清軍正麵對抗,打響瞭一場轟轟烈烈的安慶保衛戰。
戰鬥伊始,陳玉成親率數萬大軍,每人背負著一束茅草,迎著炮火衝到清軍壕溝前,一麵砍殺敵人,一麵用茅草把溝填平。
清軍占據有利地形瘋狂嚮太平軍開炮,炮火映著天空都呈現齣詭異的血腥色。太平軍的先頭部隊在清軍的炮火下一片片倒下,但很快後續部隊又頂著清軍的炮火不斷發起衝鋒。犧牲的士兵屍體層層疊疊地落在壕溝裏,與茅草一起將壕溝填得猶如平地。
戰鬥一連打瞭幾天幾夜,安慶城外屍骨如山,連河水也被染成瞭紅色。可惜,縱使陳玉成奮戰至此,到底敵不過清軍炮火的密集攻擊,最終不得不含恨迴師桐城,另圖救援安慶之策。
03城破
陳玉成敗走後,曾國藩為減少清軍傷亡,提齣瞭“紮硬寨,打呆仗”的六字作戰方針,準備對安慶城圍而不攻,坐等安慶城守軍睏死在城裏。
安慶城中的物資,在清軍封鎖下急劇減少。待到入夏後,城中存糧已所剩無幾。太平軍將士不得不搜食豬、狗、樹葉、樹皮來充飢,但這些東西很快也成瞭“緊俏貨”,於是路邊的餓殍漸漸也成瞭人們競相爭搶的“美味”。
然而,雖然太平軍戰士處境如此艱難,他們依然頑強堅守著自己的城池,哪怕活活餓死也決不肯嚮清軍屈膝投降。
安慶城中軍民的艱難處境,讓陳玉成憂心不已。1861年8月末,陳玉成帶著孤注一擲的決心,再次兵發安慶城,誓要解救安慶之危。
太平軍在陳玉成的指揮下,與清軍展開一場血戰。城中的太平軍見來瞭援軍,也不顧飢疲交加的身體狀態,一起站立城頭為陳玉成部唱軍歌助威。
清軍見太平軍勢大,急調火銃兵助戰。槍林彈雨中,太平軍屍橫遍野,流血漂杵,最終清軍在消耗17萬斤火藥和無數鉛彈後,終於打退瞭陳玉成部的進攻。
這一仗,太平軍死傷2萬多人。一時間山巒大地,盡是一片血染的色彩。
陳玉成部雖敗,卻極大的打擊瞭清軍的氣焰。為防陳玉成捲土重來,清軍連夜在安慶馬山腳下挖掘地道,暗通到安慶城下。
隨後,清軍通過地道,在安慶北城門下埋放瞭大量炸藥,將厚厚的城牆炸開幾十丈的缺口,安慶城就這麼破瞭。
潮水一樣的清軍湧入城中,與留守在城內的太平守軍展開激烈的白刃戰。太平軍守將葉蕓來、吳定彩為抵抗清軍進攻,率太平軍戰士用身軀堵住城牆缺口,英勇就義。
與此同時,城中的激戰正殺得天昏地暗,日月變色。2萬多名守城的太平軍誓與陣地共存亡,拖著虛弱的身子與清軍拼死一戰,全部壯烈犧牲。至此,安慶城完全落入清軍手中。
安慶陷落的第二天,陳玉成見大勢已去,隻得忍痛退兵。迴師途中,陳玉成忍不住仰天長嘆,淚濕衣襟。這位被譽為擎天一柱的年輕將領明白,安慶一丟,天京西綫再也無險可守。天國破滅,不過是早晚之事。
果然,三年後,清軍閤圍金陵,天京城破。曾經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就這麼消失在曆史的風雲中。
參考資料:《曾文正公全集》、《太平天國全史》、《曾國藩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