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2/27/2022, 1:15:33 PM
股價跌勢不止,三七互娛依舊被睏在“買量”之中。
2月22日,三七互娛披露瞭2021年的年報預告。根據財報顯示,2021年全年三七互娛實現淨利潤為28億元-28.50億元,同比去年上升1.41%-3.23%,其中四季度淨利潤將達10.8億元-11.3億元,同比增長116%-126%,很顯然,三七互娛的這份成績單還算亮眼。
不過,雖然業績預告大增,但最近幾天三七互娛的股價卻不漲反彈,走勢頗為奇怪。
據統計,在公告披露的前一個交易日,三七互娛股價就大跌瞭6.46%,而到瞭公告披露當天,三七互娛股價更是直接跌停,走勢十分慘烈。截至2月24日收盤,三七互娛股價僅報收20.91元,短短4個交易日已經下跌瞭18.13%;而若和最高點50.43元相比,如今三七互娛股價已經腰斬,市值更是蒸發瞭654億。
作為國內遊戲行業的龍頭企業之一,三七互娛也曾有過亮眼錶現,市值在2020年時一度超過1000億;不過,隨著互聯網紅利不再,三七互娛的“買量模式”也開始逐漸遭遇瓶頸,股價更是進入瞭下行通道之中,跌跌不休。
而從目前的股價錶現來看,雖然如今距離股價最高點已經過去瞭一年半時間,但三七互娛顯然還沒有找到突破“買量”睏境的好方法,這傢曾經的遊戲龍頭,依舊在苦苦掙紮中。
從小平房起傢,到韆億“頁遊”龍頭
作為國內遊戲龍頭,三七互娛的背後,是一個“網癮少年”白手起傢的故事。
1977年的鼕天,三七互娛的創始人李逸飛(又名李衛偉)齣生在四川廣元的一個普通傢庭之中。和大多數70後一樣,在年紀還很小的時候,李逸飛就開始沉迷遊戲,從初中、高中時的單機遊戲到大學時的網遊,李逸飛慢慢成瞭多數人眼裏的“網癮少年”。
不過,李逸飛並沒有被其他人的想法所影響,反而在玩遊戲中慢慢玩齣瞭自己的想法:“希望做齣屬於中國人的遊戲産品,並且影響全世界的玩傢”,這個想法一直伴隨著他長大。
時間來到2007年,伴隨著互聯網行業的蓬勃發展,網絡遊戲也開始慢慢有瞭起色,此前已經在互聯網企業打拼瞭6、7年的李逸飛決定辭掉工作,帶著幾個同事進軍遊戲行業。
不過,李逸飛的創業路並不順利,因為經驗不足,李逸飛在剛開始的時候屢屢碰壁。
“剛開始的時候想法很簡單,覺得自己都玩瞭十幾年遊戲瞭,作為一個資深玩傢,做一款遊戲不會有什麼難處。但事實上,在隨後一年多的嘗試裏纔發現,喜歡玩遊戲和運營一款遊戲有著很大區彆。”李逸飛在接受采訪時談到。
而在嘗試瞭一年多仍然沒有成績之後,李逸飛決定離開四川,來到廣東廣州“最後一搏”,而他來到的地方則是廣州的科韻路――一個遊戲廠商的集聚地,包括百度廣州分公司、4399、歡聚時代、UCweb、多玩遊戲等企業都是從這裏起傢,而這或許也意味著李逸飛的遊戲夢也注定會成功一樣。
在科韻路租下瞭一個小平房後,李逸飛繼續著自己的遊戲創業夢。因為資金量不足,李逸飛放棄瞭當時多數遊戲廠商都會選擇的自研産品,轉而做起瞭遊戲代理運營,適逢當時整個遊戲行業正處於從客戶端遊戲嚮網頁遊戲轉型的階段,遊戲代理運營大火,沒想到李逸飛就這樣成功瞭。
隨著代運營的遊戲大火,越來越多的公司跑上門,和三七互娛尋求閤作,而三七互娛也從當時的小平房搬到瞭靠近廣州科韻路的一棟6層大樓裏,公司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在飛速發展。
2014年,當時的三七互娛成立不過短短幾年時間,其便通過藉殼順榮股份成功登陸A股市場,成為瞭當時A股為數不多的遊戲上市公司;2020年,憑藉著股價的持續大漲,三七互娛市值一度達到瞭1119億,而李逸飛當年的遊戲夢也獲得瞭成功。
成也買量,敗也買量
三七互娛之所以能夠快速地取得成功,除瞭因為當年踩中瞭端遊轉嚮頁遊的大風口之外,還離不開其獨有的“買量滾服”商業模式。
那麼,何為“買量滾服”呢?這裏我們重點需要理解一下什麼是“買量”。
“買量”,其實是多數遊戲公司的一種常規運營手段,其通過在流量平台(如抖音、微博等)投放廣告,然後引導玩傢進入遊戲中進行消費。
而三七互娛的“買量滾服”則是其比較獨特的一種商業模式,簡單來說就是通過流量平台引導玩傢進入遊戲,在進入遊戲之後,其會通過不斷提升屬性吸引玩傢付費,而“滾服”則是不斷地去開發新的服務器,這樣就能通過一個又一個新的服務器,讓玩傢不斷地進行充值。
這樣的商業模式優點非常明顯――隻要玩傢的錢足夠多,開新服的速度足夠快,三七互娛就能賺到更多的錢;但缺點也很明顯,那就是遊戲的周期偏短,玩傢被“薅光”之後就會離開,而為瞭有足夠的玩傢,三七互娛不得不持續地進行買量。
在2019年之前,互聯網紅利仍在,流量的價格還算比較便宜,三七互娛憑藉著這種“買量滾服”的模式大獲成功。從財報上看,在2015年時,三七互娛的營收僅為46.57億,而到瞭5年後的2020年,三七互娛的營收就增長到瞭144億,5年時間營收翻瞭3倍。
不過,隨著2020年互聯網紅利見頂,買量的費用不斷上升,三七互娛的“買量滾服”模式開始行不通,而其也隨之跌落神壇。
重營銷輕研發,三七互娛亟待轉型
實際上,迴顧三七互娛近年來取得的成功,多少有點“取巧”的成分。
當大傢都在砸錢做端遊、搞開發的時候,三七互娛卻選擇瞭相對較為簡單的頁遊和遊戲代理運營這條路;而當騰訊、網易等頭部遊戲企業將精力都放在研發上時,三七互娛的重心則放到瞭如何通過“買量滾服”賺錢這條路上。
根據去年三季報數據顯示,截至去年三季度,在總營業成本為104.3億的大背景下,三七互娛的銷售費用達到瞭72.73億,營銷費用的占比達到瞭69.73%,研發費用則為9.915億,研發費用的占比僅為13.63%,三七互娛“重營銷、輕研發”跡象明顯。
當然,不可否認的是三七互娛靠著這樣的方法成功拿下瞭韆億市值,不過等到潮水退去,靠“取巧”獲得成功的三七互娛也自然會跌下神壇。
當下,隨著越來越多頭部企業進軍遊戲行業,遊戲的産品質量成為重中之重,目前遊戲行業已經明顯呈現齣瞭“內容為王”的趨勢,《萬國覺醒》、《原神》的例子告訴我們,足夠優質的內容是可以不理睬渠道,“買量滾服”已經成為瞭行業中的一種落後的商業模式。
對於三七互娛而言,伴隨著流量價格的不斷飆升,改變“買量滾服”這種模式已經是勢在必行;不過,相比於騰訊、網易等公司而言,對於缺乏産品思維的三七互娛來說,想要成功轉型,恐怕還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