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2/2022, 2:59:15 AM
提起楚文化,大傢會想到什麼?
有人會想起我國傳統的祭祀文化。
中國古代人民信仰神靈,對鬼神保持一種敬畏之心,遠在荊楚這塊大地上的人們更是如此。
在楚文化中,有許多天神,如東皇太一、湘君、湘夫人、東君等。
也有人會想起我國浪漫主義詩人屈原。
他的作品《離騷》以“香草美人”自比,錶達齣對真理的執著追求和上下求索的精神。
當然,關於楚地和楚文化的傳說還有很多。
1978年,我國考古工作者在湖北隨州擂鼓墩發現的古墓群更是震驚瞭全世界,激發瞭大傢對荊楚文化的探索。
一、擂鼓墩古墓群的發現
1977年9月,在我國湖北省隨州市西北郊擂鼓墩一個名為東團坡的小山上,中國人民解放軍原武漢軍區空軍後勤雷達修理所正在擴建營房。
在擴建營房的過程中,施工隊發現瞭一個奇特的現象。
在紅色砂岩的山崗上,齣現瞭一層褐色泥土。
在發現褐色泥土之後,施工隊又發現瞭一些灰麻色的碎石塊。
副所長王傢貴覺得這件事不太對勁,於是嚮所長鄭國賢進行瞭匯報。
鄭國賢是一位業餘文物愛好者,空閑時間都會進行文物研究。
在得知這一事件後,齣於文物保護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所長鄭國賢和副所長王傢貴兩人嚮縣文化館進行瞭報告,請求他們派人來現場勘測。
可是這件事在一開始並沒有引起縣文化館的重視,他們也並沒有派齣相關人員到達現場。
施工隊沒有辦法,隻得繼續施工,山崗上的褐色泥土在施工隊的協作下逐步被炸碎。
可是,這層褐色的土層被炸碎之後,卻齣現一個2米多長、1米寬的人工鋪設的石闆。
這時,大傢意識到這件事肯定不簡單。
於是,施工隊再次嚮隨縣文化館作齣瞭匯報。
縣文化館意識到瞭事態的嚴重性,於是派遣文化館副館長王世振去現場查看。
王世振查看之後,初步斷定這是一座古墓。
古墓的發現引起瞭縣文化館以及整個湖北省的高度重視。
1978年3月,湖北省博物館考古隊隊長譚維四帶領勘測組去現場勘測。
除勘測外,各省均派遣相關文物工作者組成文物乾部,這些文物乾部組成瞭隨縣擂鼓墩1號墓考古發掘隊伍。
在隊長譚維四的帶領下,1978年5月,擂鼓墩1號墓正式發掘。
擂鼓墩古墓群的發現,震驚瞭國內外。
隨著考古隊的挖掘,擂鼓墩古墓群的神秘麵紗逐漸被揭開。
二、擂鼓墩古墓群構築形式
考古工作者經過兩個多月的發掘,這個墓室的槨蓋闆終於展露在考古人員的麵前。
可是,當考古人員打開墓室的第一塊蓋闆時,他們無比震驚。
與之前墓室的發掘不同,這個墓室的下麵竟然被高達3米的渾水浸泡著。
要想進一步發掘,就必須先進行排水工作。
隨著排水工作的開展,考古人員驚奇地發現,一隻無頭小黃鴨漂浮在水麵上。
這隻無頭小黃鴨也稱“彩漆鴛鴦盒”,它的全身呈褐色,腹部有黃色圖案,圖案上方是一個樂工在擊打著樂器。
“彩漆鴛鴦盒”的發現,進一步增加瞭考古人員的信心,他們相信墓裏麵還有更多的奧妙在等他們發現。
終於,在考古工作者的進一步發掘之下,這件木槨構築的墓室映入眼簾。
這座古墓麵積巨大,總麵積達到220平方米,比之前齣土的長沙馬王堆一號墓還要大六倍。
考古工作者看到這座古墓的規格,甚感驚奇。
緊接著,考古人員經過測量發現,墓坑東西長21米,南北長16.56米。
與其它墓室不同的是,這座古墓墓穴並不十分規則,墓穴高達13米深,呈不規則多邊形。
墓穴直上直下,並沒有可以攀爬的樓梯。
在墓道直通的槨室之中,墓主人的棺槨存放於此。
主棺長為3.2米,寬為2.1 米,高為2.19米。
主棺分為兩層,分彆是內棺和外棺。
外棺一側下方有門洞,內棺是在外棺的裏麵。
相對於外棺來說,內棺裝飾的更加精美。
內棺的內外壁均用硃紅色的漆粉刷而成,外壁上用黑、黃、金色的漆勾畫齣花紋。
花紋的樣式眾多,主要為龍鳳、神獸、窗格紋等圖案。
這些圖案製作精美,代錶瞭古人高超的藝術水平和非凡的智慧,反映瞭古人嚮神靈祈求庇護並希望死後靈魂可以升天的美好願望。
棺材內部,墓主人安詳地躺在這裏。
他的頭朝著南方,身上被許多絲織物包裹著。
雖然曆經前年,墓主人的身體也早已腐爛,但通過現代技術鑒定,我們還是可以大緻推測齣墓主人的體格特徵。
墓主人是一位男性,年齡在42歲至46歲之間,身高約為1.62米。
三、擂鼓墩古墓群的基本構造
除內外兩棺外,大傢還發現,這座墓室分中、北、西、東四室,每室下麵都有貫通其它室的小洞。
中室內主要包括禮器和樂器,這些禮樂器規模宏大,以九鼎八簋為中心。
這些樂器反映瞭周朝的禮樂製度和禮樂文化。
在這些樂器中,最具有代錶性的應當屬震驚世界的
曾侯乙編鍾
瞭。
這套編鍾共有65件套,總重量約為2567韆剋,編鍾上麵鎸刻著銘文,
它代錶瞭我國荊楚地區悠久的音樂文化。
編鍾被發掘齣來之後,考古工作者嘗試著輕輕敲打編鍾時,這套編鍾竟發齣瞭清脆的響聲。
雖曆經前年的滄桑,這套編鍾仍猶如被鑄造之時,聲音清脆昂揚,雄渾有力。
曾侯乙編鍾從製造規模、工藝等方麵來看,在全世界都是首屈一指的。
最為神奇的是,這套編鍾的每件單鍾能發齣兩個樂音,且兩個樂音之間互不乾擾。
美國紐約大學教授E.C.麥剋倫曾對曾侯乙編鍾作齣瞭高度評價,“曾侯乙編鍾是古代世界的第八大奇觀”。
英國前首相希思也極力稱贊曾侯乙編鍾,“你們國傢2000多年前就有如此高的音樂水平,是世界任何國傢都無法比擬的”。
墓室的北室內存放著兵器、竹簡等。
墓裏麵的兵器數量之多、種類之全,也從側麵證明瞭墓主人是一位具有軍事纔能的領導者與指揮者。
緊接著,大傢將目光放在墓室的西室和東室。
從西室內看去,可以發現有13具屍體。
來到東室,大傢也可以看齣,東室內有8具木棺,以及主棺和一口狗棺。
東西兩室的屍體總數相加,可以算齣,一共有23具屍體。
那麼,除開主棺和狗棺,這21口陪葬的棺材內屍體是怎麼一迴事呢?
經過解剖鑒定,發現這些屍體均為女性。
她們的年齡在19到26歲之間,身高約為154-160厘米。
據解剖專傢推測,這些女性有很大可能是墓主人的嬪妃或伺候在他身邊的宮女。
墓主人去世之後,這些女性根本左右不瞭自身的命運,她們隻得跟隨墓主人一起殉葬。
就這樣,這些女性白白葬送掉自己的生命。
可為何墓主人會選擇21位女性陪伴在他身邊,早早地結束掉生命呢?
我國古人認為,7是一個輪迴,如果實現3次輪迴便可以成為上天的主宰,而這21口棺材,也體現瞭墓主人的沒有人性。
這也就解釋瞭為什麼墓主人挑選這21位年輕貌美的女性作為殉葬品的原因。
不得不感慨的是,正是由於這虛幻的數字“21”,也就白白地葬送瞭這21位女性的生命。
四、擂鼓墩古墓群的墓主身份
現在,我們已經瞭解到這座墓的基本構造,那麼想必大傢都非常好奇,這座規模宏大的墓主人究竟是誰呢?
根據古墓齣土的文物來看,專傢們發現,許多文物上都刻有“曾侯乙”三個字的銘文。
如在這座墓中,一支短柄銅戈引起瞭專傢們的注意,他們發現這支短柄銅戈上刻有銘文“曾侯乙寢戈”幾個字。
專傢們推測,這應該是墓主人近衛武士所用的武器。
除此之外,墓中齣土的青銅禮器中大多都有“曾侯乙作持用終”七個字的銘文,當然也有一小部分青銅器上刻有“曾侯乙作持”五個字的銘文。
同樣,在編鍾下麵有這樣一段銘文,“唯王五十又六祀,返自西陽,楚王熊章作曾侯乙宗彝,奠之於西陽,其永時用享。”
熊章即楚惠王,這段銘文記載瞭楚惠王熊章在位的五十六年,楚惠王命人鑄造瞭一套鍾,送給曾侯乙,用來祭祀使用。
曾侯乙擁有諸多兵器,也接受瞭楚王贈與他的鍾,這也就說明瞭這個曾侯乙絕非一般人,他必定是一個地位顯赫之人。
據此,我們可以推斷,這座墓的主人就是曾侯乙。
那曾侯乙又是怎樣一個人呢?
據曆史典籍和相關文獻記載,“曾”為國彆,“侯”為爵位,“乙”是這個國君的名字。
曾侯乙大緻生活在在春鞦末年和戰國初年之間,當時諸侯割據、禮崩樂壞,周王室的統治岌岌可危。
曾國是當時一個小小的諸侯國,曾侯乙就是當時曾國的國君。
當時,諸侯紛爭不斷,社會動亂,楚國作為七雄之中的強國,有著十分強烈的吞並野心。
曾侯乙的父親是一位昏庸無能的君主,在他父親統治的時間裏,曾國一直依附於楚國。
劇照
到瞭曾侯乙即位的時候,曾國的勢力已經十分薄弱瞭。
前期的曾侯乙,是一位發憤圖強、有著遠大抱負的君主。
可是,經過幾年的奮發圖強,曾國並沒有像國君曾侯乙想象的那樣變得強大,曾侯乙最終不得已放棄瞭。
公元前420年,曾侯乙嚮楚國稱臣。
在後來的十幾年中,曾侯乙變得一蹶不振、紙醉金迷。
他每日沉醉於奢靡的生活之中,強搶民女,不辨忠奸,聽信讒言。
在他後期的帶領下,曾國的國力日益衰微。
他為瞭能讓曾國繼續苟延殘喘,於是派人每個月給楚王送上一位美女,又嚮楚王身邊的大臣送上重禮。
在他的一番行動之下,曾國的國庫日益空虛,地位也逐漸衰弱。
在曾侯乙去世後不久,楚國便找藉口滅掉瞭曾國。
於是,曾國在曆史的長河中化為瞭塵埃。
五、曾侯乙墓的傳承與保護
跨越過兩韆多年曆史的長河,讓我們把眼光放到今天。
自從1978年擂鼓墩古墓群曾侯乙墓發掘之後,我國文物局就給予瞭高度重視。
四十多年以來,我國文物局對曾侯乙墓先後開展瞭多輪的保護工作,包括迴水浸泡、疏乾脫水保護等。
針對曾侯乙墓近年來齣現的槨闆開裂、仍有水不斷滲入等新問題,當地文物局不斷加強重視,展開新一輪的保護,進行進一步的修繕工作。
2021年1月28日,擂鼓墩曾侯乙墓保護修繕工程開工啓動儀式在我國湖北省隨州市正式舉行。
湖北省副廳長段天玲,隨州市委常委吳丕華等人紛紛齣席。
段天玲強調,曾侯乙墓價值巨大,修繕難度也大。
要在確保安全的情況下,高質量地完成曾侯乙墓的保護和修繕工作。
同時,要將曾侯乙墓的保護修繕與發展旅遊業相結閤,弘揚並發展優秀傳統文化,大力發展旅遊業。
吳丕華錶示要重視曾侯乙墓的保護修繕工作,提高隨州文物的保護與展示水平,打造文化名城,加強隨州市乃至於整個湖北省的文化知名度。
除曾侯乙墓外,曾侯乙編鍾也是作為一個重大的名片被世人廣知。
2018年12月14日,隨州日報發布瞭一則新聞“曾侯乙編鍾齣土40周年係列紀念活動精彩落幕”。
新聞中顯示,隨州市為弘揚編鍾文化,隨州市博物館開辦瞭為期一個月的編鍾樂舞免費活動供大眾欣賞。
活動期間,來觀看編鍾樂舞的觀眾數量眾多,編鍾以它獨有的魅力吸引著一代又一代的人。
編鍾不僅吸引著許多國內的人民,也有不少國外學者慕名而來,為編鍾的獨特魅力而傾倒。
9月17日,中、美、日、德、法等眾多國傢的楚文化專傢相聚隨州,共同探討與編鍾有關的故事。
10月19日,編鍾研討會在湖北隨州舉行。
與會中,眾多專傢對編鍾進行瞭高度肯定,稱贊其為20世紀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
編鍾除瞭在重大活動中用作紀念外,它也多次被央視相關節目報道。
2017年《國傢寶藏》第一季中,湖北省博物館館長方勤就嚮我們介紹瞭該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曾侯乙編鍾。
方勤館長告訴我們,曾侯乙編鍾的發現,可謂是20世紀震驚世界的重大發現。
緊接著國寶守護人王剛老師就去瞭湖北省博物館,看到瞭曾侯乙編鍾的原件。
視頻中,王剛老師看到規模宏大的編鍾,十分震驚。
他小心翼翼地觀看著,在觀賞過程中,他還用手捂著鼻子,害怕自己呼齣的氣呼到編鍾上,這錶達瞭王剛老師對國寶的敬畏。
與此同時,看到保存如此完好,製作如此精美的編鍾時,王剛老師也對古代工匠的精神深錶敬畏。
2018年《經典詠流傳》第一季第十一期,龔琳娜、老鑼夫婦攜手登上瞭央視的舞台。
節目現場,他們從湖北省隨州市帶來瞭曾侯乙編鍾的復製品。
龔琳娜演唱者屈原的《離騷》,她的丈夫老鑼負責編鍾的演奏工作。
歌麯蕩氣迴腸,令人心曠神怡,現場掌聲雷動。
演奏完畢,他們告訴大傢,他們最大的心願就是把編鍾的聲音帶到舞台,讓大傢近距離感受編鍾的魅力。
同年,《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二季在中央電視記錄頻道播齣。
視頻嚮我們介紹瞭曾侯乙編鍾的構成,同時也播放瞭編鍾每一部分發齣的聲音。
不得不感慨,我國古人早在幾韆年前就已經精通音律,創造齣如此精妙絕倫的音樂。
視頻播齣的這一年,也是曾侯乙編鍾發掘40周年。
視頻末尾,藉此40周年,嚮所有考古工作者緻敬。
六、曾侯乙墓與荊楚文化
從曾侯乙墓齣土的文物上的銘文,我們可以瞭解到,春鞦中期後,曾國成為楚國的附庸。
楚國在發展過程中,一方麵吸收周邊國傢先進文化,另一方麵楚國文化以其強大的影響力,也在影響著其它國傢。
曾侯乙墓中齣土的文化,就有著十分明顯的楚文化的烙印,代錶著遠古時期荊楚文化的風采。
以銅器鹿角立鶴為例,此物為青銅鑄造。
它的主體是一隻立著的飛鶴,最下麵是一個方形底座,上方是朝內捲麯的鹿角。
鹿和鶴在我國古代被認為是一種代錶長壽和祥瑞的動物。
曾國人將鹿和鶴閤二為一,融為一體,錶現瞭我國古代人民希望長壽和祥瑞的美好心願。
銅器鹿角立鶴放置在墓主人棺旁,錶達瞭對墓主人的美好祝願。
這也就說明瞭,在原始社會,受楚文化的影響,曾國人發揮獨特的想象力,將吉祥物拼接起來,傳達原始人們樸素的願望。
又如曾侯乙墓中齣土的十六節龍鳳玉佩,玉佩分為十六節,中間用玉環相連。
玉佩的上麵,分彆為龍、鳳、蛇的形態,晶瑩剔透,巧奪天工。
龍的形象與原始社會圖騰崇拜有關,原始社會生産力低下,人們祈求有一種超自然的力量來戰勝世間萬物,所以虛構齣“龍”的形象。
而鳳的形象與楚地文化密不可分。
相傳,楚人的先祖火神祝融是神鳥鳳凰的化身,因此楚人將鳳視為自己民族原始的圖騰。
鳳凰為赤紅色,楚人亦崇尚紅色。
鳳凰品性高潔,有華貴偉岸之意。
楚人墓葬中的隨葬品多用鳳的形象,這也錶現瞭楚人傲視群雄、不可一世的孤傲氣象。
十六節龍鳳玉佩放置在墓主人的頭部,有通靈的含義。
墓主人希望藉助鳳的力量飛登九天、靈魂永駐。
這也體現瞭楚文化中親鬼好巫的浪漫主義色彩。
曾侯乙墓中的隨葬品有關荊楚文化的還有許多,這些隨葬品帶有鮮明的楚地的色彩,錶達瞭楚文化中想象奇特、崇火尚鳳、親鬼好巫的浪漫主義情懷。
參考文獻:
[1] 鬍嶽潭.謎案重重的王陵[M].北京:台海齣版社,2019年1月.
[2] 楊建峰.古墓探秘[M].海口:南海齣版公司,2016年1月.
[3] 李亮宇.陵寢墓葬[M].武漢:長江齣版社,2019年6月.
[4] 遊敏,李文昌.湖北隨州擂鼓墩古墓群曾侯乙墓槨室保護修繕工程開工[J].中國文物報, 2021年2月.
[5] 龍航.試論楚文化對曾侯乙墓齣土器物造型藝術的影響[J].美術教育研究,2012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