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5/3/2022, 4:21:08 PM
韆韆韆裏馬
原創
“北宋的篆書發展狀況如何?為什麼說是篆書的第三次小高潮”?真不知道這是齣於什麼理由,北宋齣現篆書的小高潮瞭,那麼前兩次的“小高潮”又是怎麼齣現的?韆裏馬真無法理解。
但是,北宋也確實有篆書書法傢,而且在《宣和書譜-篆書》裏,在唐宋兩朝僅有的八位篆書書法傢中,就記載瞭北宋的三位位篆書書法傢。
一位是宋英宗趙曙的第四子益端獻王趙�f(1056----1088),一位是五代到北宋的徐鉉。還有一位是半隱半仕的福建人章友直(1006----1062)他們差不多是兩代人,但是,這位趙�f是個君子王爺,喜歡書法繪畫,篆書和隸書都不錯。而章友直也是很有纔華的學者。
北宋章友直的篆書
但是你無論如何也無法證明,篆書在北宋就是一個“小高潮”,而且還是第三次。這是與唐代以後文字統一為楷書、行書和草書主流書法無法同日而語的。
雖然,篆書不可能像隸書那樣銷聲匿跡,但是,篆書自從西漢後期以來,一點高潮的氣氛也沒有,這是中國文字和書法發展的實際情況如此。
韆裏馬在此就談談“篆書”和北宋篆書到底是一個什麼地位的問題。
首先,篆書就沒有齣現過什麼“小高潮”,也沒有什麼“高潮”。
從曆史大背景來說,中國的書法曆史和文字曆史不是同步的曆史,這一點,我們應該是清楚的。
不是說有瞭文字史,就有瞭書法史瞭。
北宋慶曆四年蘇唐卿書《祖無擇三言詩》篆書,筆法大篆,類《石鼓文》,開《石鼓文》書法先河
中國文字的曆史,遠比書法曆史要長一些。所以,秦始皇統一漢字以後,也不能說中國的書法曆史就統一瞭,更不能說,中國的篆書高潮就到來瞭。因為,在秦朝就已經有隸書,而且,秦朝的一些青銅器度量衡上的文字,還是隸書呢!這是以前從來沒有過的。
中國書法史上的文字曆史和書法曆史往往是混淆在一起的,所以,我們對書法和文字往往就會混為一談。
篆書的曆史很長,至少要從周代算起,因為,中國曆史上沒有甲骨文學習和研究的傳統,所以,古代是不存在甲骨文書法的,也不存在金文書法的。
真正的篆書書法是從“小篆”開始的。
那麼,為什麼中國的篆書從漢代到清代,以至於今天,篆書的主流是“小篆”而不是大篆?卻不能認為齣現過篆書的高潮呢?
這是因為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也用小篆統一瞭六國文字,漢代又繼承瞭秦始皇統一文字的製度。
所以,從漢代開始,中國真正的標準字就是以小篆為基礎的漢字,後來東漢許慎的偉大文字學著作《說文解字》由於以小篆為主,更是鞏固瞭小篆的文化地位,而遠離金文等更古老的文字。
宋常杓《宋人詞冊頁》墨跡,書法吸收瞭金文筆意,是宋代篆書少見的篆書作品。
但是,我們都知道,小篆也好大篆也好,篆書在現實上就已經被戰國晚期流行的隸書給掩蓋瞭。
從東漢到唐代,中國的書法文字一直在演變,最終從唐代就形成今天的楷書、行書、草書這樣一個書法體係。唐代以前的隸書、篆書完全退齣瞭書法實用領域。
盡管如此,小篆的地位沒有任何動搖,而且,依然是基礎文字學,是漢字必要的基礎學科,但不是書法的主流。
所以,這不代錶篆書具有實用地位,而是因為小篆是國學“小學”的一個組成部分。讀書人都要依據《說文解字》學習篆書,纔能更好地理解儒傢經典。因此,篆書也仍然在一定的範圍在使用。
由於漢代的“小學”以文字訓詁為主 ,至兩晉南北朝又增加瞭音韻 ,隋唐時代又增加瞭金石學和探討 書法筆法與筆勢的書法學 ,再到宋代研究金石碑刻的金石學,都沒有能夠讓篆書在實用領域有上升的空間。
所以,篆書隻是“小學”的範圍,尤其是文人雅士偶爾玩玩篆書。
宋代篆書《宋故德安縣太君張氏墓誌銘》
這就是為什麼說篆書在東漢已經不在主流書法中使用篆書瞭,卻還有人會寫篆書,因為,在“小學”是要學習篆書的,這是漢代以來國學體係的傳統。
那麼,漢代有沒有篆書的“高潮”?由於曆史上沒有給我們留下對篆書書法傢的更多記載,所以,我們也難以認為,漢代有什麼小篆書法的高潮。
現在東漢的《袁安碑》就是漢代篆書的代錶作品之一吧。
我們從《袁安碑》來看,漢代以後的篆書,基本上沒有超齣“小篆”這個範圍。
比如唐代李陽冰的篆書,宋代章友直的篆書,因為,他們都是在小篆這個體製以內,這種篆書學習範圍,與清代和現代的金石學裏的篆書 書法完全不是一迴事。
篆書在的地位,我們還可以從《宣和畫譜》中一窺端倪。北宋宣和年(1119 - 1125)間編寫的《宣和書譜-篆書》裏,記錄的篆書書法傢僅李陽冰、衛包、唐元度、釋元雅、益端獻王、徐鉉、章友直八人。
宋代《宋故德安縣太君張氏墓誌銘》
其中宋代隻有三人。可見篆書在宋代的地位,已經非常寂寞瞭。隸書更慘,隻記錄瞭唐代書法傢韓擇木一人。
那麼,篆書在北宋是一個什麼地位,這不是很清楚瞭嗎?
事實上,從漢代開始,篆書已經隱藏在隸書的背後瞭。每一個朝代,篆書隱藏在主流文字背後的地位,都沒有明顯的變化。唐代是這樣,宋代也是這樣,我們今天還是這樣,這就是篆書的特殊文化地位。
北宋慶曆四年蘇唐卿書《祖無擇三言詩》篆書
所以,盡管《宣和書譜》隻記載瞭三個宋代的篆書書法傢,但是,這一點也不意外。曆朝曆代的篆書書法傢都是少數人。
北宋早期有一位高僧堪稱篆書書傢。他就是湖南衡州人高僧夢英,師號宣義。夢英精通《華嚴經》,工書法,當時,對夢英善書法,評價很高,有人認為:智永以後有陽冰,陽冰以後而夢英作。
而夢英的書法也確實不錯。
據明代陶宗儀《書史會要》記:夢英“與郭忠恕同時習篆,皆宗李陽冰”。
郭忠恕是北宋初的大畫傢,郭忠恕 (?-977)五代末期至宋代初期的畫傢,他也是一位擅長篆書的書法傢。
夢英《篆書韆字文並序》
如果夢英與郭忠恕同學,那麼,夢英也應該是宋初時代的人瞭。
明代書法傢楊士奇雲:“夢英楷法一本柳誠懸,然骨氣意度皆習弱,不能及也。”
王世貞評價說:“英篆筆亦自整勁,正書齣信本《皇甫君碑》,骨稍露耳。”
明趙涵:《石墨鎸華》謂,“英公正書第一,篆次之,分隸又次之。
以上對夢英的評價毫不為過,現在,據西安碑林收藏,夢英的篆書和楷書都有,例如《篆書韆字文並序》宋乾德三年(965年)刻、《夢英十八體篆書》乾德五年(967年)刻、《宋夢英夫子廟堂碑》,又稱《扶風夫子廟堂記》太平興國七年(982年)刻、《華嚴法界觀殘碑》等八種書法碑刻流傳於世。
夢英書法碑刻《華嚴法界觀殘碑》
可是如此有名的書法傢卻沒有登上《宣和書譜》 的名錄。
除瞭北宋早期的高僧是一位篆書書法傢,北宋宋仁宗時代的隱士章友直(1006----1062)也是一位善於篆書的書法傢
章友直生於景德三年(1006)是一位有很高造詣的書法傢,他的篆書取法於唐代諸賢如徐鉉、李陽冰。
由於他的篆書很像徐鉉的書法,有人誤傳他是徐鉉的弟子。徐鉉(916―991)是五代至北宋初年文學傢、書法傢。以校注《說文解字》聞名。曾代錶李後主與趙匡胤談統一的問題。徐鉉說,南塘與大宋如父子,兒子沒有對不起老子的地方呀?趙匡胤說,既然知道是父子,父子怎麼能分開?問得徐鉉無言以對。
其實,徐鉉去世時章友直還沒有齣生,所以,絕對不是徐鉉的弟子。
北宋慶曆四年蘇唐卿書《祖無擇三言詩》篆書,筆法大篆,類《石鼓文》,開《石鼓文》書法先河
皇�v(1049----1053)年間,宋仁宗聽朝中近臣奏聞,大贊章友直文章好,書法好,善作篆書,宋仁宗想召見他,一睹他真正的纔華,但是,章友直稱病不應召。
後來,太學準備樹石刻五經碑,要用篆書,朝中多不善篆書,朝臣就推薦章友直,仁宗召其進京寫經。這迴章友直纔奉詔從福建建安行經萬裏來到汴京,與楊南仲等人,共同完成瞭《石經》的篆書工作。
石經既成,摹拓者甚眾,太學一時為塞。章友直為太學書寫好石經後,仁宗欲授予他將作監主簿,就是建設部主管,他推辭不肯就。仁宗賜與銀100兩,絹100匹。
在寫石經的這段時間裏,章友直還有幸給內府收藏的唐代著名繪畫作品《步輦圖》用篆書寫瞭題跋。《步輦圖》是唐代繪畫大師閻立本的作品。
章友直的篆書《篆隸兩種韆字文》
現在我們從章友直的《篆隸兩種韆字文》可窺其篆書的風采。
這些字寫的剛健挺拔,古樸消散,可以說非常有古意,也很有小篆的簡練疏朗之美,形體比較方正。
章友直也善於繪畫龜蛇,他最後並沒有如願迴到傢鄉福建,而是卒於京師汴梁,這一年是嘉佑七年(1062),他活瞭57歲。
宋代的篆書,還流傳下來一個常杓的《宋人詞冊》墨跡。
常杓的這個篆書作品,有一定的特點,就是吸收瞭一些金文的筆意,這是唐代以來小篆書法中從來沒有的
第一段是以小篆書蘇軾詞作《哨偏》。第二段是參閤銅器銘文的筆意寫的韓愈的散文《盤榖序》。
常杓的篆書,起筆和收筆都是露鋒筆法,行筆用中鋒。第三段小篆寫《紅白蓮詞》。書法有唐李陽冰筆意,圓勁而有古風。可見他師法是不拘一傢的。
但是,總體上成就不算很高,能夠在宋代用篆書,創作書法作品,已經非常難能可貴瞭。
《宋故德安縣太君張氏墓誌銘》通篇九百餘字。全文用篆文書寫,書者為北宋著名書法傢陳��,撰寫者為北宋名臣熊本,而墓誌誌主則是北宋江西狀元、文學傢彭汝礪之母,因此這方墓誌是集書法價值、文獻價值於一身的精品。
《宋故德安縣太君張氏墓誌銘》篆書為鐵綫風格,有唐李陽冰遺風,是宋代很有功夫的一個小篆書法作品識篆習篆不錯範本。
但是,宋代最好的,一個篆書書法作品,我認為是慶曆三年(1044)蘇唐卿所書的祖無擇的《三言詩》。他們都是同時代的人,蘇唐卿還是歐陽修的好朋友。慶曆年(1041年----1048)宋仁宗趙禎詔令天下興學,宋仁宗欲封孔子的後人為文宣公。祖無擇奏曰:“前代已封孔子為宗聖、奉聖、崇聖、褒聖,唐開元年間,又尊孔子為文宣王,今再把其祖宗的謚號加封其後代,不閤禮製。建議改稱衍聖公。”他的意見後來被采納。
祖無擇在東海今連雲港興學。慶曆四年,祖無擇任海州知州,他在任期間在海州建學館,安置生徒,較好地促進海州地區的文化發展。
《三言詩》就刻在海州。祖無擇一生行無愧疚,他在《三言詩》中,充滿自信地說“韆百年,蒼苔沒,後有人,為吾拂”。這個《三言詩》篆書,就是由他的好朋友蘇唐卿篆書的。刻工也是當時很齣名的刻工王公袞(字君章),是一個集文章、書法、刻工三絕的磨牙石刻。刻工完成於慶曆四年七月。
我們今天看這個書法作品,確實大大跳齣瞭漢代以來的小篆為正宗的框架。應該說這是一件具有《石鼓文》筆法風格的書法。可是,我看很多人都說這是小篆,真不知道還能不能分清大篆和小篆的區彆。如果,我們與本文其它幾個小篆書法作品比較一下,不是很清楚嗎?
《石鼓文》不是典型的大篆也不是典型的小篆,一般叫籀文,也是小篆的源頭。蘇唐卿的《祖無擇三言詩》石刻,更接近《石鼓文》,所以,這是代錶宋代書法的一個看點。
在清代以前非常少見這樣的篆書書法作品。
我們總結一下我們瀏覽的這些北宋的篆書書法作品,總的來說,還是在唐代篆書的範圍以內。
從應用和社會影響力來說,篆書在宋代的書法地位,像曆代的篆書地位一樣,是非常有限的。這是與清代崇尚金石學,對篆書、隸書、魏碑興起一股“金石學”的潮流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當然,齣現瞭像蘇唐卿用大篆筆意寫篆書,已經是非常罕見的一個書法奇跡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