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6/2022, 12:19:21 PM
公元220年初,蜀漢名將關羽敗亡,腦袋被孫權割瞭下來,送給瞭曹操。
僅僅幾個月前,關羽還在襄樊水淹七軍,擒獲曹操手下大將於禁,走上瞭人生巔峰。為何轉眼之間就兵敗身死呢?
說到這個問題一般來說,都是說關羽傲慢自大,沒有和盟友孫權搞好關係,後來更是中瞭呂濛之計,因此有瞭兩個成語:大意失荊州和白衣渡江。
關羽兵敗身死,是劉備暮年遭遇的最大失敗,但是責任並不僅僅在關羽自身。劉備自己有重大責任,而另一個人更是第一責任人,這個人自然就是諸葛亮。
老讀者都知道,我是諸葛亮的鐵杆粉絲。但這事就是諸葛亮的錯,錯在哪?諸葛亮的戰略規劃――隆中對,從一開始就錯瞭。
這話不是我說的,是毛主席說的。
毛主席是這麼說的:“其始誤於隆中對,韆裏之遙而二分兵力。其終則關羽、劉備、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敗。”
毛主席就說瞭兩句話,一針見血,毛病齣在隆中對。
對於毛主席這個評價,數不清的人做過解釋。最終其實都落在一句話上,沒有集中優勢兵力殲敵。
這是廢話,這誰不會說啊,找個中學生來,他也會說。
這些做解釋的人,根本看不懂毛主席在說什麼。不信,問他們,怎麼集中優勢兵力殲敵啊?這些人馬上傻眼瞭。
毛主席說的是一個最基本的軍事問題,但也是讓無數名將栽跟頭的基礎問題。那就是“殲滅”。
這句話看著好像有點矛盾啊。既然都是名將瞭,怎麼會在基礎問題上栽跟頭呢?
這就對瞭,越是名將,越容易在基礎問題上犯錯。
所以,本文就是對毛主席這句話的注釋。
一、當劉備、諸葛亮碰到更高明的曹操
隆中對是一個非常瞭不起的戰略規劃,年紀輕輕的諸葛亮幫助弱小的劉備完成瞭三足鼎立。但錯誤也非常明顯,那就是毛主席指齣的“韆裏之遙而二分兵力”。
我們先不說這個問題,先看赤壁之戰後曹操的應對。
赤壁之戰後,周瑜攜戰勝之威圍攻在江陵的曹仁,雙方相持經年,傷亡都很巨大。
深思熟慮後,曹操想起瞭以前郭嘉擊破二袁的計策,命令曹仁放棄江陵,拋齣瞭一塊又大又香的肉骨頭給劉備和孫權兩傢去爭奪。而放棄江陵也意味著曹操改戰略進攻為戰略防禦,可實力遠強於劉備、孫權的曹操改打防守反擊,其實是以退為進,反而拿下戰略主動權,高明之極(以前跟大傢講解過瞭,本文不贅述瞭)。
按照隆中對的戰略規劃,劉備集團統一天下的路徑是“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嚮宛、洛,將軍(劉備)身率益州之眾齣於秦川”。按照這一規劃,劉備必須要得到江陵所在的南郡,以得到進攻曹操的基地。為此劉備不惜冒險前往京口與孫權會麵。最終結果劉備從孫權手上藉到瞭南郡,也就是俗稱的“藉荊州”。
看起來劉備得到瞭基地,但風險是同樣的,這意味著劉備必須承擔在荊州方麵對曹操的防務。劉備和諸葛亮性格上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威武以自強”。這一舉措雖然有巨大風險,但在劉備和諸葛亮眼裏是發展的機會。
隨著劉備奪取益州,弊端開始齣現瞭。一就是曹操當年放棄江陵而施展的兩虎相爭之計開始呈現效果。孫權不願意自己上遊重鎮在劉備掌握之中,執意要拿迴南郡。孫劉同盟齣現瞭裂痕。二就是劉備集團分成瞭劉備、關羽兩個方麵軍。雖然劉備整體實力得到極大提升,但重兵集團的分離卻讓劉備失去瞭大規模的殲敵能力。
因為奪取益州後劉備的敵人再次換成瞭曹操,想要擊敗曹操,首先必須要殲滅曹操的重兵集團。
而曹操自從對劉備、孫權改為守勢之後,設置瞭對孫劉作戰的三大戰區,關中戰區的夏侯淵、荊州戰區的曹仁、淮南戰區的夏侯��。而這三個戰區都有一座核心的城池,隻要守住此城就足以挫敗劉備和孫權的攻勢。那就是漢中(後為長安),襄樊、閤肥。因為地形、交通等原因,曹操不需要在此三城中駐紮主力大軍,采取的是駐守要點,援軍雲集的戰略部署。
這其實就意味著,劉備要對漢中、襄樊,孫權要對閤肥發動進攻,從一開始就是主力決戰。隻有擊敗曹操的主力,纔能奪取這些戰略要點。
毛主席評價隆中對的那句話,我用一個最簡單的詞來概括,那就是“殲滅”。
什麼叫殲滅?顧名思義就是把敵軍給消滅掉。
那麼怎麼殲滅?我的迴答是,得有殲敵的能力。這是軍事學必須牢記的核心問題。從某種意義上,軍事學就是為這一目的服務的。
二、關羽麵臨的睏局
在荊州戰區,曹操當年命曹仁放棄江陵,不僅在戰略上取得奇效,從戰術也讓曹仁立於不敗之地。江陵雖然有割裂長江防綫的功效,但讓曹仁孤軍深入,四麵受敵,顯然這種消耗是不劃算的。退守襄陽後,情況就發生瞭極大的變化。南方通往襄陽的道路隻有兩條,一是漢水河榖,二是隨棗走廊。隨棗走廊當時掌握在曹操手中,關羽想要進攻襄陽,隻有一條進軍道路,從兩側都是高山,自身狹窄的漢水河榖中通過。
這種進軍道路,沒有十足的把握,任何一個將軍都不願意走。更何況這條路的側翼隨時會遭到江夏曹將文聘的要擊,退路隨時可能被切斷。我們先看看譚其驤的三國地圖,曹操的江夏太守文聘處於在荊州戰區的右下角,主要任務是對付孫權。可是如果關羽想北上進攻襄樊,文聘正好處於關羽的側翼,如果孫權沒有牽製行動,文聘就會得到機動自由,隨時對關羽退路産生威脅。沒有哪個將軍會傻到在這種情況下去打仗。文聘隻要卡住現在的荊門和鍾祥,關羽的退路就被截斷瞭。
我們再看衛星地形圖。地形圖看著就更明顯瞭,在沒有保障的情況下,誰去深入到這種容易被敵軍關門的地形去?
而且就算進入襄陽小盆地,包圍襄陽、樊城,曹操的援軍會很快從宛城,汝南、潁川、陳留、江夏、洛陽甚至淮南、關中雲集而來。戰事隻要稍微一拖久,關羽會陷入反包圍之中。曹操的戰略設計中,關於荊州的防務,這一點是最為顯著的。隻要頓於襄陽堅城之下,援軍馬上從四麵八方雲集而來。而在襄陽小盆地,根本沒有迴鏇餘地,隻有進行主力決戰。
對於這一點,關羽其實是清楚的。他知道自己的對手並不僅僅是曹仁,而是曹操的主力兵團。而關羽更清楚,自己根本沒有擊敗曹操主力兵團的能力。我們可以把戰鬥定義為奪取空間的戰鬥和殲滅敵軍的戰鬥。我以前講的劉備的漢中之戰就是典型的奪取空間的戰鬥,劉備打得非常經典。關羽此戰也是奪取空間的戰鬥,但性質卻完全不同,這個戰鬥是必須要殲滅敵軍主力,方能奪取空間,沒有投機取巧之道。當自己隻有一條機動道路,而敵軍卻四通八達,這應該成為軍事學上的一條鐵律,沒有絕對把握,這種仗絕對不能打。
這就是隆中對的弊端。當劉備集團分成兩個方麵軍後,無論在關中方嚮還是荊州方嚮都失去瞭殲敵的能力,彆說殲敵能力,甚至不足以和曹操的主力兵團對抗。
有人要說瞭,劉備不是贏得瞭漢中之戰麼,你詳細講解過的?關羽最後不是照樣齣兵瞭麼?
曹操的戰略設計是非常高明的,在地形和形勢上,三個戰區僅用三個要點就掐住瞭劉備和孫權的咽喉。而且這三個要點都不需要派駐過大的兵力,隻需精乾的一部兵力,就能逼迫劉備、孫權動用全力來爭奪。這是非常劃算的。而曹操自己卻掌握強大的預備隊,主動權完全在曹操之手,他想怎麼打,打到什麼程度,都是曹操說瞭算。但是再高明的戰略設計,也架不住手下人犯渾啊。
漢中之戰,劉備雖然拼盡全力突破瞭陽平關,但並沒有能力殲滅夏侯淵兵團。不過劉備學起瞭曹操的故謀,進攻方並有兵力優勢的劉備在突破陽平關後改打防守反擊,兵力處於劣勢的夏侯淵反而積極圍攻定軍山,因此被黃忠斬殺。當一支實力比你強大的軍隊采取守勢,這時就要小心瞭。用足球的戰術來舉例,如果德國隊麵對中國隊打防守反擊,而中國隊還不知死活全力進攻,那德國隊的反擊幾乎可以一次反擊就進一個球。18年世界杯,法國隊實力比阿根廷隊強,法國的戰術卻是反擊,阿根廷隊反而全麵壓上,結果法國人每一次反擊,姆巴佩都可以衝垮阿根廷防綫。足球戰術和軍事戰術,道理都是相通的。夏侯淵就是死在這一點上,否則劉備就算突破瞭陽平關,照樣拿不下漢中。
那麼關羽為什麼會齣兵呢?關羽肯定的知道,自己進攻襄陽,是必須和曹操主力兵團決戰的。這是基本常識(可惜的是,我們任何一個寫曆史的人都不懂這個基本常識)。那為什麼關羽不在曹操率主力救援漢中時齣兵攻打襄陽,反而在漢中戰事平息後齣兵瞭?
三、漢水
關羽齣兵的時機是正確的。就算曹操在漢中,關羽照樣無力攻打襄陽,除非他能解除側翼江夏文聘的威脅,否則他一進軍,文聘在他身後一關門,他就得完蛋。
可是建安24年鞦7月,劉備自封為漢中王,拜關羽為前將軍後,關羽馬上齣兵瞭。
因為那一年的鞦天,有大洪水。(建安24年鞦7月變成公曆就是219年8月中下旬到9月上中旬)
關羽這個人其實是個軍事天纔,他手上最大的籌碼是水軍。一個山西人跑到南方待瞭幾年,居然成瞭頂級的水軍將領,訓練齣一支強大的水軍。這種人不叫天纔,那誰是天纔。
既然關羽依仗的是水軍,那為什麼以前他不從水路進軍呢?
這就得說到漢水。漢水在中國的江河中是一條非常有意思的河。彆的江河都是越到下遊就越寬,而漢水到瞭下遊反而變窄。狹窄的漢水河道是很容易讓關羽的船隊遭到文聘截擊的,而洪水幫關羽解決瞭這個問題。
而且進軍路綫隻是關羽要解決的第一個問題。洪水還能幫關羽遲滯曹操援軍,並破壞襄陽和樊城的城防。
關羽和其他很多名將一樣,知道自己不具備殲敵能力,依然選擇的進軍。原因很簡單,當機會齣現在眼前,得去抓。所以很多名將在這個基本問題上栽瞭跟頭。
殲滅,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詞語。但在軍事學上卻是非常復雜的,至少要對很多方麵進行精確計算,比如地形,水文氣象,當地民心,戰場麵積,通行道路,距離遠近,時間長短,兵種兵器,敵方一次性投送兵力的能力,持續投送兵力的能力,能夠持續作戰的時間,後勤保障最小和最大輸送能力,等等。隻有算清楚瞭,纔會知道自己有沒有把握打這一仗。不要以為韓信、粟裕打得都是神仙仗,都是精算後有把握纔打的。
為什麼很多名將在這個問題上栽跟頭呢?有的人有三分把握他就敢打,有的人則要五分,有的人卻要七分,就這麼簡單。
對於關羽來說,戰爭的進程開始是非常順利的。洪水幫助他淹沒瞭於禁的三萬大軍,洪水幫助他完成瞭對襄陽、樊城的圍睏。曹操手下最能打的曹仁隻能在樊城的城頭看著滔滔漢江水直瞪眼。
但是關羽忘掉瞭關鍵的一點,這麼大的洪水,使得他隻能圍城,沒法攻城。如果有人看不懂,我加一句,除非關羽有在水上架設攻城器械的超能力。而且就算洪水衝垮瞭城牆,能幫他拿下襄樊。試問,失去城防能力的城池,在洪水退去後怎麼阻擋曹操雲集的大軍?
所以,問題就很明顯瞭,關羽就算憑藉洪水拿下襄樊,他也守不住啊。既然守不住,這個仗沒有意義的。
四、諸葛之誤
如果這時候關羽選擇退兵,那將在曆史上留下“威震華夏”的威名。
可是諸葛亮的隆中對定下的戰略規劃就是益州嚮關中,荊州嚮宛、洛,呈兩個箭頭鉗形攻勢,分進閤擊。關羽必須拿下襄陽,連襄陽都拿不下,怎麼進圖宛城?關羽跟著劉備流離顛沛瞭一輩子,等到瞭60歲纔得到這麼一個機會。沒有時間再給關羽等下去瞭。
曹操的部隊往襄陽救援是非常便捷的,很快徐晃率領援軍又來瞭。
讀過《三國誌》的人都知道,此時徐晃的部隊都是剛招募的新兵。可徐晃帶著他那點新兵大搖大擺就來到瞭關羽眼皮底下,樊城北麵的陽陵陂。曹操唯恐徐晃有失,嚴令:必須等後續部隊到瞭再進兵。
可僅僅到瞭將軍徐商、呂建等部援兵後,徐晃就展開瞭攻勢,拿下瞭關羽在樊城的外圍據點偃城。偃城,距離樊城5裏,看看上麵圖中偃城的位置。這是關羽部隊最外圍的警戒陣地。有人拿史書裏的“威震華夏”四個字來說關羽把曹操嚇破膽瞭。我勸這些人彆看書瞭,古人來個誇張的描述,你就毫不猶豫地信瞭。再說一遍,偃城距離樊城5裏,這是關羽最外圍的據點。請問,關羽拿什麼威震華夏?
就這樣,縱橫天下的曹操就被嚇破膽瞭?事實是連徐晃都沒嚇破膽,帶著他以新兵為主的部隊,大搖大擺就晃悠到關羽眼皮底下,還主動發起瞭進攻。打下偃城後,徐晃修築營壘繼續前移,最近的地方距離關羽包圍樊城的長圍隻有三丈。三丈啊!“威震華夏”的關羽居然沒有能力打掉徐晃,甚至沒有能力阻止這一切的發生。
關羽“威震華夏”,可惜徐晃沒害怕,還違抗曹操命令,大搖大擺過去瞭。關羽一點脾氣都沒有。
將軍,最基本的是要會做最簡單的算術題。徐晃一算就知道瞭,關羽根本沒多少兵力,把襄陽、樊城兩座城一圍,就拿不齣機動兵力來打援瞭。
事實就是徐晃計算的那樣,他跑到關羽鼻子底下耀武揚威,關羽一點辦法都沒有。關羽知道自己沒有殲滅曹操主力兵團的能力,他連主動進攻徐晃這支小援軍的能力都沒有(此時徐晃所部不會超過萬人)。可是關羽依然賭瞭。為什麼?諸葛亮的戰略規劃就是這麼要求的。
很快,徐晃又得到瞭殷署、硃蓋等凡十二營的援軍(按編製,一營一韆人,但古代軍隊幾乎從不滿編,一營能有700人就錯瞭,故得到增援後徐晃兵力近兩萬)。這下徐晃的底氣更足,再次主動發起挑戰,要和關羽搞主力決戰。當徐晃聲東擊西拿下圍頭和四塚後,關羽被迫齣戰。可關羽帶齣來的部隊隻有五韆,這對一支拉起長圍,圍睏兩座城池的軍隊來說,這是極限瞭。兩萬對五韆,再加上徐晃根本不肯好好打仗,還詭計迭齣,關羽野戰慘敗。
事實證明,關羽連徐晃那點援軍都打不過,而此時曹操率主力正在南下,張遼率淮南兵團正在趕來。一旦他們趕到,那就將是對關羽部隊的屠殺戰。
此時洪水還有一點尾巴,關羽要撤,徐晃是攔不住的(等曹操趕到,就有足夠的兵力去截關羽後路)。可是看著搖搖欲墜的樊城,關羽捨不得。他以後不會再有這樣的機會瞭。可是這個機會其實錯誤的,錯誤根源在於錯誤的戰略。
本來當曹操大軍趕到,深陷於襄陽小盆地的關羽將插翅難飛。但曹操不想和關羽死拼,曹操已經知道呂濛動手瞭。曹操更想讓關羽和呂濛打個兩敗俱傷。可是撤軍途中,關羽的部隊軍心渙散,全部逃散瞭。關羽以對士卒寬厚聞名,當其軍敗之日,反而不及諸葛誕。(壽春城破,諸葛誕麾下數百人被俘,不降,說:“為諸葛公死,不恨。”司馬師命行刑時讓這數百人排成一列,每斬一人就招降下一人,但一個投降的都沒有。)
關羽敗亡,原因很多。和盟友孫權關係搞僵,被呂濛背後偷襲,被徐晃擊敗仍不肯退兵,以上皆是。但根本原因是,隆中對有重大紕漏。毛主席的評語是寫給自己看的,不用那麼詳細。隻要在前麵加幾句話,普通人也就能看懂瞭:當弱小的一方,采取激進的攻勢戰略,卻還要分散自己的兵力,這是取禍之道。
其實劉備在奪取益州後已經察覺瞭諸葛亮的戰略規劃存在問題。劉備曾對諸葛瑾說:拿下瞭涼州就把荊州給你們。這其實不是一句空話,劉備已經有瞭集中主要兵力奪取曹操較弱環節――隴右的考慮。諸葛亮數次北伐事實上針對的都是隴右,也在印證這一點。順便說一句,人是會變化的,有的人不要以為27歲的諸葛亮和47歲的諸葛亮一個能力水平。如果一開始劉備和諸葛亮就這樣,不要南郡,把荊州方麵、淮南方麵、揚州方麵對曹操的防務全部交給孫權,讓孫權和曹操在這一綫死拼,自己即可保留荊州南四郡,讓南郡替自己擋住曹操;又可以集中兵力攻取曹操防務上較薄弱的隴右,進而謀取關中;齣潼關、蒲阪嚮豫西、河東,齣武關嚮南陽,按照劉邦爭奪天下的戰略路徑實施,曆史是會改寫的。如果換毛主席,很可能這樣做。以後寫到諸葛亮北伐還會講到這個問題,事實上諸葛亮並不僅僅是缺糧,他缺兵。荊州兵團的喪失使得諸葛亮的兵力不足,做不到以一部強有力的兵力遮斷隴山去牽製魏國關中兵團,而另一部兵力襲取隴右。諸葛亮被迫尋求與司馬懿主力決戰,再次走上以殲滅曹魏主力兵團的方式來奪取空間的老路。
古往今來,無數人評價過隆中對,隻有毛主席一針見血直指要害:這讓劉備集團失去瞭殲敵能力。而這對弱小卻還采取激進攻勢戰略的一方來說,是緻命的。偉人洞見,卓識不凡。
作者簡介:王正興,新華社�t望智庫特約軍事觀察員,原解放軍某野戰部隊軍官,曾在步兵分隊、司令部、後勤部等單位任職,緻力於戰史學和戰術學研究,對軍隊戰術及非戰爭行動有個人獨到的理解。其著作《這纔是戰爭》於2014年5月、6月,鳳凰衛視“開捲八分鍾”欄目分兩期推薦。他的公眾號名亦為“這纔是戰爭”,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