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1/2022, 8:26:03 AM
今年兩會, “廢除商品房預售製,實行現房銷售製度” 的提案再次擺上桌麵。
拿齣這項提案的代錶,是南方某省住建主管部門的負責人,齣發點和專業性毋庸置疑。
其實在此之前,已有委員連續5年遞交瞭相關提案。
他們的 齣發點,都 是為瞭最大程度上遏製居民的購房風險。
可是,取消預售製的呐喊,為啥年年提,年年有?
咱們今天就來盤一盤…
商品房預售製的 前 世今生
商品房預售製,幾乎和公攤麵積同一時期從香港傳入內地。
自1995年 《城市商品房預售管理辦法》 正式頒布後,開始在全國迅速推廣。
2005年,全國商品住宅現房銷售比重尚有43.4%;
2021年,現房銷售比重隻剩下13%,其餘87%的房源均采用預售製銷售。
也就是說,商品房預售製已然是主流銷售模式。
在房屋銷售的過程中,房企將建設中的樓盤預先齣售給購房者,提前拿到全部或部分房款。
這種玩法,房企當然喜聞樂見――
1)不需要在項目前期大量墊付資金,而且迴款周期還能大幅縮短;
2)隻要運氣不太差,房子還沒賣完,現金流就可以迴正,到交付時它們早已鎖定項目利潤;
3)某種程度上說,商品房預售製的存在,相當於變相鼓勵瞭房企的高負債、高周轉模式;
現金流的高速周轉,對土拍和地方財政也有好處:
實際操作中,很多房企A項目剛剛迴款,就能去拿B項目的地。
房企得以迅速擴張的同時,城鎮化進程也能火速鋪開:
短短二十多年間,中國樓市創造瞭眾多韆億級甚至萬億級的世界房企;
我們的城鎮化規模從33.35%成長到64.72%。
期房銷售比重越做越高的核心動力,就在於此。
當然,我國對於商品房預售製準入和資金監管有一套相對復雜的流程。
其一,要想取得預售審批,需要同時滿足:
-四證齊全,即土地使用權證、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施工許可證和商品房預售許可證;
-已投入資金不少於工程總造價的25%;
-主體結構完工1/4以上,部分地區此項有適當寬鬆;
其二,針對預售資金監管,不同的城市有自己的一套模式,但核心都是圍繞預售資金或 工程造價 的監管。
以預售資金監管為例,具體流程大傢可以參考下圖:
客觀上說,90%以上的交房糾紛,都與商品房預售製有關:
譬如交房時齣現貨不對闆,迴款部分被房企用作拿新地…
“十個鍋九個蓋”的情況在牛市周期還能應付;
一旦樓市齣現急轉直下,骨牌效應在所難免。
2021年,樓市經曆過史無前例的硬核調控後,去杠杆的動作也是此起彼伏。
多傢韆億規模的品牌開發商相繼齣現債務違約,能在三道紅綫外獨善其身的房企成為香餑餑。
統計顯示,截至2021年底――
鄭州未交付的問題項目達25249套,占比約28%,大中城市裏列第一;
長沙、昆明、福州未交付問題項目分彆為28139套、10976套和8077套,占比均在20%上下;
重慶、南寜、鹽城、武漢等未交付問題項目占比在15%上下;
上海、蘇州、西安等未交付問題項目占比也接近10%…
全國24座重點監控城市,未交付的問題項目總建麵高達2468萬�O,約占2021年商品住宅成交總麵積的1/10。
光是某大一傢房企,就涉及約70萬套住宅存在無法及時交付的問題。
吃瓜群眾隻看到瞭冷冰冰的數字,背後卻是數十萬鮮活的傢庭。
如此大體量的去化房源一旦爛尾,後果將不堪設想。
早在一年多以前, “昆明30戶居民住進爛尾樓” 的新聞便曾登上過熱搜――
傢徒四壁、雨水洗臉、工地水坑打水燒飯、用帳篷抵禦陣陣寒風…
更有業主從意氣風發等到兩鬢斑白,甚至有人直到離世也未能等到交付。
看到這兒,是不是瞬間懂瞭, 近期住建部會議上為何對“保交樓”如此三令五申 。
“保交樓”已經體現齣高超的智慧,因為決策層深知:
現階段取消預售製依舊睏難重重…
取消預售製,到底有多難?
“治大國畢竟不是烹小鮮”,凡事都要尊重客觀規律。
取消商品房預售製或許是大勢所趨,但就目前來看,你我有生之年不一定能看得到。
1)房源供應或將斷檔
截至2021年底,全國在售商品房中,隻有13%的房源為現房銷售。
一旦對商品房預售製采取“一刀切”――
那麼,待這批現房售罄之後,樓市必將迎來一年半到兩年的斷檔期。
在此期間,新房市場將無房可賣,資金迴流和銷售端就業都會齣問題。
筆者曾追訪過長三角地區數個現房銷售的樓盤項目――
無論規劃現房還是“鴿”成的現房,都曾不同程度齣現過員工批量跳槽的現象。
推廣現房銷售,對房企最顯著的影響在於――
開發周期延長,資金成本預算上升,盈利節點整體後移,既得利潤也將被蠶食。
久而久之,廣大房企今後的拿地熱情也勢必遭受打擊。
2)倒逼一二手房價繼續上漲
一旦新房市場供應中斷,供需矛盾必將進一步加劇。
最明顯的,莫過於新房根本搖不到,大把大把的購房者被擠到二手房市場去。
新房市場形成的恐慌將大概率在二手房市場繼續蔓延,價格就這樣被推高瞭。
北上廣深核心城區的存量房源,相當一部分年事已高;
但由於這些城市及其中心城區闆塊,自身具有 不可替代性 和 不可復製性 ――
因此,這些房源依舊保持著相對樂觀的增值預期和流動預期。
價格之所以能穿越房齡和體驗,是流動性緊縮造成的一大後遺癥。
如統一現房銷售,開發商的 銷售節點、迴款節點 以及 交付節點 均要後移。
類似北上廣深的那種流動性緊縮,完全有可能在全國範圍內復製――
下遊市場動蕩不僅會將調控成績瞬間歸零,甚至可能形成新一輪報復性反彈。
顯然,這與房住不炒的齣發點是嚴重背離的。
3)房企債務或進一步加劇
2020年下半年,“三條紅綫”橫空齣世。
截至2020年底,全國60傢上市房企中――
零踩綫的共22傢,踩一道綫的房企23傢,踩兩道紅綫的房企6傢,三道紅綫全踩的共有9傢。
其中,35傢房企剔除預收款項後的資産負債率超過70%;
15傢房企淨負債率高於100%;
另有12傢房企現金短債比小於1。
目前,全國已有多傢韆億級房企齣現債務問題,其中美元債更是違約重災區。
統計顯示,光是涉及美元債違約的房企在售項目就有約7.5億�O。
若采用現房銷售,開發商的迴款周期將從目前的9-12個月延長至3年-3年半。
已經麵臨債務問題的房企將進一步雪上加霜。
如此一來,加快工程進度,很可能就成瞭提高資金周轉率最有效的方式。
若真到瞭這一步,工程質量的問題、違規施工的問題,也會跟著接踵而至…
現如今,鄭州、武漢、長春、南寜等城市,已售未交付項目體量明顯偏高;
若貿然推進現房銷售模式,短期交付風險必將陡然升高。
2021年底,上述城市已售但未交付項目數量均超過200個,涉及總建麵均在5000�O以上。
政策摩擦中,若有房企倒下去,便再無站起來的可能。
現階段,如何避免買到爛尾樓?
取消預售製的齣發點絕對是好的,但對於普通購房者而言,有這個功夫真不如多琢磨琢磨如何避免踩坑。
當前的主流對策主要有兩個――
1)遠離交付風險高的城市
通常而言,若尚未交付的問題項目套數比重若能控製在10%以內,說明這座城市大緻還是安全的。
像北上廣深,當前尚未交付的問題項目總套數都在這個安全綫以內;
二綫城市中,杭州、南京、成都、青島、常州等,類似問題項目的總套數普遍保持在5%以下。
許多頭部城市考慮十分長遠:
無論是核心産業新城還是熱點住區,一旦有爛尾苗頭,對整個闆塊的招商或土拍都會造成消極影響。
如若處理不善,壞運氣很可能像瘟疫一般蔓延。
二綫城市中一些 規劃高端、落地拉胯 的闆塊就是這麼來的。
另一方麵,這些城市的地方財政與政企閤作機製也更為完善;
配套好且後期仍有大量潛在地塊的區域,對於爛尾樓的容忍度更低。
即便齣現問題項目,往往也能通過閤理乾預,讓更具實力的房企補充進來。
此外,這類城市的業主往往臥虎藏龍,維權意識更強烈,且維權渠道更多元。
2)務必看清房企債務背景
如果一定要在問題房源較多的城市置業,那就務必著重審視開發商自身的債務情況。
過去一年多的時間裏,有兩件事大大增加瞭房企債務的透明度:
一是“三條紅綫”問世,二是“國進民退”頻繁霸榜集中土拍。
按照央行和銀保監會等機構針對房地産企業提齣的指標,三條紅綫即――
-剔除預收款項後資産負債率不超過70%
-淨負債率不超過100%
-現金短債比大於1
紅綫嘛,當然是踩的越少越好。
一般而言,踩一條綫的“黃檔”房企和一條都沒踩的“綠檔”房企安全性明顯要高得多。
2021年的集中土拍,我們還多次聽到瞭“國央企、城投係兜底”的新聞說辭。
這些企業的債務違約風險通常要低得多。
2021年末到2022年第一季度,決策層與監管層頻繁“暖吹風”;
今年的市場形勢與房企營商環境也大概率會好於去年。
一個簡單的判斷就是――
如果一傢房企目前還未齣現嚴峻的債務問題,那麼大概率這傢房企(至少在此輪周期內)就是沒問題的。
“取消商品房預售製,實行 現 房銷售” 的提案,不知讓多少人感動不已。
但即便有一天,這種玩法真的壽終正寢,恐怕也是很久很久以後的事。
當前,經曆過分化後的樓市,來到瞭一輪新的迴暖期。
但“房住不炒”的原則不會更改,樓市的分化也不會停歇――
無論一座城市的問題房源無論是百分之幾,對於個體而言,隻要買到,那傷害值就是百分之百。
越到這種時候,越要守護好資産的安全性與流通性,在此之上談受益纔有意義。
樓市,正在與天氣一道迴暖,願自助者,天助之。
有興趣深聊的老鐵,歡迎添加筆者的微信:
專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