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1/2022, 8:27:00 AM
◎Tips:今日共1 盤 正在登記,明細見文末
01
“獨立産權,拆1賠3,杭州獨一傢。”
“政府規劃文件已批復,百分百會拆遷”、“務必來現場看一看,怕你錯過一次難得的拆遷機會”……
推銷房産、貸款的很常見,打著“待拆遷房”名義兜售的,你遇到過嗎? 最近,濱江區的王女士,就接到瞭多個這樣的推銷電話。
好奇心驅使下,添加瞭微信,對方立馬甩過來一大堆信息和鏈接。
有項目介紹、有規劃信息,以及各種政府徵遷補償文件,甚至 還有一堆客戶下單的不動産證照片。
一番瞭解纔知道,這不是住宅,而是一個蕭山的建材專業市場。
商業拆遷賠償比住宅還高?如果確定拆遷,有利可圖之下,為什麼還要對外銷售?這是一種新式銷售套路嗎?
餡餅還是陷阱?我們實地走瞭一趟。
02
從濱江區齣發,沿建設四路往東,穿過通惠北路,就到瞭該建材城。
位置挺不錯,就在 市北東 (錦粼府、東方名府一帶) 北麵 , 離地鐵7號綫新興路站約300米 ,西側是在建通城高架,隸屬寜圍單元。
這裏堪稱專業市場集群,除瞭該建材城,南北兩側還有汽配五金市場,和二手車交易市場。
市場內密密麻麻全是車(免費停車), 繞瞭幾圈,纔在市場連廊下方的一處闆房,找到簡陋的營銷中心 。沒有沙盤,隻有幾張桌椅,若乾展架,和牆上的位置示意地圖、飄紅的銷控錶等。
接待人員錶示,市場 共9幢樓,1-3層,分割成1200多套商鋪,麵積40-90�O不等 。
“ 三層帶5年租約銷售,年化大概4%,前3年可直接抵扣房價 。一二層正常銷售,不帶租約。”對方告訴我,這批“拆遷商鋪”很暢銷,目前隻剩20多套瞭。
“買傢包括原先的經營戶,還有濱江蕭山、省內各地投資客。”介紹的同時,還給我看各種定金、産證截圖。
聽對方說,最牛的一個客戶,一口氣買瞭一整層,10多間商鋪。
“既然拆遷賠償這麼高,為什麼拿齣來賣?”、“政府有規定的,公司占比不能超過20%,否則可能隻是換地。而個人産權比例占比高,就能正常拆遷瞭。”
我查瞭下資料,找不到相關文件。但這個建材城確實有年頭瞭,拿地至今已有20多年。
03
拋開個人産權比例的說法,先來看看,該建材城拆遷的可能性有多大?
按照對方提供的綫索,我找到瞭一份去年3月的規劃文件。據杭州市規劃局批復,寜圍單元明確定位為宜居宜業、充滿活力、交通暢達的品質住區。
對比現狀用地和規劃用地,建材城所在的專業批發市場,未來調整為商業商務兼容用地。
不過按照控規,除瞭建材城,包括汽配五金市場、二手車交易市場在內的周邊多個市場,也在用地調整之列。
換句話說,如果建材城拆遷,它們也會拆遷,但卻沒見其他市場推銷商鋪。
而且 如果僅僅按照這種標準,就斷定建材城會拆遷,那麼杭州類似的“待拆遷房”太多瞭 。畢竟,隨著城市快速發展,環境陳舊、管理落後的功能,都會嚮外搬遷。
關鍵的是,“拆不拆,什麼時候拆?”是一個極不確定性的問題。
按照曆史經驗看,就算最終會拆遷(也不排除規劃調整),這個時間成本,也不是一般人所能承受的。
典型例子如1982年開張、1997年遷入鳳起路的 環北小商品市場 。
由於與城市發展的不匹配,21世紀後就有人建議:應盡早搬遷到主城以外。但由於各種原因,搬遷一直未能成行。 傳瞭近20年,纔在去年真正關停 。
04
就算等得起,賠償真有“1賠3”嗎?
對方是這麼算的:幾年後拆遷,肯定會升值。加上各種補償、補貼和奬勵,就能達到原值的3倍。
在我看來,這想得過於簡單瞭。
根據《蕭山區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實施細則》,針對非住宅房屋徵收補償,作瞭如下規定:
徵收非住宅房屋一般以貨幣補償為主,其房屋價值(含土地,下同) 按評估價值給予補償(也可産權調換),還應一次性支付搬遷費。
造成停産停業損失的,可按被徵收房屋價值的一定比例計算,商業用房按6%。
徵收非住宅房屋,在暫停辦理相關手續前,被徵收人已改變用途並辦理工商、稅務等相關閤法經營手續兩年以上的,在徵收補償方案確定的簽約期限內,按照規劃用途徵收補償後,可再按其閤法經營麵積給予被徵收人一次性補助,最高不超過其閤法經營麵積部分房屋原用途評估價值的20%。
被徵收人在簽約期限內簽訂貨幣補償協議並搬遷的,可以按被徵收房屋價值給予不高於25%補貼,具體補貼標準應在徵收補償方案中明確。
理論上,隻要未來拆遷時的評估價漲瞭,加上各種補貼,的確可獲得豐厚的補償。
但問題在於,現在商鋪銷售價並不低。
剩餘在售的商鋪,粗粗一算,最貴的單價超5萬,最便宜也要近3萬,相當於奧體、市北的新房限價。
要知道,建材城隔壁新拍的宅地,地價也不過2萬2,新房限價3.35萬。
現場一圈看下來,市場生意也不是很紅火,一樓還行,二樓一般,三樓空置率很高。二手住宅都不能保證一定升值,何況一個體量10萬�O的大型專業市場。
不妨算一筆賬, 假設各種補貼算一起,綜閤按均價5萬算,光拆遷成本就要50億。 除非將來賣地大幅拉高容積率,否則很難迴本。
05
博拆遷,從來都是一個高風險的行為。
過去幾年,杭州市場上專門有一群人,通過法拍或二手市場,買入超級老破小賭拆遷。
但印象中成功者寥寥。公開報道的,僅有山棉北裏等寥寥數個,更多是一等就是七八年,深套其中。
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政策轉變――老舊改造代替徵遷。
在我看來,商業拆遷房也是同樣道理。不僅時間上存在嚴重不確定性(大量時間成本、資金成本),政策上也有變數(産權調換),買入價格更可能提前透支。
如今住宅難搖、二手價格高企、股市動蕩,確實沒有太多的資産保衛渠道。
但越是沒機會越要謹慎。 雖說富貴險中求,但同樣有一句老話:天上不會平白無故掉餡餅。
風險與收益,總是如影隨形的。
��今日可登記樓盤
C E N G L O U ・ C H I N A
��觀點・問答・導購・土地・市場
C E N G L O U ・ C H I N A
- End -
��
文�O麥格
編輯�O二叔
本文版權歸“層樓”所有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這裏有 杭州樓市最新鮮的熱盤和消息
微信ID:ultraplus_cro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