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21/2022, 12:12:26 PM
社區團購這幾年的發展開始慢下來瞭。
同程生活、食享會、十薈團、橙心優選等公司的轉型與掉隊,正推動社區團購走嚮洗牌的下半場。
就像《晚點LatePost》文章所說的那樣:
各傢公司已經投入瞭數萬員工和百億虧損,他們沒有退路。過去,他們做好一百件、一韆件事事對應的是十億、百億級的利潤,今天,他們要做一韆件一萬件事,試圖減少一毛甚至一分錢的成本,纔能嚮盈利靠攏――但這就是現實。
在社區團購經曆“九不得”監管之後, 慢下來挖利潤成瞭所有公司的想法,隻是這個過程中很多業內人卻搖頭說看不到希望。
這背後的根本原因,就是原本的互聯網生意迴歸成為瞭零售生意,原本的社區團購齣現瞭商業模式的邏輯衝突。
這些衝突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麵:
交易鏈路倚重於人,可人是最大的不確定性;
市場切入倚重高頻剛需,而越是高頻剛需越不賺錢;
規模增長倚重社群運營,而零售最為考驗後端供應鏈。
以下是拆解分析:
一、交易鏈路倚重於人,可人是最大的不確定性
阿裏巴巴前CEO衛哲曾說,彆被大和快迷惑,商業的本質還是效率。縱觀商業史上所有大敗局,在那些係統性風險以外,大多源於企業增長沒有效率。
人類商業史上第一次效率大躍進,應該是1913年福特汽車高地工業園建立的第一條生産綫。
通過流水綫作業,福特將每一個生産環節標準化,使得一輛T型汽車的組裝效率提高瞭8倍。在那之前,每裝配一輛汽車要728個人工小時,一年的汽車産量隻有12輛。
在後來的商業發展中,“標準化”成為高效的標誌。
創新商業模式,再造運營模式,企業傢在這些頂層設計上唯一需要記住的就是,你的每個環節是否實現瞭最大的標準化?
社區拼團顯然沒有。
這個行業的交易鏈路很簡單,首先平台招募社區團長―團長建群開店―吸粉引導用戶下單―匯總訂單需求統一嚮平台采購―平台接單嚮上遊采購並配送給團長―最後由團長分發商品給每個用戶。
整個流程下來,團長成為連接需求與供給的樞紐。可惜的是,團長是最大的不確定性。
對於社區拼團平台而言,在團長的招募標準上,他最好有一定的運營能力,在社區的人脈影響力也應當不錯。
理論上說,咱們村的村長很適閤乾這事兒。
事與願違。就目前社區拼團平台上的團長來看,退休的阿姨、賦閑的寶媽占比不小。質量稍微好點的,可能就是樓下個體便利店的老闆,或是菜鳥驛站的工作人員。
在鬆鼠拼拼此前的團長招募政策中,其中一項就是0學費學習社群運營。
據媒體報道,在這些運營培訓中,都是鬆鼠拼拼全國團長管理中心負責人車海燕現身說法。幾十個城市穿梭,講述一綫實操經驗、分享社區新零售的發展路徑等。
除此之外,大多社區拼團平台還會在綫上培訓團長運營技巧,大緻培訓時間為7天。7天之後,團長正式營業,平台還會通過補貼的方式幫團長獲客。
總之,平台要培養一個優秀的團長,勢必會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現實是,平台在這個社區隻有一個團長,但這個團長在該社區不隻一個微信群。通過平台的補貼導流,團長藉著平台賦能另建社群、夾帶私貨等現象常有。
此外,你辛辛苦苦培養起來的團長,可能下一秒就去瞭競爭對手那裏。
隨便打開一個社區拼團的微信小程序,隻要用戶切換社區,他就能夠看到當前城市內所有團長的姓名、店鋪地址和聯係方式。
這也方便瞭新湧現的平台們挖角。當前,團長月傭金大緻在3000-10000元,懸殊的收入差距下給瞭競爭對手加價挖角很大的操作空間。
如何杜絕成為一傢免費的團長培訓學校?這是社區拼團的難題。
二、市場切入倚重高頻剛需,而越是高頻剛需越不賺錢
團長問題之後,就是選品問題。
而今互聯網商業邏輯下,都是先打造一個爆款,引起社會化關注,從而提升平台的品牌影響力。
但社區拼團按照這個思路走,就吃難得多。這個行業目前提供的SKU不超過100個,且大多是高頻剛需商品。
這類産品的需求價格彈性低、毛利低,如果非要在這些産品裏打造一款爆品,那想做到保本其實就很睏難。
就拿當前社區拼團主打的生鮮品類為例,《西安日報》記者曾打開一傢社區拼團APP發現:裏麵的水果蔬菜較為,價格也不算高,有的甚至比菜市場還便宜。
菜市場為什麼能將生鮮做到最便宜?那些小商販半夜兩三點纔到郊外運貨,中小批量采購運輸,其損耗率能控製在個位數。
生鮮行業難做,根本癥結在於如何讓非標品標準化。
在資源分布式管理的趨勢下,蔬菜、水果卻依然難以成為相對統一的商品。它們從生産開始就難於把控,就算是同一棵樹上的蘋果,也各有不同;儲存、運輸、品控也比普通商品難度更高,每一環都需要付齣大量的個性化成本。
這整個流程跑下來,行業平均損耗率在30%左右。
2016年曾有一份統計稱,在生鮮電商4000多傢入局者中,4%持平,88%虧損,7%巨額虧損,隻有1%實現瞭盈利。
而到2019年,呆蘿蔔、鮮生友、迷你生鮮、本來便利網等生鮮品牌都傳齣資金鏈、裁員、關門等問題,這本來就是一個不賺錢的行當。
當社區拼團平台上的生鮮類目,比菜市場還便宜時,這一般說明平台在虧錢補貼。 沒有拼多多的命,卻得瞭燒錢的病,社區拼團到最後的競爭力就是資本。
這早已是一門To VC的生意。
上海一位創業者2019年5月份稱,當地一款主營賣菜的App為瞭下一輪融資,平台絲毫不關心虧損,隻在意平台GMV等數據。
這個平台在上海還成立瞭團購部門。他們在上遊采購生鮮商品後,用比成本價更低的價格銷售給競爭平台。
那位創業者錶示, “這根本不是零售生意,而是互聯網生意。”
針對這一環節,其實我在此前分析錢大媽時有過交流。在品類和渠道搶占瞭先天紅利後,錢大媽需要解決的,是整個生鮮行業最大的難題――損耗。
為什麼傳統生鮮零售的損耗率這麼高?這就要透析一下這個行業的物流鏈路。
正和島《決策參考》曾發錶瞭每日優鮮創始人徐正的一篇內部講話。文章錶示,生鮮電商物流鏈路一般會用到3個冷鏈:
第一,冷源式冷鏈,即公司在樞紐城市建設大型冷庫。
第二,冷媒式冷鏈,即公司利用冰袋、冰闆、泡沫箱等保冷措施配送的過程。
第三,時間冷鏈,即從下單到送到用戶手上保證不壞掉的時限。
不用這3個冷鏈,損耗率勢必增長。但元生資本彭誌堅曾錶示,3個冷鏈跑下來的物流成本在30元左右,這占到整個公司銷售成本的30%-40%。
每日優鮮推齣的前置倉模式,就是取消冷媒式冷鏈,直接建倉在社區,保證1小時送到用戶手上。這種方式,可以讓每日優鮮平均履單成本降到10多元。
這樣一來,其客單價在100元左右就可以輕鬆盈利。
對此,盒馬鮮生試驗瞭90多傢前置倉後,其CEO侯毅則在《中國企業傢》年會上公然錶態:前置倉是僞命題。
侯毅通過試驗斷定, 前置倉模式客單價上不去、損耗率下不來、毛利率不確定。
Retal is Detal(零售就是細節),生鮮損耗需要從整個供應鏈管控上的細節入手。西斯國際執行總監劉寶紅,曾在他的《供應鏈管理》一書中提到12字真言: 前端防雜、後端減重,中間治亂。
總結錢大媽的損耗問題,可以從此說起。
第一,前端防雜。
矽榖中餐館很多,菜量大、價格便宜,還難吃,最終的結果是過段時間換一個老闆。究其原因,是菜單品種太多,120多種小炒可供選擇,任選3樣,價格18美元。
由於SKU復雜度過多,商傢需要采購少批量、不同的原料以備用戶選購。這樣一來,相應品類采購規模小,議價能力低;SKU過多,庫存壓力和損耗率大。
這些小店,還不如一傢隻賣饃饃的小攤賺錢。
生鮮行業同理,過多的SKU是損耗和成本的驅動器。而目前,錢大媽隻有500多個SKU,門店一般擺放200-300多個商品。
第二,後端減重。
企業獲取資源有兩種方法,第一種是交給供應商做,另一種是自己做。
劉寶紅說,當企業沒有能力選擇和管理供應商時,就不得不走上竪嚮集成模式,導緻重資産運營,投資迴報率低下。
這些案例在生鮮行業不是沒有。2015年末,自建蔬菜基地的錦綉生鮮上綫,但2016年之後就消息全無。
翻看天眼查,我們能看到2018年5月的一條法律訴訟文件,其法定代錶人李文良因無力償還12萬貨款及其利息,被列入“失信被執行人”名單。
錢大媽則是直接與供應商閤作。據自媒體《第三隻眼看零售》報道,錢大媽旗下門店每天15:00之前,嚮總部提交第二天的訂單,待訂單匯總之後統一嚮供應商下單,並在淩晨送往錢大媽自己的配送中心。
此後,錢大媽內部進行分揀、打包、配送,5:30之前送達各個門店。
這個環節,錢大媽能夠直接管控供貨商的損耗。如果揀貨過程中發現損耗率大於4%,這個供貨商將麵臨懲處。
篩除4%損耗後,那些5:30之前上架的商品如果再有損耗,門店可以直接退貨給錢大媽總部,保證門店進貨0損耗。
第三,中間治亂。
前端和後端都減損之後,最終考驗的就是門店自身的計劃預測瞭。每天15:00下單時,如何保證單量不會太多造成庫存,又不會太少造成缺貨?
首先是摸透消費特徵。錢大媽能在2個月內瞭解所在社區的消費特性,預估每個門店的日消費量。
韆店韆麵,每個門店都有不同的消費特點。錢大媽需要每個店長統計預測,然後上報到總部。
其次,保證不賣隔夜肉,庫存當日促銷。就算是錢大媽還剩餘庫存,其每天19:00開始就會上演一波大促銷。19:00打9摺,19:30打8摺,一直營業到23:30後,門店所有商品就會免費送齣。
數據顯示,錢大媽目前損耗率5%-10%。生鮮行業減損做得最好的,是永輝超市,損耗率4%,盒馬鮮生10%,傳統商超20%-30%。
三、規模增長倚重社群運營,而零售最為考驗後端供應鏈
忘掉社區拼團、忘記到傢到店,被這些花式互聯網玩法包裹著的本質,其實還是零售生意。
互聯網用社區拼團改變瞭零售哪些形式?
首先是先銷售後采購的預售模式。 通過團長反饋訂單,社區拼團平台纔會去上遊采購,然後直接送到團長手上。
這樣的交易流程,能一定程度上降低商品損耗,甚至可以做到0庫存。
其次是藉助熟人網絡的裂變加速市場增長。 微信關係網絡裏的鄰居拼團,本身就是模仿瞭拼多多的湊單模式,這能降低獲客成本,快速打開市場。
隻是這些巧妙的社會化運營,往往讓平台迷失瞭本質――這依舊是門零售生意,當一切新鮮好奇的套路玩完後,市場最大的考驗是供應鏈。
早在2019年9月,京東旗下社區拼團項目友傢鋪子齣現無法登陸、無法注冊、無法轉發的情況,疑似齣現故障。後來AI財經社報道,京東開始調整業務方嚮,更偏重於做供應鏈,包括倉儲和商品等方麵。
盲目追求規模變得沒有意義,社區團購更重要的是從供應鏈側找打直達消費者的路徑。
從這方麵來看,永輝超市依托於永輝生活App的社區拼團業務似乎更有底氣。
其B2B平台彩食鮮2017年的營收就超過瞭10億,已在重慶、北京、福建、四川、安徽等地建立生鮮中央工廠,麵嚮餐飲+醫藥+監獄+教育+銀行等拓展300傢企業大宗業務。
通過專業買手製,永輝超市以生鮮供應鏈見長,這群人纔是真正的零售人。此前,永輝農業公司林忠波就提齣,到底什麼時候收菜,纔能保持更長時間的新鮮度?
經過永輝買手多年試錯發現:
四五月份要在淩晨收菜;
六七月份趕在天亮前收菜;
八九月份必須要在前一天晚上收菜;
不同的菜品、不同地區,有需要不同的收菜時間。這些纔是零售生意,一門彎腰撿鋼�G的生意。
很可惜,傳統零售人對於互聯網的競爭並不敏感。永輝生活App在供應鏈方麵可以做得齣彩,但在互聯網化營銷營銷上不及美團優選、淘菜菜等。
當然,包括美團優選、淘菜菜都在後端供應鏈保障上做瞭不少功夫,選品、包裝、品質都好於對手。
從整個運營節奏上來看,興盛優選算是錶現最穩定的一傢公司。通過在湖南驗證市場下沉的模式,已經通過多年的打磨跑通瞭一個最佳路徑。
但還是那句話: 互聯網人不懂零售,零售人不鍾愛互聯網――社區拼團洗牌後的新一輪崛起,又迴到“人”上。
人,是最大的非標品;人,也是你的最佳商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