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4/5/2022, 8:30:43 AM
本文摘自《 四時之詩:濛曼品最美唐詩 》
作者:濛曼
《曆書》有雲: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丁,為清明, 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 ,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
曆代詩人都曾在此萬物萌動之際留下佳作傳世,身為 大曆十纔子之一的韓�� 又曾在大唐潑灑下怎樣的篇章,且聽濛曼老師一一道來。
清・明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禦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傢 。
――韓��・《寒食》
注釋
春城 :暮春時的長安城。
寒食 :古代在清明節前一到兩天的節日,禁火三天,隻吃冷食,所以稱寒食。
禦柳 :禦苑之柳,皇城中的柳樹。
漢宮 :這裏指唐朝皇宮。
傳蠟燭 :寒食節普天下禁火,但權貴寵臣可得到皇帝恩賜的燃燭。
賞析
01
先說說題目吧,這首詩的題目是《寒食》,可能有人會問,不是清明節嗎?為什麼會講《寒食》,還說是應節氣呢!
因為 現在的清明節,其實是古代上巳、寒食、清明三個節日的閤並 。而且,更早的時候,上巳也罷,寒食也罷,都比清明的名氣大。
上巳本來是三月的第一個巳日,按照風俗,這一天要在水邊洗滌汙垢,祈求平安。孔子所謂“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講的就是上巳沐浴祭祀的風俗。
到魏晉南北朝,上巳的時間就固定在三月三日,節日的內容也變成瞭水邊的燕飲和踏青,杜甫《麗人行》裏:“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講的就是上巳遊春的風俗。
02
寒食是怎麼迴事呢? 寒食節是在鼕至之後的第一百零五天,也就是清明節前的一到兩天。 這一天最重要的風俗就是禁煙火,大傢都隻吃冷飯,所以叫寒食節。
從漢到唐,寒食一直是民間第一大祭日,曆朝曆代都要放假,讓人迴鄉祭祖掃墓。白居易所謂“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死生彆離處”,講的就是寒食節掃墓的情景。
03
那清明節又是怎麼迴事呢? 清明本來不是節日,它就是一個節氣,因為“氣清景明,萬物皆顯 ”,所以叫作清明。
但是,大概是因為中國是農業大國,大傢對節氣特彆敏感吧,清明的地位從唐朝開始逐漸提升,到瞭宋朝以後,乾脆閤並瞭上巳、寒食兩個節日,從上巳那裏接收瞭遊春的內容,又從寒食那裏接收瞭祭掃的內容,這纔演變成瞭今天的清明節。
04
我們跟大傢分享唐詩,除瞭講文字之美外,本來也是想幫大傢瞭解一下唐朝人的生活。所以,我就來講講這首和清明節相關的,文字優美,內容也新鮮的 《寒食》 。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禦柳斜
01
先看第一句:“ 春城無處不飛花 ”。這句話寫得真漂亮。春城是什麼?不是昆明,不是廣州,而是 春天的長安城 。時唯春日,地屬都城,春和城連接,非常雄壯。
那無處不飛花呢?這是一個雙重否定,本來就是處處飛花的意思,但是雙重否定錶示強烈肯定,所以,無處不飛花,又比處處飛花的感情要強烈。但是這些都不是這句詩中最精彩的部分。
最精彩的地方在哪兒?在“ 飛 ”字。為什麼要寫無處不飛花,不寫無處不開花呢?因為開花就是開在地麵上,是平麵的,而飛花,則是從地上又飛到天上,這就是一幅立體的春光圖瞭。而且, “開 ”字多呆,“飛 ”字多靈動啊, 春風捲著繽紛落花,春風也捲著柳絮楊花,春風浩蕩,春花飛舞,這是多麼動人的場景啊。
一個“飛”字,詩眼就齣來瞭。現在很多人並不知道這首詩,但是知道 “春城無處不飛花 ”這句話,這就是煉字的力量。要知道,寒食在春分之後,已經算是晚春瞭。正是“草木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鬥芳菲”的時候, 一句“春城無處不飛花 ”,馬上,整個長安城春深如海、飛花撲麵的景象如在眼前,真是一幅又輕盈、又壯闊的長安城春日全景圖。
02
第二句:“ 寒食東風禦柳斜 ”。這是從全景轉到細節瞭。東風浩蕩,吹遍瞭長安城,當然也吹進瞭皇宮禦苑。禦苑中的柳絲隨風起舞,斜斜地飛上瞭天,這就是 “寒食東風禦柳斜 ”。本來,風是無形無影,最難描述的,但是,這兩句詩, 通過花之飛、柳之斜,一下子讓我們感受到瞭春風的力量 。
而且,隨著這句“寒食東風禦柳斜 ”,整個春光圖也找到瞭一個焦點。焦點在哪兒?在皇宮。如果我們看清瞭這個焦點,另一個問題就齣來瞭。這裏的東風,真的就是指自然界的春風嗎? 其實在古代,春風往往不僅僅指春風本身,它還有帝王的意嚮,那在這首詩裏,是不是也如此呢?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 傢
01
再看下句:“ 日暮漢宮傳蠟燭 ”。這是從風景轉到人的活動瞭。焦點既然在皇宮,那麼,皇宮裏的人在乾什麼呢?“日暮漢宮傳蠟燭 ”,這裏詩人用的是漢宮,以漢比唐,是唐詩的傳統,所以這句“日暮漢宮傳蠟燭 ”,就是傍晚時分,從唐朝的皇宮裏走齣瞭馬隊,傳齣瞭蠟燭。
那皇宮裏為什麼要傳蠟燭呢?這就涉及寒食節和清明節的風俗瞭。按照唐朝的製度,寒食節這天,全國上下不能舉火,隻有皇宮特殊,可以點蠟燭。那為什麼又要傳蠟燭呢?這就涉及當時的另一個製度瞭。 唐朝風俗,清明這一天由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以賜近臣,以示恩寵。 不知大傢注意到沒有,賜近臣新火是在清明節,而天下禁火,隻有皇宮可以點蠟燭是在寒食節。
我們剛剛說過,寒食節在清明節之前一兩天,所以,這裏麵本來是有一兩天的時間差的,可是皇帝為瞭錶明額外的恩寵,在寒食節的當晚就藉賜新火這個風俗,往皇宮外賞賜蠟燭瞭,這就是“日暮漢宮傳蠟燭”。那麼是誰得到皇帝如此特殊的恩典呢?
02
最後一句:“ 輕煙散入五侯傢 ”。所謂五侯,有兩個說法,一個是說,西漢成帝時,外戚尊貴,王皇後的五個兄弟(王譚、王商、王立、王根、王逢)都封為侯,閤稱五侯。另一個說法是說,東漢桓帝時,宦官勢力強大,五個宦官(單超、左� ⑿扈�、具瑗、唐衡)在同一天都封瞭侯,也叫五侯。
不管韓��在這裏用的是哪個典故,得到恩典的都是皇帝身邊的親信權貴。因為寒食禁火,到瞭傍晚,整個長安城都暗淡下來瞭,這時,一隊人馬從皇宮裏齣來,舉著高高的蠟燭,飛奔而去, 蠟燭的輕煙也隨風飄散,一路飄嚮瞭權貴人傢。這兩句寫得真傳神,讓人如見蠟燭之光,如聞輕煙之味 。
03
把這四句話閤到一起,前兩句寫白天的風景,後兩句寫夜晚的風情,一幅長安寒食節的立體畫已經躍然紙上。場景呢,也隨著“飛 ”“斜 ”“傳 ”“散”這幾個動詞,從長安城轉到瞭皇宮禁苑,又從皇宮禁苑轉到瞭五侯豪門,轉得輕靈跳脫,神采飛揚。
這幅畫麵的焦點是皇宮,那統領這些場景的力量是什麼?是東風,是東風在讓花飛,讓柳斜,讓煙散。這東風既來自自然,也來自皇帝,這纔能結到“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傢 ”,結到皇帝的恩典。 白日飛花,夜晚飛煙,真是春風浩蕩,皇恩浩蕩,可是呢,又寫得那麼有靈氣,不沉不重,有如風舞落花。這就叫以清麗之筆,寫承平氣象。
01
無怪乎這首詩一齣來,連當朝皇帝唐德宗都深深摺服。正好唐朝當時缺一個 “駕部郎中知製誥 ”,這可是個整天給皇帝寫材料的官,需要好文采。唐德宗馬上欽點韓��。可是,當時在朝廷裏做官的韓��有兩個,還有一個江淮刺史也叫韓��。唐德宗怕彆人誤會,還特意在韓��的名字旁邊標注瞭“春城無處不飛花 ”,明確錶態,就給這個韓��。 這就是詩的力量 。
02
當然,也有人說,這首詩不簡單,它可不是一般的寫景頌聖, 這是一首政治諷刺詩,諷刺的是唐朝的宦官專權 。怎麼看齣來的呢?看後兩句,“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傢。”剛纔不是說,五侯的一個典故就是東漢的宦官五侯嗎?
唐代的宦官專權,可一點兒也不亞於東漢。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寫“輕煙散入五侯傢”,不就是在諷刺皇帝寵信宦官,宦官驕橫跋扈嗎?有沒有道理呢?有道理。但是,就算韓��真的在諷刺,這個諷刺也非常微妙,微妙到連唐德宗這個被諷刺的對象都沒看齣來。
03
那我們到底怎麼理解這首詩呢?還是那句話,詩無達詁。 一首好詩,本身的意嚮是豐富的,每個人都能從自己的角度受到感發和觸動,有人感受到春深如海,有人感受到寒食風俗,有人感受到皇傢氣象,當然也有人感受到瞭時代的悲哀和詩人的諷刺。 在這種情況下,詩人自己本來的意思,反倒已經隱退到背後,既沒有人能說清,也無須說清瞭。
04
最後說一說詩人 韓�� 吧。他是 大曆十纔子 之一,是一位有成就的詩人,更是一個有故事的人。韓��本是一位風流纔子,當年天寶盛世,他憑藉自己的纔華贏得瞭佳人柳氏的芳心,在長安過著你儂我儂的小日子。孰料安史之亂起,柳氏被番將沙吒利所奪,韓��一介書生,無力與將軍抗衡,隻能接受命運安排,從此蕭郎是路人。
本來故事就要以悲劇告終瞭,誰知半路又殺齣一個有俠義之心的小將,幫韓��把柳氏奪瞭迴來。小將牽齣瞭大將,大將又報告給瞭皇帝,事情仿佛越鬧越大,怎麼收場呢?唐代宗一錘定音:柳氏判歸韓��。度盡劫波,有情人終成眷屬。如此傳奇的愛情故事被文人許堯佐寫成瞭小說《 柳氏傳 》,至今依然是唐傳奇的代錶作之一,大傢有時間不妨找來看看,絕對激動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