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2/2022, 10:27:09 AM
“建議取消商品房公攤麵積”話題登上新浪微博熱搜第一!
公攤麵積,再次成為輿論焦點。
在商品房銷售中附加公攤麵積,已經成為全國普遍現象。 最可怕的是公攤麵積缺乏法律依據和製度約束。
在中國買房,不是花錢買的每一平方都屬於自己。
很多人掏錢買的100平房子,可能到手隻有70平。
換言之, 每個人大概率有10%-30%的錢花在瞭看不清、摸不準的公攤麵積上。
今年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洪洋發現,“公攤哪些麵積,公攤多少麵積”都是一團迷霧,隻能由開發商“信口開河”,而業主毫無申辯權力。
他錶示,從來沒有哪一個專業機構在業主或第三方專業機構的監督下測量清楚每戶的公攤麵積,也從來沒有哪一個業主測量清楚瞭自傢房子的公攤麵積。
公攤麵積看不見、摸不著,而百姓卻為它承擔瞭高額費用。
據全國政協委員洪洋介紹,公攤麵積劃分沒有統一標準。哪些區域屬於公攤麵積,哪些區域不是,有沒有重復收費?也隻能由開發商說瞭算。
公攤麵積還衍生齣一係列不閤理收費, 如物業費、取暖費都是按公攤後的麵積收費。
在住宅壽命期,幾十年的積纍又是一筆巨額的冤枉支齣。
與此同時,業主並未享受到公攤麵積的閤法收益。
公攤麵積既然攤給瞭業主,那公攤麵積所産生的收益(廣告、車位、會所、超市等收益)也應當攤給業主。
可事實並非如此,開發商隻將公攤麵積數據和費用攤給瞭業主,而公攤麵積所産生的收益卻被開發商據為己有。
一直以來,“公攤麵積”都廣受熱議。
業內人士指齣,若以套內麵積計價需考慮之前已經入市的項目如何銜接,落實仍待時日。
在《彆再讓買房像開盲盒》一文中指齣,如果購房閤同上不注明得房率、套內麵積等詳盡數據,老百姓購買期房很大程度上如同開盲盒,撞運氣。
公攤麵積背後利益空間巨大,易滋生諸多弊病 ――公攤被挪作商用,本應屬於業主的收益不知去嚮;公攤麵積對應的裝修費、物業費等易被重復徵收。
為減少相關社會矛盾發生,當前亟須提高房地産市場透明度,將取消公攤麵積納入規劃中,長遠籌謀、穩步推進。
其實早在2018年,一篇《買100平方米的房子隻得70平方米,這麼坑的“公攤麵積”到底怎麼來的?》的文章便引發過買房人強烈共鳴,新華社、人民日報等媒體也發文質疑該製度的不閤理。
文章用詞尖銳: “全世界隻有中國房子有公攤麵積!簡直是勞民傷財。”“取消公攤麵積呼聲不斷,阻力究竟來自哪兒?”
業內人士指齣,開發商從利益考量齣發,傾嚮於做大公攤麵積,這樣不僅可以收取多重費用、包括物業費、取暖費等, 還可以在錶麵上降低房價,給購房者造成價格較低的錯覺。
因此有人建議,要麼全麵取消公攤麵積,要麼齣台相關的規範,給得房率設置一條“底綫”。
中原地産首席分析師張大偉錶示,是否按套內麵積計價,對於購房者的實際購房成本支齣基本沒有影響,其主要影響的是部分打著“擦邊球”賣低得房率房子的開發商。
公攤麵積並不是越小越好 ,不計入麵積價格,意味著開發商同樣可以提高套內單價,如果開發商過度擠壓公攤,有可能導緻社區品質下降,包括樓道、會所、大堂等公共麵積縮水。
這些年來,“公攤麵積”讓一些購房者感到“很受傷”。
公開信息顯示,公攤麵積就是分攤的公用建築麵積的簡稱,它與套內建築麵積之和構成瞭一套商品房的建築麵積。它包括大堂、公共門廳、走廊、過道、電(樓)梯前廳等等。
公攤麵積=商品房建築麵積-套內建築麵積
(套內建築麵積=套內使用麵積+牆體麵積+陽台建築麵積)
對於公攤麵積的處理,由於目前我國尚無明確法律法規予以明確,使其成為房地産交易過程中爭論的焦點。
買房人的訴求其實很簡單――
擁有知情權,花錢買個明白, 能知道自己為什麼東西掏瞭多少錢,同時除去不閤理的額外開銷,如裝修費、供暖費等。
這個要求簡直不能更卑微瞭。
對於取消公攤麵積,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