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2/2022, 6:12:59 PM
《明史・奸臣傳》
中,有兩位在南明曆史上,有重要影響力的人物,一個是馬士英,一個是阮大铖。
馬士英是南明弘光政權得以建立的最大功臣和推手,但弘光政權卻非當時在江南一呼百應的東林黨所推崇的政權。
原因是,南明弘光皇帝硃由崧的父親、福王硃常洵(明神宗、萬曆皇帝第三子,也是最喜愛的兒子,母為鄭貴妃)正是在東林黨的反對下,沒能當上皇太子。
東林黨擔心遭到報復,竭力反對硃由崧當皇帝,也因此,在弘光政權建立後,受到瞭馬士英的打壓,算是勢不兩立吧。
而
《明史》
是以江南文人為主修纂的,基本上都是東林黨的徒子徒孫,於是,馬士英就被編進瞭
《奸臣傳》
。
阮大铖和馬士英類似,他早先也算是東林黨中的一員,後來卻做瞭叛徒,依附於魏忠賢,所以,被東林黨人所不齒。
後來,南明弘光政權建立時,阮大铖又投靠馬士英,協助馬士英打壓東林黨,更是為東林黨所深恨之。
故而,阮大铖也作為馬士英的主要助手,被編寫進瞭
《奸臣傳》
。
把他們兩個寫進
《明史・奸臣傳》
中還有一個目的,就是作為南明滅亡的主要責任人存在,要背南明
(《明史》因是清朝修纂,實際上是不承認南明政權的)
滅亡的鍋,沒有奸臣,怎麼會迅速亡國?
起碼,東林黨人是不會背導緻明朝、南明滅亡的黑鍋的,哪怕他們至少對南明弘光政權的滅亡,有很大責任。
至近代以來,為這兩個人翻案的文章越來越多,並舉齣瞭很多證據證明,馬士英、阮大铖在南明滅亡後,不是殉國就是隱居瞭。
兩個奸臣在亡國後,或即將亡國時的行為,超齣瞭奸臣的範疇,變成瞭明朝的忠臣?
特彆是馬士英,據說一直在堅持抗清運動,在大義上,比很多東林黨人都要行得正。至於真相究竟如何,還有待更多考證。
但其實從
《明史・奸臣傳》
中,記載兩人的死亡真相的段落中,大緻也能看齣些端倪。
在
《明史・奸臣傳》
的記載中,對他們的死因含糊其辭,每個人都記載瞭兩種死法:
明年,大兵巢湖賊,士英與長興伯吳日生俱擒獲,詔俱斬之。
大铖偕謝三賓、宋之晉、蘇壯等赴江乾乞降,從大兵攻仙霞關,僵僕石上死。
而野乘載士英遁至台州山寺為僧,為我兵搜獲,大铖、國安先後降。尋唐王走順昌。我大兵至,搜龍扛,得士英、大铖、國安父子請王齣關為內應疏,遂駢斬士英、國安於延平城下。大铖方遊山,自觸石死,仍戮屍雲。
其中所謂的
“野乘”
就是野史記載,這段內容主要齣自顧炎武編寫的
《明季三朝野史》
。
《明史》
中大量采用明末清初時的江南文人攥寫的文稿,顧炎武的外甥徐元文也曾參與修纂
《明史》
,所以,采用這段記載很正常。
而不正常的是,
《明史》
是正史,正史一般對重要曆史名人的生死,是需要一錘定音的,不管對錯,需要有肯定的描述。
可
《明史・奸臣傳》
卻對馬士英和阮大铖的死亡原因作齣瞭不肯定的描述,還要夾雜所謂的野史在其中。
這或許就體現齣瞭當時的江南文人們心中的矛盾。
其中,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不能讓奸臣殉國,不能讓奸臣成為抗清義士。
清軍入關後,江南文人中齣現瞭分裂,一部分堅持抗清或主動殉國,如張煌言、夏允彝、夏完淳父子等。
但更多的是接受瞭清朝的懷柔政策(洪承疇主導),認可瞭清朝,並為其效力,如錢謙益、龔鼎孳等。
可這跟他們一貫宣揚的忠君報國思想格格不入,氣節上是大大的有虧,這也是後來有很多臉皮薄的江南文人在做瞭一段時間清朝的官後,又隱居的原因。
不管是死心為清朝效力的,或先進後退齣清朝官場隱居的,終歸是做瞭貳臣,讀書人的氣節蕩然無存。
要是如馬士英、阮大铖這樣的奸臣都堅持抗清,或者堅持不仕清的事實宣揚齣去,他們就更加沒臉見人瞭。
於是,江南文人的徒子徒孫們,在編纂
《明史》
時,對馬士英、阮大铖的後期事例和死亡真相不能如實記載。
但也不能用肯定的語氣寫齣來,因為江南文風太盛,保不準哪個贊賞馬士英、阮大铖行為的文人寫有或留有記載部分曆史真相的筆記,也保不準哪天會被翻齣來。
要是如此的話,編纂
《明史》
的人就會因此成為反麵人物,這對以名為本的讀書人來說,是不可接受的。
不能吹捧兩位奸臣,也不能用肯定的語氣寫下或許有可能會被證明是錯誤的論斷,就隻能寫得模糊一些瞭。
這大概就是
《明史》
中,對馬士英和阮大铖這兩個奸臣之死,采取不肯定描述的原因。
正是因為《明史》中對馬士英和阮大铖如何死亡的不肯定描述,讓我比較傾嚮於相信,兩個奸臣或是堅持抗清,或是殉國,或是隱居。反正,沒有投降過。
馬士英和阮大铖是不是好人?從曆史記載看,肯定不是。
特彆是阮大铖,絕對是個官場小人,江南文人把他們寫進
《奸臣傳》
肯定是有大把的奸臣行為根據的。
既然坐實瞭是奸臣,那麼,從生到死,都不能有超越奸臣範圍的描述存在,不準殉國,不準抗清,不準隱居。
他們的死不能太正義,要投降後再反叛,再被處死,有反復不忠的行為。
或者要被抓後馬上殺死,不允許有主動殉國的行為,這是個基本框架。
對於馬士英和阮大铖是否殉國?是否堅持抗清?是否真心堅持抗清?或許還有這麼一種可能,就是他們也是被逼的。
比如阮大铖,他跟馬士英不同,從曆史記載看,怎麼也不像是個忠貞之人。他或許也想為清朝效力,但不被允許。
這兩個人跟江南文人的恩怨太深,清朝要安撫江南文人圈,就不能接受讓他們痛恨的馬士英和阮大铖。
馬士英和阮大铖大概也知道,他們即使投降清朝,進入清朝的官場,也很有可能被江南文人集團給搞掉。
所以,他們隻能被逼著走跟大部分投降清朝的江南文人們不同的道路,堅持抗清求大義,或隱居求活路。
至於是否如此?還是需要更多的史料證明,目前也隻能是猜測。正確與否?讀者們可以根據自己掌握的資料,在評論區留言探討。
參考文獻:《明史》